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鳅幼鱼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糖类及纤维素的适宜含量研究

2017-01-08杨明容

饲料工业 2017年10期
关键词:幼鱼泥鳅纤维素

■杨明容 李 达 曹 岩

(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200)

蛋白质、脂肪、糖类是决定鱼类生长的关键营养物质[1]。投喂满足鱼类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素营养需求量的饲料时,鱼类可获得好的生长效果;当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糖类含量不足时,鱼类表现出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或滞长等现象;当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糖类含量过高时,则会加重鱼类代谢负担,浪费资源,污染水质[2]。因此,确定养殖鱼类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的适宜量,对于水产动物营养学研究和养殖生产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又名鳅,隶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是一种食性广的杂食性淡水鱼类,其适应性强、抗病性好,在我国除西部高原外的各地河川、池塘、湖泊、水库、水田及沟渠等水域中均有广泛分布,其群体数量庞大,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泥鳅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可食用部分占整个鱼体80%以上,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烟酸等,脂肪含量低、胆固醇更低,不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还具有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3]。近年来,泥鳅的需求量在全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有力地促进了泥鳅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2015年全国泥鳅养殖产量已达到36.62万吨[4]。

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泥鳅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泥鳅配合饲料的需求,完善泥鳅营养需求的研究势在必行。国内外已有泥鳅蛋白质、脂肪、磷脂、维生素E、锌等的营养需求报道,但尚未见泥鳅糖类适宜需求量的研究,且已有报道以单因子研究为主[5~14]。本试验采用正交设计法,探讨泥鳅实用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纤维素的适宜需要量,了解泥鳅营养需求的特点,可为泥鳅营养标准的确立和饲料配方的科学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及试验条件

试验用泥鳅幼鱼购自进贤罗溪镇刘红艳泥鳅养殖场,每尾体长(5.0~5.7)cm,平均初始体重(1.23±0.09)g。运回饲养实验基地后用1%~2%食盐水消毒5 min,选择健康泥鳅幼鱼静养24 h后,饲喂鲤鱼开口料,驯养7 d后随机分组。试验设9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50尾。试验在特别研制的围箱中进行,每组一个围箱。围箱面积为1 m2,深1 m,四围网目40目,底部为三色布,从中央垂直用三色布将围箱分成两部分,饲养同组两重复的泥鳅。围箱置于10 m2的混养有鲢、鳙、草鱼的水泥池中。围箱兼具网箱和围隔的优点,能保持试验环境与自然环境一致,试验数据更具有实用性。试验用水为深井水,水泥池一端以约1.39 m3/h不断注入新鲜水,另一端以相同流速流出,试验期间水温在23~26℃之间。每天清除残饵、粪便一次。

1.2 饲料配制及投喂

利用正交设计法,选用四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表,以豆粕、面粉、鱼粉、大豆油等为主要原料,制成蛋白质25%、30%、35%,脂肪4%、8%、12%,糖20%、25%、30%,纤维素1.6%~2.0%、2.0%~2.4%、2.4%~2.8%的9种泥鳅幼鱼配合饲料,因素及水平设计见表1。按设计要求配制,添加1%的南昌海联饲料厂提供的鲤鱼饲料矿物盐预混料,不足份额由滑石粉填充。饲料配制后按常规方法实测营养素,各组饲料实测营养成分见表2。原料晒干粉碎,过60目筛后混合,于-18℃保存待用。投喂前,按需求称量后添加水分,制成软饲料。

表1 各营养素的因素及其水平(%)

表2 试验饲料的营养成分(%)

试验期内,每天投喂饲料量占泥鳅体重的4%~6%,视摄食和生长情况加以调整,尽量不留残饵。日投喂两次,上午9∶00、下午17∶00各一次,每天记录投喂量、摄食和幼鱼存活情况。试验共38 d,饲养试验结束时禁食24 h,从每个重复内随机取20尾泥鳅,用纱布擦干体表水分,依次测定体长、体重。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式中:Lt——试验结束时平均体长(cm);

Gt——试验结束时平均体重(g);

G0——试验开始时平均体重(g);

T——试验天数。

1.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使用“平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中多因素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异法进行分析处理,P<0.05即认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不同营养水平对泥鳅幼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的影响

泥鳅幼鱼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见表3。在所有组别中,第7组泥鳅幼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的值最大,分别为163.66%和2.55%/d。第7组幼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第1组和第3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蛋白质的三个水平处理组的泥鳅幼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存在差异,其中,25%和35%蛋白质组间的差异显著(P<0.05),30%蛋白质与25%和35%蛋白质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糖、纤维素三个水平处理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表3 泥鳅幼鱼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

