APP下载

“国服”中山装:“国之四维”显中华之礼

2017-01-09

新传奇 2016年46期
关键词:国服中山装西装

“国服”中山装:“国之四维”显中华之礼

中山装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倡导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式礼服。中山装作为中国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礼服,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

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日。虽然伟人辞世多年,不过我们仍会时常想起他,想起以他命名的地标:中山路、中山桥、中山公园,以及我们熟悉的中山装

中山装的起源众说纷纭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个大类品种,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称中山装。它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穿着简便、舒适、挺括。

关于中山装的起源众说纷纭,如有的说是中山装1912年在广州问世。1902年,孙中山到越南筹组兴中会,一次到越南的华侨黄隆生的店购物。黄得知这个顾客就是孙中山时,当即要求加入兴中会,为革命出力。当时革命党人服装繁杂,有人提议统一服装。但到底穿哪种式样呢?中山先生难以定夺,他认为新式服装既要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特点,又应适合当今世界的潮流。于是1912年由他精心设计,黄隆生制作,创制出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

还有资料称,中山装原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的。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陆军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像英国军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更非“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

另一说为粤版。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他主张以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设计,在自1902年在河内筹组越南兴中会时即追随他的老裁缝黄隆生的协助下,制成了第一套“中山装”。

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山装源于学生装。初期的学生装多仿效日本学生装,而日本学生装用的是日本海军装,日本海军装是学的欧洲军装。孙中山在日本多年,喜欢穿日本学生装。故1926年11月,《良友》画报出《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时,刊登的孙中山照片的介绍就径说:“先生喜服学生装,今人咸称为中山装。”

总之,中山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在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中山装甚至被世界公认为中国的国服。

很多人清楚地记得,由于中国著名政治人物毛泽东经常穿着中山装示人,所以西方人称呼中山装为“毛装”,但中国却从未有如此称呼。日本人称呼中山装为“人民服”。

形制讲究,以周代礼仪寓以意义

中山装的形制为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有很深的寓意。

首先,中山装具有极强的民族性。1840年后帝国主义列强相继入侵,特别是清朝末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其后,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中山装紧收颈部的衣领是一种压力与危机的象征,表达了人民反对外来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愿望;后背不破缝,表达了国家要和平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愿望。

其次,中山装样式的讲究是根据《易经》周代礼仪寓以意义:前襟的4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标志着“礼、义、廉、耻”四大美德,并认为此为国之四门,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四维八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国粹,我们的根。管仲在《国颂》一文中直接了当的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四维八德”,它构筑了炎黄子孙道德准则的基石,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美德,是我们可以骄世的国粹。

再次,中山装具有极强的政治性。门襟五粒纽代表五族共和,分别是汉、满、蒙、回、藏。中山装的设计蕴含着中山先生强烈的主观意愿,表达了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革命党人承担的历史使命。依据五权分立原则,前身改为五粒钮扣,代表国家行使的五权:“行政、司法、立法、考试、监察”;依据三民主义原则,将袖口定为三粒扣,寓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衣袋上的4粒纽扣则含有人民拥有的四权:“选举、创制、罢免、复决”;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中山装通过艺术的设计巧妙的表达了新时代精神。可见,中山装服饰的设计中寓有治国的大道理!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最后,中山装有极强的实用性。中山装上衣有四个明袋,左上袋盖靠右线迹处留有约3厘米的插笔口,是用来插钢笔的。下面的两个明袋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也很适用携带随身必需品。

新国服使中国形象符号更清晰

上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政策实行以来,中国领导人开始舍弃中山装,转向西装和领带的穿着方式。而上世纪80年代的西装普及,其深层的原因是基于对改革的渴求,中国人民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走向世界。

但即便如此,但每到“十一”国庆阅兵大典,国家领导人都会选择穿中山装进行检阅仪式。1984年国庆35周年,邓小平身着藏青色中山装阅兵;1999年国庆50周年,江泽民身着灰蓝色中山装阅兵;2009年国庆60年周年,胡锦涛以一身深灰色中山装亮相,与其他领导人的西装革履形成鲜明对比,同样受到了媒体的关注。

在国内一些重大场合,国家主席习近平也会穿传统意义上的中山装,比如去年的“9·3”阅兵,习近平身着中山装出席国际瞩目的场合。

随着民族意识的崛起,国人踏上国际舞台机会的增加,带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回归是必然。于是,新国服诞生了,它与中山装有着相类似的基本版型,但二者着装理念有着很大的区别,新国服表达的是个人形象与国家形象和谐统一,它凝聚着民族气节,表达的是自我魅力。

2014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欧参加荷兰王室的宴请。当习近平与夫人彭丽媛身穿中式礼服出现在古老的阿姆斯特丹王宫时,世界为之眼前一亮,国人为之精神一振。习主席穿的猛一看像是中山装,但并不是传统的那种:不再是紧闭的翻领,而是略微敞开的立领,亮出白色的衬衣;四个兜改为三个兜,左胸衣兜露出黑白丝巾。整体上看,既有传统风格又有现代元素,既有中国气派又具开放意味。可以说,具有全新设计感的中式礼服彰显中国文化内涵,又传达出一种开放创新的姿态。

从中山装到新国服,中式礼服登上的国际舞台越来越高端,它凝聚的民族元素更加丰富,它表达的中国形象符号更加清晰,它正成为中国人的国际形象标签。

(《北京青年报》2016.11.12、《生活晨报》2014.4.1等)

猜你喜欢

国服中山装西装
国服的梅花印迹
造型多变的中山装及派生服装
西装年代簿
国服法师Davie Wang,物理暴击100%
中山装团体标准首次发布
基于人体测量的现代中山装造型研究
也析中山装的政治含义
新形态西装
西装型男的3种形
从office到街头 小西装实用又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