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知,体验,提升

2017-01-07涂洪清

考试周刊 2016年101期
关键词: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涂洪清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情境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知识的本质,更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数学灵感的重要手段。以往教改对情境教学重视不够,最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情境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一、以景激趣,感知知识本质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活动情境,唤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把幽默的谜语引进课堂,将生动的故事用于课堂,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趣,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时,由于学生初次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容易混淆,很难区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一对应的方法,正确分清大于号和小于号。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故事引入,借助学生喜欢的简笔画,先在黑板的一角画一棵大树,边画边描述:绿油油的草地上,有一棵神奇的大树,树上结满了各种果子,有桃、梨、香蕉......3只小猴下山来,看到这棵树,高兴极了,蹦呀跳呀,它们可以吃上一餐丰盛的水果午宴了。小猴会摘什么呢?摘几个?”这样将例题图变静为动,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接着,教师让学生按自己的喜欢摘下各种水果,并看着摘下的水果说一句话,比一比,摘下的水果够不够3只小猴吃?为什么?怎么摆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最后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办法,把小猴和水果一一对应摆好,初步建立一一对应的思想。在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抽象到数字,引出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应用,这样教学通过具体的实物图,过渡到抽象的数字比。具体直观,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接受,对知识的本质有更深刻的感知和体验。

二、游戏引领,体验学习过程

把游戏过程贯穿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知识的形成,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尤其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把所学知识融入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学新人教版数学第一册教学序数和基数“第几”和“几”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和区分这两个概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排队游戏:排成一列横队或一路纵队,根据老师的号令,叫到的学生做自己喜欢又滑稽的动作,比如:从左往右数第4个同学学小动物的叫声,左边的4个同学拍拍手、蹦蹦跳。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听、认真地做、仔细地判断老师的指令。如果有哪个学生出错,大家帮忙纠正,印象深刻。对于这样的游戏,学生乐此不疲,全身心投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人民币的认识》是最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的,看似简单的教学,可是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如果老师只用教具,让学生看看、说说,不实际操作,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而一堂《快乐购物》的游戏课却能弥补这个缺憾,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创设模拟购物的情境,让每个学生带上自己家里闲置的小件东西,可以是文具、书本、玩具,先在家里估好价格,贴上价格标签,自备好零钱。上课时,摆出自己的小商品,先让全班同学参观,再购物。这样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中自然学会怎样找零钱,怎样换算钱。谁不会换算,还有小老师来帮忙。这样的游戏教学不但能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知识,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轻松。

三、操作引导,优化学习方式

现代数学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新数学课程标准》还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在适当的时候动手操作,对知识的形成起关键作用,避免死记硬背。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科学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自我感知、自己思维、自主发现,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在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学中,面对“拼一个大正方体最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很多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说“4个”,这时,如果老师急着给出正确答案的话,学生的印象不深,下次照样容易出错。如果让学生先充分思考,再动手摆一摆,学生通过操作验证:用4个拼的不是正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有4个面是长方形,这样拼成的是长方体。要拼成一个正方体最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实践证明,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操作得到的知识,理解更快,印象更深,记得更牢。

操作情境能丰富空间素材,在空间教学中起着很大作用,特别教学面积计算公式时,动手操作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让学生算出带有方格的三角形的面积,学生能很快算出结果。但是,如果三角形不带方格,让学生计算面积,学生就感到困难了。

怎么办?动手操作无疑是个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拿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摆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可以拼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这三种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从图上可以观察到: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再让学生思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比较,学生不难得出:平行四边形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所以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底×高÷2。经过这种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学生是充分理解、终生难忘的。

四、问题导向,提升思维品质

“问题”是数学课的灵魂,一节高效率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以“问题”不断引领思维张力、智慧张力的课堂。所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探究,丰富思维内涵,这也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罗鸣亮老师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他的问题情境创设巧妙、精准,让人回味无穷。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中,罗鸣亮老师利用多媒体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关系还可以用一个游戏表示:现在网格中四个点连成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吗?(不是,是不规则的四边形,其中有一个点是动点。)如果移动这个点有可能成为梯形吗?当移动后是梯形,就勇敢地站起来喊停。

学生全神贯注地盯着图,随着这个动点往下移动观察图形的变化,当这个点移动到能使一组对边平行的时候,纷纷起立喊停。

师:这个点继续往下移呢?(不是)为什么?

生:没有对边平行。

师:点往左边移动,是什么图形?

随着点的移动,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梯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学生一会站起来,一会坐下,学习热情高涨。

老师最后问:继续移动呢?一定是这两种图形吗?由于学生受前面问题的影响,异口同声地回答:是。

这时,罗老师边移动鼠标边说:请看!

看到动点移到和另一点重合时,即三点只能连成一个三角形,学生顿时恍然大悟。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联系与区别的沟通,又让学生对两种图形的概念更清晰,是整节课内容的总结与提升。设计形式简单,幽默风趣,但包含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如此巧妙的设计体现出来的灵动和智慧,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让听课老师耳目一新、无不叫绝。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悟知识的内在本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启迪思维,并提高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玩转梯形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梯形达人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三角形,不扭腰
梯形
三角形表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