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行骗成为常态

2017-01-07郝志舟

杂文选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行骗买房骗子

郝志舟

我曾经接到过一个骗子的电话。对方声称是“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有一份传票,“限你在今天下午某时前来领取,否则将对你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早已打过预防针的文科生郝师傅按下人工键,打算跟骗子过过招。

没聊几句,“耿直”的郝师傅就忍不住了,“听你说话,年纪也不大,为什么要做这种骗人的事情?有手有脚,去学门手艺也好,骗人这种勾当难以长久,没什么职业前途……”对方沉默良久,挂了电话。

曾几何时,骗子们也有“职业道德”,他们的准则是谋财不害命。但是2016年8月的一场电话骗局,让山东临沂女孩徐玉玉和广东惠来女孩蔡淑妍命丧黄泉。放眼望去,行骗之人早已走上无视人命的不归路,法律对他们来说就是摆设。

给我家修空调的小工来自河北某地,在北京打工的他宁愿吃干馒头也不吃鸡肉。他说老家养殖户给鸡喂食地塞米松等激素类、抗生素类药物,而这些鸡肉多数都会就近销售到城市中。“我们当地人从来不吃那些鸡”,他语气里透着些许知情的得意。

不吃自己养的鸡,你就能逃得过这个被骗的链条吗?别急,前方还有地沟油、毒大米、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毒生姜、僵尸肉等着你。这些你都躲过了,还有假疫苗在医院里恭候你带着孩子光临。造假之术层出不穷,你方骗罢我登场,分田分地真忙。

当然,你会说这些造假行骗的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你早已耳熟能详。是的,这些都是套路,我们见怪不怪:

有没有人在大街上向你兜售他“捡来”的手机?

有没有人忽悠你投资收益率奇高的互联网P2P理财产品?

有没有人将他的养老机构吹得天花乱坠,让你非法集资购买他的养老服务而且收益率还远超银行定存?

如果这些都没有,那你一定遇到过操着南方口音的人假装熟络地让你猜猜电话那头的他是谁,或者一脸严肃地训斥你连领导的声音都听不出来?再或者恐吓你涉嫌诈骗或者快递毒品,冒充公检法要冻结你的银行卡……更有甚者,直接用伪基站发送虚假信息,诱骗你的银行账号密码,还在你的手机里装上木马,丧心病狂地要控制你全部的账户。

太多了,当代拆白党的招数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我们似乎还没有心理准备,行骗成为常态的时代就已经来临。

8月27日,陕西泾阳县一位姓杜的老人去信用社存钱,结果发现卖粮款一共一万两千二百三十元全是假币,辛辛苦苦种地收获的粮食,全部变成了废纸。9月1日,一位清华大学的老师售房不久接到了诈骗电话,一千七百六十万元全部被骗走。

骗你的都是陌生人,那家里人就一定靠得住吗?8月,某著名影星捉奸在床,其妻子与经纪人早就合谋将其银行存款全部转移。还有沪上老两口为买房而假离婚,结果弄假成真:他们约定在房产交易之后复婚,而离婚之后老头拒绝复婚,抛弃另一方……

“家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婚姻中的夫妻之间都那样骗来骗去,真是可怖。”我的年轻同事感慨,“这样人心惶惶,更是一点互信都没有了,之后会有更多人见死不救,见伤不扶。”

行骗成为常态的时代已经到来,你看好了你的钱包、手机、钥匙和信用卡。可是,如果官方统计数据做点假,CPI数据掺点水,通货再稍稍地膨胀一下,分分钟就能把你攒的钱合理合法地拿走了。想通过买房来保值?别急,房地产也不可能永远上行,而且买房被骗贷的也不是一家两家了。

还有道德底线吗?!你问道。哈哈,行骗已经常态化的时代,还讲什么道德什么底线!还有底线可言吗?

【原载2016年第19期《中国青年》】

插图 / 无处不“骗” / 张丽霞

猜你喜欢

行骗买房骗子
买房,要的就是性价比
谨防借“新冠疫苗”行骗
机会和成长
替身儿子善意“行骗”
陈五:上钩吧,骗子
几等奖
路遇骗子
买房前后
行骗
买房买车记(外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