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问题研究
2017-01-06黄晓芳王伯安
黄晓芳+王伯安
摘 要:“十三五”期间,我国从政府到企业都更加重视石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问题。本文对我国石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石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以促进我国石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石化产业;技术;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 F4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1-77-2
1 概述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动态化,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石化产业面临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并保持其竞争优势的挑战。在新常态的环境和条件下,石化产业必须有效转换持续增长的新动力,把技术创新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目前,国际大型石化跨国公司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从而占领并巩固市场份额,实施技术领先的低成本战略。而我国石化产业的内涵和发展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革,在注重当前竞争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我国石化产业整体上仍属于低技术密集产业,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空间。考虑到当前石化行业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从产业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我国石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我国石化产业作为传统产业,我们不能简单地断言其发展黄金期已过,其盈利瓶颈在技术创新能力领域也可以实现突破。时下,传统产业创新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潮流,而石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也为更多石化企业催生出更为强劲的竞争能力和更为多样的发展机遇。随着微利时代的到来,我国石化产业也相应地进入创新驱动的成长阶段,这体现了经济常态的回归,也是市场竞争的本真的体现。作为实体经济的典型代表,我国石化产业依然有着很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自建国以来,我国石化产业技术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形成相对完善、合理的技术创新体系,但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仍面临严峻的形势,亟需解决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
2.1 研发投入不足,核心技术的缺乏导致综合竞争力不高
坚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石化产业做强的基础,只有加快从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才能有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培育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
过去我国石化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多的是追赶式、模仿式的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相对较少。
这主要是由于很多石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无法无力承担基础技术研究、重大原始创新的风险和成本,从而导致技术和产品缺乏独特性,导致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
此外,我国石化产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另外,对科研开发投入资金力度不足也是造成我国石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科技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人才储备机制尚不完善
我国石化产业面临诸多挑战,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渴求极为迫切。然而,我国石化产业科技人才方面却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首先,招聘机制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内部员工子女优先录用,这极大地限制了石化产业对优秀外来人才的吸引力。
其次,科技人才保有率较低。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薪酬较低,其职业价值得不到彰显,晋升渠道困难,内部子女占用了较多的晋职职位。
再次,科技人才整体数量占比较低。
最后,科技人才结构不甚合理。与国外同类石化产业相比,我国石化产业研究开发方面的技术人才占比较低。
以上都凸显出我国石化产业人才储备机制尚不完善,应及时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产品产出,在技术创新方面向国外靠拢甚至赶超,走在时代的前列。
2.3 技术创新转化能力不足,创新效果和效率较低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
首先,官学研进行的技术创新等研究与开发与石化产业发展实际不太相符,很难应用到具体实践生产中;
其次,技术研发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产出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最后,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家代表性公司各自为政,协作较少,研究重复,研发产品无法市场化。
具体表现为,部分冶炼厂和设备装置能耗、物耗超标,从效率和效果方面都无法达到理想程度;设备引进后,无法彻底消化吸收转为己有导致重复引进,耗资巨大,投产性价比不高;研发出来的最新科技成果运用于批量化生产出来的高科技产品占新产品总体收入比重有待提升。
2.4 政策和法治环境有待优化
石化产业政策的导向性、法制法规的完备性影响着我国石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维系和促进技术创新的有效保障。我国石化产业几次较大的改革重组明显加快了其发展速度,但国有股份“一家独大”现象仍然存在,机制体制的束缚依然是制约我国石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桎梏。其中,中石油和中石化都有各自的研究院,其协作能力较差,无法形成坚固的技术联盟,而二者的竞争更是导致科研力量的分散,从而使得对具有基础和前沿技术的研究投入不足,研究成果不突出。
3 提升我国石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3.1 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强高端创新技术能力研究投入
“十三五”期间,石化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机遇主要有:
一是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仍在继续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差异化、多元化不断带来新需求,为石油产品、化工材料和产品创造了更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
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都大大扩展了我国石化产业高端技术产品国际市场空间;
三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石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为企业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大趋势,对我国石化产业技术创新转型、提升竞争能力开辟了全新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方式。
抓住这些机遇,着眼于前沿技术开发研发,努力推进石化产业的高端化、差异化和绿色发展,做好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储备是我国石化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
我国已进入“十三五”规划,这又是石化行业知识产权和原始创新的一次重大机遇,这要求我们重视引导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产学研结合和转化。
3.2 加强石化产业创新的人力资源建设
我国石化产业要进行持久创新必须不断引进、培养创新人才。现阶段,我国石化产业在高层次科技人才方面,与国外石化产业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创新的、科学的管理理念,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科学的、合理的晋升机制,避免有才有能却得不到发展的困境。
三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体系,为科技人才的不断进步提供有效保障。我国石化产业要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塑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性科技人才。
既要吸引海归人才、外来人才,也要重视本土人才,使得人尽其才,优势互补。既要培养新一代青年人才大胆进行创新,也要继续鼓励老一辈科学技术人员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3.3 建设高科技化工园区,落实创新孵化计划
从总体上看,我国石化产业正在努力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更加重视上下游的关系,通过园区化、上下游一体化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国际国内强强联合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于我国石化产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要善于利用国际资源,融合国外力量,获得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等,以此助力我国石化产业进一步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技术创新突破,也为我国石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要求我们做好顶层设计工作,让石化产业从各自为政转变为协同作战。“双创”“众筹”等平台多样化,使得众多科研机构依托互联网开展协同研发,大大地提高了石化产业技术创新的效益和效率。
3.4 完善相关政策与法规,改善石化产业创新环境
从战略高度和发展大局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地位和作用。我们需要倡导“技术创新”的发展理念。政府的政策导向,无疑是一个国家一个产业的发展引领。提升石化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必先强化石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我国不断实施的改革措施,使得石化产业创造活力得到解放。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创新的经营管理,实现石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合理的监督,避免创新流于形式,从而导致创新的停滞,甚至引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恐惧症。我们应该意识到,实体经济空心化给正在崛起的中国石化产业敲响了警钟。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努力营造脚踏实地、不断创新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
4 结论
国内外学者对石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做了诸多研究,但尚未形成一套公认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当前国际化趋势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我国石化产业要想更好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同时,灵活地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多角度、全方位落实科技创新战略,以科技创新带动我国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邹辉文.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4(7):24-30.
[2] 张登宇,王军.石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5(4):74-79.
[3] 伍春来,赵剑波,王以华.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研究评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7):113-121.
[4] 谢在库,刘志成,王仰东.面向资源和环境的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与展望[J].中国科学:化学,2014(9):1394-1403.
[5] 鲍宇彬.论未来化工企业中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J].技术管理,2014(6):105-106.
[6] 张森林,陈光玖,张斌产学研联盟自主创新模式的机理及实证研究—以中国石油产业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0(04):90-92.
[7] P Herzog. Open and closed innovation different innovation cultures for different strateg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0, 52(3):322-343.
[8] Tebaldi E, Elmslie B.Does Institutional Quality Impact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ross-country Patent Grant data[J].Applied Economics,2013,45(7):88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