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动地方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思考
2017-01-06赵慧韦琨
赵慧+韦琨
摘 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对于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优势,为推动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出重要贡献。可通过以下途径:参与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精华,以创新推动地方文化产业上新台阶,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找准定位为地方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时俱进传播地方正能量,促进市民精神文明素养提升,建设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高职院校;地方城市
作者简介:赵慧(1972-),男,江苏淮安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韦琨(1982-),男,江苏淮安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淮安市社科类立项研究课题“驻淮高职院校推动淮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编号:B-15-38)主持人:赵慧。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6-0034-04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影响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应该在推动地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方面大有作为。
一、软实力的内涵及淮安文化资源概述
“软实力”概念是西方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仅涵盖资源、经济、军事和科技等硬实力,还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等在内的软实力。”“软实力是一种能力,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价值和外交政策。”[1]我国近年来引入这一词语内涵,并延伸到包括“城市文化软实力”在内的许多领域。
文化是城市的根基。城市之间的竞争,最终表现为软实力的竞争。提升文化软实力对于增强城市的凝聚力,促进其经济增长,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改善人居环境,进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淮安市隶属江苏省,地处“长三角”北部,是一座有2200年悠久历史的城市,古有“九省通衢”等美称。先后诞生过韩信、枚乘、吴承恩、刘鄂、周恩来等名人,洪泽湖偎依城旁,大运河穿城而过,淮扬菜名闻遐迩。可谓是兼名人、名湖、名河、名菜、名城于一体。然而,淮安文化软实力正如其经济实力一样,还远不如苏南甚至苏中各地级城市,尤其在省外,还处于“藏在深闺无人识”的状况。淮安市委目前正围绕“两个目标”,实施“六大战略”,推动“五大突破”,实现“四个跨越”。这些目标和措施无疑是令人鼓舞的,如果落到实处,淮安包括文化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实力无疑会大大提高。
二、高职院校推动地方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近十几年大力发展起来的新型高校。相对于传统普通高校而言,它是有益的、不可或缺的补充,“培养培训了大批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2]它的迅速发展是我国近年来产业升级或转型的必然结果。高职院校与地方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两者有着特殊的关系,从文化角度来看:一方面,高职院校文化是地方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地方城市的支撑,得益于地方文化的滋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作为高校中的新生事物,其独特的产业性、行业性、职业性的校园文化也是地方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和标志,是加强地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是一个庞大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全体市民的积极性、创造性。目前全国不是所有地级城市都有普通本科高校,但都有驻地高职院校,特别是那些文化还欠发达的三线城市、四线城市。高职院校无论作为所在城市的重要地位来看,还是从其作为高校职能来看,理所当然要发挥其独特的文化功能和优势,参与到地方城市文化建设中去,为进一步繁荣地方城市文化,推动软实力的提升,扩大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作出重要贡献。
截止2015年底,我国高职院校已有1388所,分布在全国400多个城市中,与所在地方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职院校以其独特的功能,越来越成为所在城市的一张张亮丽名片。目前,驻淮安高职院校共有四所,在校生近四万余人,教师两千多人,其师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其它三所本科高校一样,都是淮安城市文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是这座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有力助推器。
三、高职院校推动地方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几个途径
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征,理所当然以双重身份,与地方进行全方位的互动,以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一)深入挖掘,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
1.参与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精华。传承优秀文化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而传承的前提是加强挖掘和研究。“地方文化研究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推动力。”地方蕴藏着大量可贵的传统民间资料,大力加强地方文化研究本身就有优势和有利条件,也有利于吸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个城市所具有的典型地域特征的文化元素都可成为人才荟萃的驻地高职院校深入研究、汲取和传承的重要源泉。驻地高职院校也理应担当起这个责任,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研究与凝练。各地的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等有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驻地高职院校这一重要资源,联合它们共同挖掘、研究本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色彩、时代特征和地域印记。可设立专门的研究基金,学报可设置“地方文化研究”专栏,鼓励教师参与研究,参与地方志的编修,从地方文化的特色中汲取新时代背景下的精神力量。例如,驻淮高职院校可与另外三所普通本科院校一道,结合本区域实际,参与凝练周恩来带给淮安人的精神、研究西游记文化对淮安人的影响、剖析洪泽湖水孕育淮安人的性格、挖掘具有淮安特色的运河精神,探究清江浦的历史文化渊源等等。
2.以创新推动地方文化产业上新台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3]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江苏时提出“要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4]。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上指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新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目前全国很多城市已将文化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而这正是驻地高职院校大显身手,参与建设的好时机。可以利用优良的设计团队以及丰富的学生资源,与地方企业联手,共同组织开展研究,形成有创意的思路和产品,努力实现学校、地方、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对高职院校而言,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可实现学生工学结合,增加实习就业机会;对企业而言,学校为其输送新鲜的人才“血液”,为其文化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为其拓宽广阔的市场空间提供新视角;对地方而言,为繁荣文化产业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推动文化产业上新台阶。
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可以牵头组织包括高职院校在内参加的文化创意大赛之类的活动,激发高职院校师生的创作激情。高职院校应该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积极参与地方相关文化项目的设计论证,参与地方旅游资源等的开发研究和规划,组织开展“高职院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建设”之类主题的论坛。淮安市在文化产业方面有了很好的顶层设计:“推动特色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把淮安打造成为古今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融南汇北的区域性文化中心。”[5]而各驻淮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参与其中。
