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冒名“爱心”旧衣回收箱引舆论热议

2017-01-07

中国民政 2016年22期
关键词:李鬼旧衣热议

四川冒名“爱心”旧衣回收箱引舆论热议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中会有些过时、过季的衣物想处理。因此遇到捐赠等活动,大家都会踊跃参加,既急人所需也算为社会做了点贡献。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有人对人们这种公益心打起了歪主意。据《成都商报》报道,自去年起,四川省内江市城区部分小区陆续出现以爱心捐赠为名的旧衣回收箱,居民们捐赠热情颇高。但是,最近小区居民从到小区走访的志愿者处得知,有些回收箱是无资质的志愿者协会在冒名募集旧衣,且衣物去向不明。居民们感到非常气愤。新闻一经报道,立刻引起热议。

《广州日报》撰文质问《“冒名募集旧衣物” 爱心岂能“去向不明”?》。他们认为,“冒名募集旧衣物”至少有“三宗罪”:盗用正规协会名义,损害协会形象;混淆视听,误导公众,亵渎爱心;旧衣物去向存疑,有流入市场风险。若假借志愿者协会之名,行不义之实,非但本身涉嫌违法乱纪,对被假冒者的公信力、形象也是一种潜在伤害。一些热心居民正是出于对“志愿者协会”的高度信任,并在爱心的驱策下,才捐出自己的旧衣物,结果却上当受骗,感受可想而知。欺骗爱心最可怕的结果,不仅是那点财物,而是社会信任,公众上当受骗多了,对他人的信任就少了。最堪追问的还是那些旧衣物的去处,如果直接拉到处理厂,进行循环利用,成为新生产原料,那问题还不大;要是被直接送到市场,以旧充新卖给顾客,未免让人反胃。当地执法部门要跟进,给那些捐赠者、公众一个交代,别不了了之。

《包头日报》评论认为,旧衣回收的“李鬼”是对慈善剪径。回收来的旧衣并没用于慈善事业,却被企业拿来进行牟利,这样的现象近年来很常见。这些企业打着“公益”或“政府实事项目”的旗号,收来的旧衣物并没有做到“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要么流向了二手市场要么进了焚烧炉,被回收者拿去牟取不当利益,甚至这些以爱心之名回收的衣物不仅没能行善事,反倒被用去做传播疾病、污染环境的坏事。相关部门对这类事件应该介入调查,追查真相。不能任由这些“李鬼”欺骗爱心人士,更不能让那些亟待救助的老人也成了他们诈骗的道具。这些冒名进行旧衣回收的“李鬼”,是在对慈善“剪径”。

南方网也评论称,“捐赠旧衣”不能成为牟利骗局。所谓的“废旧衣物回收项目”存在的问题值得警醒。首先,监管部门要对现有类似项目进行摸查,哪些是纯公益项目,哪些是经营、公益两者兼而有之,哪些是挂羊头卖狗肉,哪些干脆就是冒名的骗子,及时面向社会公示,该保留的保留,不该保留的坚决取缔。同时,更要对类似行为出台管理规范,到底是经营行为还是公益项目,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予以认定,更不能轻易就以行政手段为其经营推广提供便利。

根据慈善法相关规定,参与慈善募捐活动需具备慈善募集资格,据《成都商报》记者调查发现,此次事件中内江市萤火虫志愿者协会及浙江义乌某公司均未注册登记就开展以慈善之名的旧衣回收活动,显然他们都不具备慈善募集资格,因而违背了慈善法规定。下一步将如何处理,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李鬼旧衣热议
旧衣的旅途
复古时尚的兴起
“李逵遇李鬼”引发的法律问题
酒神曲
“李鬼”APP逞凶“该当何罪”?
二手衣物在台“从黄金变垃圾”
明星离婚事件引发热议数月
老区,在各地两会上成为热议话题
李鬼奇遇记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