WGR和SGR极差分析的结果见表4、表5。由表4、表5可以看出,影响泥鳅幼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的营养素水平和顺序是相同的。蛋白质(第3水平)的极差值最大,是第一限制因子,其次是脂肪(第2水平),再次是纤维素(第1水平),糖(第2水平)的影响最小。

表4 营养素及其水平对泥鳅增重率影响的极差分析

表5 营养素及其水平对泥鳅特定生长率影响的极差分析

2.2 不同营养水平对泥鳅幼鱼肥满度(CF)和成活率(SR)的影响(见表6)

从表6中可以看出,鱼的肥满度以第3组最大,第9组最小,这两组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泥鳅幼鱼的成活率在91%和100%之间,第2组的存活率最低,为91%,第6组和第9组的存活率均为100%,其中,25%蛋白质组与30%、35%蛋白质组间的幼鱼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30%和35%蛋白质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表6 泥鳅幼鱼肥满度(CF)和成活率(SR)

CF极差分析(见表7)可以看出,影响泥鳅幼鱼肥满度的营养素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糖,除了脂肪的极差值略大一些,为0.10,其它营养素之间的极差值相差很小,认为蛋白质、纤维素和糖对泥鳅幼鱼肥满度的影响非常小。

由SR极差分析(表8)可见,蛋白质极差值最大,为5.67,是影响泥鳅存活率的最重要限制因子,之后依次为糖、纤维素和脂肪。

表7 营养素及其水平对泥鳅肥满度影响的极差分析

表8 营养素及其水平对泥鳅成活率影响的极差分析

幼鱼成活率各组间存在差异,其中蛋白质三个水平组间的差异显著(P<0.05),25%蛋白质与30%、35%蛋白质组间的差异显著(P<0.05),30%和35%蛋白质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2.3 不同营养水平对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的影响

各处理组的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见表9。第7组的PER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3组(P<0.05),而饲料系数则是第7、8组显著低于第1、2、3、4、5、6组(P<0.05)。

表9 泥鳅幼鱼的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

蛋白质效率的影响见表10。试验结果表明,35%蛋白组的蛋白质效率最高,30%组次之,25%组最差。蛋白质三个水平间有一定差异,其中,35%蛋白质和25%蛋白质组间的差异显著(P<0.05)。

影响蛋白质效率的第一限制因子是蛋白质(第3水平),其次是脂肪(第2水平),能帮忙促进蛋白质消化吸收的纤维素作为第三限制因子在蛋白质效率中有一定作用,而糖三个水平间的极差值极小,处于最次要的位置。从指标分析看,其结果与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的影响顺序相同。

表10 营养素及其水平对蛋白质效率影响的极差分析

通过饲料系数的指标分析(见表11)可以看出,影响饲料系数的第一限制因子为蛋白质(第3水平),第二限制因子为纤维素(第2水平),第三限制因子为脂肪(第2水平),最次要的影响因子仍为糖(第2水平)。

表11 营养素及其水平对饲料系数影响的极差分析

蛋白质作为第一限制因子,其三水平间的差异均很显著(P<0.05),其中,25%蛋白水平与35%蛋白水平间差异极显著(P<0.01)。

3 讨论

营养素均衡充足的鱼类专用配合饲料是推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鱼类健康养殖的基础。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足,鱼类生长速度下降甚至会停止生长;蛋白质含量过高,不仅会造成蛋白质资源浪费,还会加剧水体中氮污染。此外,饲料中脂肪、糖具有节约蛋白质效应,然而这种节约效应是有限的,仅能节约蛋白质作为能量使用部分,蛋白质的其他功能则是脂肪和糖类无法替代的。因此,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糖、纤维素等的含量要适宜,过多或不足均不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健康和繁殖。

在本试验条件下,根据极差分析,泥鳅幼鱼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糖和纤维素含量分别为35%,8%,25%,1.6%~2.0%时,为优水平,可以满足泥鳅的生长需求。第7种配合饲料除糖略高外,其他因素的水平均为本试验结果的优水平,而糖对各指标值的影响都最小。根据试验结果,第7种配合饲料在泥鳅幼鱼WGR、SGR、PER效率方面,其指标值都是最高的,分别为163.66%、2.55%/d、2.57,FCR最低,仅为1.12。可以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第7种配方是最佳配方,该配方营养素水平为蛋白质35%、脂肪8%、糖30%、纤维素1.6%~2.0%。