(二)创新机制,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科技等虽然属于硬实力范畴,但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无疑也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服务地方,参与地方经济科技建设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由于体制等因素,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上级教育部门主管,不受地方政府管辖。双方合作运行机制不够通畅,所以关键要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制定出激励性政策,打通障碍。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应该牵头尽快建立能为市委市政府出谋划策的“智库”,而且“智库”成员包括大量高职院校的专家、学者,要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地方高级人才的优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并推进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地方整体实力的提升。目前,全国各地正在编制“十三五”规划,这是驻地高职院校参与研究的好时机。“规划”定稿后,应该让每个高校教师学习了解,结合各自专业所长参与建设。科技局等部门可牵头高职院校,组织专家联合开展“教授进企业”“博士进乡村”等活动,鼓励教授、博士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淮安市委提出要做大做强“四大主导产业”“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4+2”优势特色产业)。驻淮高职院校至少可与其中的IT、节能环保以及食品等产业的相关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在同类院校中率先改革试点“混合所有制”,入股淮扬菜集团成立淮安淮扬菜烹饪学院有限公司,开展职业培训、技术服务;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注册成立江苏食源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由“消耗式实训”向“生产性实训”“企业化运行”转变;建立大师工作坊,成立企业专家工作站,校企专家合作项目开发;以股份制形式与地方政府共建“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等研发平台,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这些创新性的举措,成功地助推了淮安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找准定位,为地方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我国工业化目前处于中期阶段,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相对而言,目前需要更多的应用技术类型的人才。高职院校主要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对地方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6],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等等。因而,高职院校很有必要结合地方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企业结构的实际,根据自身优势找准定位,对专业结构等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专业设置要尽量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较高的契合度。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这对于不少拥有一定优势的应用类专业的本科院校而言,无疑是个利好消息。笔者认为它们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尽快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努力为地方培养更多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高职院校还应该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更多地承担地方现有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人员技术培训任务,为地方各类人员的终身学习注入新的活力。
(四)形成共识,积极为地方传播正能量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它是一个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也是这个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精神力量的源泉。它不但需要全体市民不断学习、领悟,还要持续强化宣传,使之融入渗透到每个人的血液中。作为文化高地和具有人力资源优势的高职院校,正是地方城市精神宣传的有力实施者,可以通过讲好故事、播好声音、传正能量的方式,大力营销、塑造和提升这个城市的整体对外形象。
“包容天下、崛起江淮”已被确定为新时期淮安精神,但还有待进一步弘扬。淮安外来人口、旅游人数远不及苏南甚至苏中城市,而驻淮高校8万学生中,来自外地的学生占80%以上。这些学生恰是宣传新时期淮安精神、扩大淮安对外影响力的最佳人选。驻淮高校可以组织编写“淮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之类的本土教材,并将其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纳入学分和考核。建议淮安所有的文化景观、旅游景点向驻淮高校学生免费开放,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淮安、熟悉淮安、宣传淮安,成为扩大淮安知名度、美誉度提升的有力推动者。如果每个学生毕业离开淮安时,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淮安经济、历史、文化的特色和亮点,多年后仍能留下难忘的记忆,那么,他们将是淮安的一张张难得的“名片”。
高职院校还要放眼世界,开放办学,结合各自专业特色优势,大力加强省内外,尤其是国外院校合作交流的力度,扩大高校影响力。这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地方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提高。
(五)文化互动,促进地方市民文明素养提升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还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全体市民的道德境界、精神品质、行为举止等文明素质建设方面。高校是知识分子、文化人才的集聚地,也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平台。高校文化具有超越世俗文化的特点,是所在城市的文化高地,也是文明高地,可以借助自身文化优势,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发挥高校的文艺团体作用,通过推进高雅文化进社区、进广场等活动,促进广大市民在人文素养的提高。可以在高校中更多选拔一些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高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充实到地方市委讲师团的队伍中,参与各级党委政府重大政策方针的解读和宣讲。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道德讲堂等方式,大力加强对广大市民的中国梦地方篇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公民教育,培育市民遵守公共准则、承担社会责任、讲诚实信用、懂感恩报恩、善于团结合作,从而促进市民文明素养的全面提升。
高职院校可以向地方有选择、有重点地开放公共教育资源,例如,科技馆、校史馆、博物馆、图书馆、实训场所等,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为构建“学习型城市”推进“全民阅读”等做贡献。以驻淮高校图书馆为例,目前仅纸质图书藏量至少600万册,涉及科技、文化、艺术、教育等许多领域,无疑是“书香淮安”建设中丰富而宝贵的资源。
(六)彰显特色,校园文化中融入地方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所高职院校都深深植根于所在区域,其文化理应彰显地方的文化特色。高职院校可以从富有特色的地方宝贵文化资源中汲取精髓,作为各自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一方面,高职院校作为地方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对地方文化建设作贡献,也是对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其文化底蕴都还有待提升。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方面层面,都还有很大的建设空间,而且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长期的过程。各高职院校在汲取地方文化特色过程中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要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专业实际,着重选取地方文化中某一两个特色方面,进一步发扬光大。不同高职院校都能各显其能,可形成错位互补。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正探索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注重高职校园文化、行业文化与淮安地方文化互融发展。该校利用专业优势,倾力塑造食品和药品的专业文化、安全文化;以淮扬菜之乡为纽带,推广淮扬美食文化;构建以“良心、诚信、创新、包容”为核心内容的特色校园文化体系,传承弘扬了中国优秀食品文化。此举成为淮安高职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然,地方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政府从整体上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各方面人士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为文化软实力提升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飞.国家软实力传播战略分析[J].中国广播,2013(11):28-32.
[2][6]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3]黎元江.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十个问题[J].文化市场,2001(4):25-27.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1/03/c_1117027676-4.htm.
[5]淮安市人民政府.淮安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EB/OL].http://rccci.hytc.edu.cn/show.asp?id=246.
责任编辑 韩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