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首钢精神看国企文化变迁
2017-01-07施雪
施雪
发扬“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传承“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的风采,凭借此首钢精神,首钢集团已经斩获了诸多企业文化奖项,成为国企企业文化的典范。
首钢始建于1919年,距今已有97年的历史。首钢97年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首钢企业文化的演变成长史,它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919至1948年的历经沧桑饱受磨难时期、1949至1978年的艰苦创业成长壮大时期、1979至2002年的改革腾飞探索发展时期、2003至今的立志“三创”再铸辉煌时期。
其实,首钢的企业文化演变过程与我们国家的发展脉络是一致的,在国家不同的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也展现了不同的演变过程,那么,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呈现着不同的方式。而首钢正是其中优秀的代表。本文仅以首钢为例,来展示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特征。
首钢企业文化的演变
要谈首钢的企业文化,需要从首钢的历史谈起。
1919年9月,当时执政的段祺瑞派人在北京石景山东麓筹建了一座日生产能力250吨的炼铁高炉,当时命名为“龙烟铁矿公司石景山炼厂”(即首钢的前身)。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霸占了石景山炼厂,将其改名为“石景山炼铁所”。1945年8月日本投降,由国民党接管后,于1946年改名为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至1948年,经过3年多的时间,只部分恢复了生产,产量少得可怜。1948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石景山钢铁厂,石钢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国营的钢铁企业。这应该是首钢发展初期,也是首钢企业文化的雏形期,可谓历经沧桑、饱经磨难。
解放初期,首钢迎来了第二个发展期,也是企业文化发展期。当时,首钢高炉不冒烟、场地长满草,老一辈首钢人靠大锤、扁担和箩筐,以“顶破天花板,才能见青天”、“回马坡前不怕鬼,强敌面前不服输”的创业精神,迅速掀起恢复生产的劳动热潮,仅用半年时间就使高炉重新流出铁水。1958年9月,工人们在庄稼地里苦战14天,建成了3吨侧吹小转炉,结束了石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1年5月建成了当时具有先进水平的年产30万吨小型材轧钢生产线,标志着石钢轧钢开始起步;1964年12月24日,中国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在石钢诞生,揭开了我国转炉炼钢新的一页;1965年,石钢高炉喷吹煤粉、入炉焦比、高炉利用系数等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石钢炼钢技术居于当时全国领先水平。1967年9月13日,经冶金工业部批准,石钢改名为“首都钢铁公司”(简称“首钢”)。
1979年,首钢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作为国家确定的第一批试点单位,率先实行了承包制,这才是首钢和其企业文化真正的腾飞发展期。从此,首钢开始注重内在的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在管理上坚持从严治厂,严格执行“三个百分之百”,即必须百分之百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违反了规章制度必须百分之百地登记上报;不管什么原因,无论是否造成损失,都要百分之百地扣除违规违制者当月全部奖金。树立了“包保指标讲先进、三者利益讲全局、遵章守则讲严格、相互配合讲风格、各项制度讲效益”的“五种精神”,发扬“实事求是、严格认真、密切协作、恪尽职守、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六种作风”。在五种精神和六种作风的指导下,首钢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一时期,广大干部职工发扬“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的“三敢”精神,不断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不断争一流、创最佳,有力地推动了首钢自我改造、加速发展的步伐。1979年12月15日,首钢二号高炉移地大修改造工程竣工投产,成为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高炉。
度过了高速发展期,需要守江山,而此时企业文化就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2003年初,首钢党委提出“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转化为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的号召,确立了“苦干三年,打好思想文化基础、制度创新基础、经济技术基础、人才建设基础”的指导思想。同年7月首钢党委颁发了《中共首钢总公司委员会关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首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重点任务和方法途径,明确了首钢企业文化体系。苦干三年,打好四个基础,顾名思义,就是首先要打好思想文化基础,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底蕴,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最深层次的驱动力。首钢人牢牢把握思想文化创新这条主线,紧紧围绕首钢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年年有新主题、新突破,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全面深入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2006年初,首钢人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帷幕在一场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的企业文化全员培训中开启。“更新、更快、更精、更强”是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着力点,“创新、创优、创业”成为首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2007年,在史无前例的战略性搬迁调整中,首钢党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创优创业,建设21世纪新首钢”为价值追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先进文化建设。首钢把弘扬长征精神与首钢搬迁调整的实际相结合,引导干部职工树立知难而进、争创一流,只争朝夕、开拓进取,百折不挠、拼搏奉献,博采众长、学习创新,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新长征五种精神”。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达到了“为创新增添智慧,为创优注入动力,为创业点燃激情”,深入推进首钢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打造首钢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从承包制阶段提出“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到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创新、创优、创业”,首钢文化一脉相承,又不断丰富发展,“三敢”“三创”已成为首钢血脉相承的优秀文化精髓。
随后,首钢又提出了很多契合实际的创新理论,比如,在解放思想中赋予了“创新创优创业”新的内涵,提出“为创新深入对比思考,为创优找准目标定位,为创业定准措施、练好基本功”,在创新创优创业中放开视野、放开胸怀,认知自己、认知别人、认知大势,理性思考。再比如,赋予“三创”新内涵,提出“为创新加强学习开拓视野,为创优精细管理赢在执行,为创业攻关破难追赶先进”,形成了“虚心学习、潜心研究、齐心攻关”的浓厚氛围。后来,首钢党委制定颁发了《中共首钢总公司委员会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把“首钢服务、首钢品牌、首钢创造”作为引领首钢科学发展的纲领性要求,弘扬“创新创优创业”的企业精神,树立“诚信为首,精品为纲”的企业道德,持续深入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国企企业文化建设发展
可以说,首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国企企业文化发展的缩影。可以看出,我国国企经历了一个艰辛发展的历程,国企企业文化建设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建国前不再进行分析,仅从建国后开始,以1978年为分水岭,姑且分为两个时期,1978年12月前为传统国有企业时期,1978年12月以后为现代国有企业时期。再细分,每个时期又分为若干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的传统国有企业时期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949年10月至1966年4月为国企企业文化建设奠定基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并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一奇迹充分体现了我党建立国有企业是“实现人的解放与发展”的初衷。国企在学习和总结苏联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办法和企业文化模式,明确了国营工业企业的性质和基本任务,规定了国企与国家的相互关系,强调在企业管理中既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又要尊重科学。
第二阶段即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被认为是国企企业文化建设停滞阶段。“文化大革命”打乱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造成了管理无政府主义的泛滥。给人们思想造成了极大混乱,给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带来了极大破坏。
第二个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指的是1978年12月至1992年9月,为国企企业文化建设缓慢复苏阶段。这段时期的国有企业文化既是保守的,又是革新的。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提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企业文化活动中。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明确提出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此后,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以探讨基本理论、总结历史经验为主,并分析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企业策略、生产经营等企业管理过程的关系。
第二阶段指的是1992年10月至2003年9月,国企企业文化建设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明确提出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切实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这一时期,国企企业文化建设有了进一步进展。
第三阶段即为2003年10月至今,为国企企业文化建设创新阶段。据有关资料,到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际,我国国有中小企业中有 80%以上已完成改制。2005 年国资委颁布了《关于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国有企业在三年内完成企业文化建设任务,将国企企业文化建设推向了高潮。这一时期国企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