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地之中

2017-01-07张易婷

文物天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图片展秘鲁中华文明

张易婷

2015年5月23日,距离“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图片展”在秘鲁人类考古历史博物馆开幕仅隔半年,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应文化部及我国驻秘鲁大使馆的要求,受国家文物局委托,负责承办赴秘鲁“天地之中——中华文明之源”专题图片展。同样的展览形式与地点,无论是取材和篇幅都无法超越前者,我们基于文物,又跳出文物的藩篱,通过艺术创新和激情澎湃的文案,为秘鲁人民献上了一个耳目一新的展览。

展览策划

秘鲁人类考古历史博物馆拥有关于秘鲁文明最完整、系统的馆藏,秘鲁的查文、帕拉卡斯、印加文明是博物馆的主角。凝聚了中华大地璀璨文明精华的图片展在这里举办,必将与秘鲁文明产生碰撞,观众会寻找相似性,又期待看到迥异的物质文明和两者的粘连。

谈及中华文明系列的展览,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抉择。展览年代跨度大,地理上遍及整个中华大地。如何划定展览范围,既展现“起源”,又要有文化的“高潮”?为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粗线条”、“艺术性”的策展原则,在遍览这一时空范畴内的诸多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后,选择了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王朝(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220年)期间的82张既能反映某一时空的文化特色,又具有视觉震撼力的文物及遗址图片。这些单体或组合的文物图片有的自成一体,有的成组成系列,如砖瓦般堆砌、构建、支撑起整个展览,展现中华文明孕育、萌芽、生长、壮大的发展进程。

图片展不像文物展,能根据展品的精美程度和体量的大小轻而易举地向观众传递展览的高潮与重点。因为图片摆脱了文物安全的限制,所以可以说“选择的”都是“好的”。若观众所看到的都是重要的,则很容易每一部分都不突出,而参观一个没有高潮的展览就像看一本没有起承转合的书,易削弱展览记忆并加速参观疲劳。

尽管不同时间段的文物图片势必会有视觉感的强弱之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后期的设计手段保持艺术性的一致,因此我们并没有在详简得当的问题上停滞不前。既然每件文物在学术价值与文化影响力方面都很重要,我们就把展览整体模块化,在各模块内根据年代、材质,甚至是色彩、艺术感的一致性等规则划分成更小的单元,单元间仅仅保持基本的大时间框架的续接,而整体上却是跳跃的、紧凑的。

例如介绍新时期时代晚期的第一部分,我们很想表达一种原始艺术,先民撷土成器、以玉事神,从这些古朴厚重的原始陶器和精美神秘的原始玉器中反映出来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生灵的赞美。所以就有了最开始的两个展板,一个以彩陶为主题,一个以早期玉器为主题,两者间没有直接的连续性,又并未形成断裂,这种跳跃性的安排化解了重点太多的尴尬,强弱时有间隔、偏离又很快回归,参观体验就有了动态感与持久的吸引力。

自博物馆的职能开始向公众教育倾斜,策展人就必须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考虑展览的主题和每一个细节,“天地之中——中华文明之源”图片展所有的文案,包括每一件文物的说明,都由展览筹备组反复斟酌校对,用观众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学术界公认的知识,让展览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观众共鸣。

好的展览吸引眼球的并不仅仅是精美的文物或展场设计,文字的力量不可小觑,极易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中华文明之源主题宏大,所以其文字的情感靠的是气势,它不是个体的、内敛的,它要表达的是大爱,是历史的荡气回肠。如同婉约派与豪放派诗词的区别,我们写出了我们的味道。

展览三大部分的题记:

第一部分“文明的萌芽:传说中的古史时代”:江河奔流,孕育文明的萌芽,拨开古史神话传说的神秘面纱,通过考古学文化的探索,散布在中华广袤大地上的不同文明,在静默千年后,逐渐清晰,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早期萌动!

