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的精神家园

2017-01-06叶涛

中学生天地(A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古琴昆曲技艺

叶涛

我是谁

什么是中国人?越过东方的面庞,我们看到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看到春节熙熙攘攘的人群归心似箭,就为赶一顿吃了千年的团圆饭。我们知道冬吃萝卜夏吃姜,刮痧和拔罐可以帮身体解围,黑褐色的中药疗治疾苦,草木有情,这是我们的先民和时间共同的秘密。至于江南,离不开丝绸云霞般温柔的包围,习惯了茶水温热地灌溉心田;等待千雕万琢之后,朽木和顽石成了飞禽走兽、花鸟鱼虫,装饰华美的梦境;走在西湖的断桥上,会想起白娘子和许仙,于是有一种风景叫作爱情……这些风一样无处不在、又无法紧握的细节,来自文明的根脉,流淌在迢迢时光的年轮之中,为我们烙上了中国印记。

在这个国度,千年的古琴仍在低吟,六百年的昆曲还在浅唱,元宵的灯火恍惚了唐朝的声色,青瓷依然是宋时的颜色。这些活在我们身边的历史,包容了曾经漫长的时光,包容了那些衣食住行的华丽、巧夺天工的匠心、生老病死的庄重、慎终追远的节日,以及前世今生的想象。那些寻常生活,一饭一蔬,一针一线,祖辈们却要拗出各种造型,挖空各种心思,用万般的热情,来爱这有限的人生,照亮无限的岁月。

渐行渐远

过去的百年间,传统文化在神圣化和污名化间苦苦挣扎。1793年,英国使团到达中国,帝国文明从康乾盛世的巅峰急剧下坠。五四运动时期,一些提倡科学与民主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提出了批判,孔子温文尔雅的笑容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下,显出从未有过的苍白无奈。西风东渐,传统文化背负着晚清积贫积弱的骂名,忍辱负重,在历史的岔路口踉跄前行,而那些风一样轻、水一样韧的文化传统,在民间沉静流淌,像沉潜的瀑布,蛰伏的枯草,等待着春天。

终于,读经运动和汉服秀、民俗热和民族风,在上个世纪90年代风靡全国。摆脱政治经济困境的中国人,拾起了文化自信,重新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寻找自己的来处,安放不断追问的人世。而此时,现代化如同巨浪,席卷农耕文明的土壤,令传统水土不断流失。那些江上清越的渔歌、垄间悠扬的田歌、林间明亮的山歌,都渐渐成了绝唱;粉墨登场的戏曲,曾经的高台教化,100年前中国人的流行音乐,已经曲高和寡;得于心、应于手的技艺,在机器生产面前,螳臂当车,势单力薄。那些身怀绝技的老人陆续离开,和他们手上的技艺、嗓间的歌声,以及对人世秩序的质朴想象,一起归于尘土。

全人类的守护

2001年,昆曲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3年,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在巴黎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属于人类各民族自己的文化样式,抵挡新世纪全球化的滚滚浪潮,防止它占领全人类的文化领地,以免有一天,人们再也无法说出自己的来处,无法知道“我是谁”。

于是,古代中国的文明——昆曲古琴、青瓷印章、古建戏台、祭祖酬神、丧礼娶嫁……这些包含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器物文明的传统,都在进行价值重估,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得到社会命名,得以理直气壮地进行权利主张。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至今,中国共有3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名录,是目前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中国的“非遗”以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门类,安放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古琴艺术、中医针灸、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中国皮影戏……这些名字,构建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铺陈出生活中的诗和远方,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文化传统,这,便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一个只会怀旧的民族和一个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一样,是不会进步和没有希望的。‘非遗要成为一种重要的情感生产力,不仅要生产社会历史,还要生产社会的现实和未来。”

与伟大的过去重逢

凝视青瓷的温润含蓄,昆曲的芬芳悱恻,古琴的简净沉潜,木拱桥营造技艺的邃密精深……我们不禁惊叹于先民们汪洋恣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些阔远跌宕的仪式和歌舞,朴素神秘的技艺和传说,沉积成超越个人的历史文化记忆,引领我们追寻逝去的时光。然而,一个只会怀旧的民族和一个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一样,是不会进步和没有希望的,“非遗”要成为一种重要的情感生产力,不仅要生产社会历史,还要生产社会的现实和未来。

当剪纸从节日里退场,那就让她赠予白墙、灯具、裙摆以时间的花边;当廊桥不再承担一重山一重水的联接,她可以成为景观桥惊艳世人的眼睛,成为风水桥庇护人们心灵;当云锦不再是皇家的专享,她可以在丽人的衣饰上重新绽放光芒,吟唱东方的绝代风华……传统可以成为当下的时尚,就像传统就是当年的创新。白先勇用青春版《牡丹亭》让昆曲赢得了年轻人的心,郭德纲让相声重返大众舞台,理解与珍视传统,用智慧和创造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让悬挂在历史根系上的文明在当下的生活中再次开花结果,从而获得真正的新生,这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和担当的责任。

从了解到理解,从猎奇到欣赏,从旁观者到传承者,直到走过历史的万水千山,去跟我们共同的伟大的过去重逢,共创我们精彩的未来,这便是我们“寻宝记”推介人类“非遗”的初衷。

石雕艺人的双手,透出玲珑通透的匠心,一雕一琢间,沉默的石头开始深情歌唱天地万物的美丽和隽永。中华的古老智慧,在一代又一代的匠人手中传承,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古琴昆曲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补园和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