通过本试验各指标分析可以看出,蛋白质是影响各指标值的第一限制因素。蛋白质的适宜性是在脂肪(8%)、糖(25%~30%)、纤维素等的共同作用下体现出来的。本试验中,第7、8、9种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均为35%,脂肪分别为8%、4%、12%,糖分别为30%、25%、20%,纤维素分别为1.71%、2.26%、2.04%,投喂第7种配合饲料的泥鳅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等均与投喂第8、9种饲料的幼鱼差异较大。第2种和第4种饲料蛋白质含量分别是25%和30%,脂肪含量分别为8%和4%,糖含量均为30%,虽然第2种饲料组比第4种饲料组蛋白质含量低,其幼鱼的增重率(116.72%)却比第4种饲料组幼鱼的增重率(103.32%)高,特定生长率(2.03%/d)也高于第4种泥鳅幼鱼饲料组(1.87%/d),说明适宜的脂肪含量有利于蛋白质的吸收利用,进而有利于泥鳅机体的生长。

3.1 蛋白质需求量

蛋白质是构成动物机体的主要成分,是影响动物体生长的主要因素。有关泥鳅蛋白质需求量研究已有一些报道。罗艳萍等[5]研究表明,初始体重为2.3 g的泥鳅幼鱼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含量为34.31%~39.68%(干物质)。黄雪[7]采用4×3因子试验设计,研究了饲料蛋白质水平(25%、30%、35%、40%)对泥鳅生长指标、饲料转化效率、肌肉成分及主要消化酶活性影响,其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35%时泥鳅的生产性能最好。叶文娟等[8]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泥鳅幼鱼生长的影响时报道,泥鳅幼鱼(1.72 g)达到最大生长的饲料蛋白水平约占饲料干物质的45.5%。沈斌乾等[9]试验指出,饲料中蛋白质水平为39.55%时,泥鳅获得最大生长量。他们的试验皆为单因素饲养试验。本试验以多因子分析其综合效果,在本试验范围内,随着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由25%增加至35%,泥鳅幼鱼的WGR、SGR、PER呈直线上升趋势,FCR下降,以35%为最佳。蛋白质含量高于35%时对泥鳅生长效果如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鱼类蛋白质需要量还受蛋白源、饲料能量水平等因素影响。燕杰等[11]以鱼粉、大豆浓缩蛋白、菜籽粕及其1∶1∶1混合蛋白作为蛋白源,从稚鱼生长性能、体氨基酸组成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等方面,研究了泥鳅早期苗种阶段的饲料最适蛋白源,认为鱼粉是泥鳅稚鱼饲料适宜蛋白源,其次是混合蛋白。本试验中,以鱼粉、豆粕作为饲料蛋白源,在饲料蛋白含量相近的第7、8、9种饲料中,从营养素及其水平对WGR、SGR、PER和FCR的影响分析,以第7种饲料效果最好。该饲料鱼粉含量最高,接近饲料各组分的1/3。

3.2 脂肪需求量

有关泥鳅脂肪需求量已有相关报道。张家国等的研究表明,泥鳅幼鱼饲料的适宜脂肪水平为7.9%[6]。曾本和等[12]认为,初始体重为(0.15±0.01)g的大鳞副泥鳅幼鱼饲料脂肪水平为8.47%~10.46%时,其生长性能好、消化酶活性高和抗氧化能力强。高坚等[13]分别以鱼油、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棕榈油作饲料脂肪源,同时添加足量磷脂,结果表明不同脂肪源在泥鳅稚鱼增重率、成活率、饲料系数等生长性能指标和体成分上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以大豆油作为脂肪源,没有另外添加磷脂,得出脂肪以8%为最适含量,高或低于8%,对泥鳅生长均不利。

3.3 糖和纤维素需求量

泥鳅对于饲料中糖和纤维素适宜需求量的研究未见报道。一般认为鱼类对糖的利用率较低,淡水鱼类饲料中糖的适宜含量不宜超过40%[15]。本试验范围内,糖含量从20%上升到30%,纤维素水平由1.6%上升至2.8%,三个水平间泥鳅增重效果差异不显著。但极差分析和养殖效果分析,糖含量25%~30%,纤维素含量1.6%~2.0%较合适。

4 结论

综合各水平指标分析,泥鳅幼鱼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糖和纤维素的适宜含量分别为:35%、8%、25%~30%和1.6%~2.0%。

猜你喜欢

幼鱼泥鳅纤维素
泥鳅笼
纤维素基多孔相变复合材料研究
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捉泥鳅
捉泥鳅
一起去捉泥鳅吧
黄颡鱼幼鱼的赖氨酸需要量
黄颡鱼幼鱼对饲料中维生素C的需要量
不同温度条件下褐菖鲉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
纤维素晶须的制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