第二部分“文明的生长:从传说到史实”:江河之间,青铜文化循脉而生。夏、商、周甲骨金文,笔笔镌刻着历史的兴衰与沉浮。岁岁年年,从此中华文明的浩瀚历史有迹可寻。

第三部分“文明的壮大:集权帝国的形成与发展”:秦汉一统,四海一家,王邦协和。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划一。王朝初建,如意气风发的少年,气魄恢宏,睥睨天下,往来冲会,外拓固守,创造了辉煌的多元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内容与设计的统一

展览内容与形式设计相互融合又彼此矛盾,展览策划是一项团队作业,成员间有着对展览主题的核心共识,但内容与形式往往各有各的坚持,各自对“齐整”有着自己的规则、要求和标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谐建立在不断的沟通与妥协之上。

图片展对形式设计的仰赖要求更高,人们参观图片展与文物展的不同在于其目的是得到视觉享受胜过接收相关知识,所以于内容设计而言,必要的妥协是必须有的觉悟。

对于“齐整”的问题,内容设计的常规思维是根据时间顺序和重要遗址或事件对文物进行模块划分;在文物的遴选上,出发点往往是其学术重要性。我们下意识地认为选择一个文物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文物即见证,是用实物信息传递一个事实或理念,所以这个实物的选择也要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而设计追求的是整体的视觉效果,一个多大的场地?什么主题?确定一个色调和一些元素,然后我们开始细致地添补、修饰成最初我们设想的效果。所以设计在时间顺序、材质以及模块划分上给予内容尊重,但在文物图片的遴选上基本以美观性作为主要考量标准。

于设计而言,文字也属于图片设计的一部分,因此为了视觉效果,设计对文字的体量和排列提出要求,很多地方需要内容配合。

观众收获的三个境界

策展人总是要站在最低的层次勾勒展览,却必须为展览本身设置层次,让需要深入体验的观众有更多可获得的细节。怀有不同目的前来参观的观众总是能有所收获: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观众能在博物馆优雅的环境里得到身心的放松,学究型的观众在这里吸取第一手资料。因着观众自身知识储备和参观过程中注意力的差异,观众在参观同一个展览时的体验也是不同的。

第一层次为视觉欣赏。“天地之中——中华文明之源”图片展在策划之初,就确定了“艺术性”的定位,因此在形式设计、图片的选择与搭配、图版的设计与制作上颇费了一番心思。艺术没有国界与隔阂,人们对美的追求具有共性,所以在场的观众,懂或不懂中国文化的,都可以像欣赏艺术品般品味展览。秦汉一统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在一张张图片中呼之欲出,是整个展览最壮观的部分,相信会带给观众“泱泱大国、煌煌都城”的感受。

第二层次为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史实。对于有一定历史知识储备的观众来说,文物的平铺直叙是毫无意义的,他们试图找到一条主线或者说文物图片之间的逻辑性。这些逻辑对一个图片展来说太过沉重,只能暗含在各部分的简要叙述以及图与图之间。获得这部分信息,需要观众用心阅读,阅读文字也要阅读图片,然后就能明白中原地区文化的崛起与巩固、“礼乐征伐”制度的完善以及各时代物质文明的高度。第二层次的参观体验重在知识的获取。考古最初的目的在于补史、证史,文物展览或文物图片展览将考古发掘的成果展示给众人,展示的不仅仅是物,更是物背后的历史。

第三层次为体会历史的情感与哲思。在文明的萌芽阶段,我们有令世界惊叹的彩陶文化与礼玉文明,彩陶的装饰艺术体现了那个时代工艺与审美的最高境界,所以研究型观众或许对“花瓣”、“漩涡”等纹样有更多的兴趣,或许对各种形态的玉器的用途感到有深入探究的需要。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和和装饰艺术有着丰富的时代特征,其中的信息更是不可尽言。学者们研究这些内容,目的在于还原这一历史的真相,在于对先民的好奇心:他们生活在怎样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人们如何逐渐探知未知的世界?在对自然还不够了解的年代人们秉持怎样的信仰与期许?又用怎样的方式将这种哲思融入生活与艺术并传承至今?若观众已经开始思考,并期望通过参观解决部分疑问,那么对展览的记忆将更为深刻,展览对观众的吸引力和影响持久性也会相应地提高。

(责任编辑:李珍萍)

猜你喜欢

图片展秘鲁中华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2020年10月秘鲁农产品出口增长25%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吉安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上饶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新余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趣味知识图片展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秘鲁成为玫琳凯新市场
莫沫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