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年,看名“鸡”竞羽

2017-01-06吴海峰张劲硕

知识就是力量 2017年1期
关键词:凤冠鹌鹑鸟类

吴海峰+张劲硕

冢雉科

冢雉科(Megapodiidae)鸟类有7属20种,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冢雉体型似鸡,体羽以黑色或褐色为主,头部多裸露无毛。我们以冢雉(Macrocephalon maleo)作为冢雉科鸟类的代表,来介绍冢雉家族独特的生活方式。

冢(zhǒng),有“坟墓”之意,那么冢雉与“坟墓”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都知道,家鸡具有孵卵的习性,这种习性遗传自它们的祖先—红原鸡(Gallus gallus),但只有当窝卵数达到满窝卵时,雌鸟才会开始孵卵,这样一来,幼鸟便会在前后相近的时间内一起孵化。实际上,绝大多数鸟类都由亲鸟孵卵,但冢雉却是个例外。

冢雉

雌性冢雉会将卵产于沙土坑中,再用沙土将卵掩埋,然后利用太阳或附近活动的火山的热量,经由沙土的传递,为卵提供孵化所需的热量。而菲律宾冢雉(Leipoa ocellata)甚至存在几只雌鸟将卵产于一个由腐殖质堆砌的“冢”中,借助发酵产生的热量来将卵孵化。

经过2~3个月的孵化,雏鸟破壳之后便可以独自觅食、奔跑、飞翔,并躲避天敌了。冢雉科鸟类的孵化期如此之长,只有大而富含脂肪的卵,才能为胚胎提供在卵壳内发育所需的全部物质基础。但缺少亲鸟的保护,这些卵却又很容易被捕食者猎取。好在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化,这种微妙的平衡,或许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将会一直持续。

凤冠雉科

有这么一类“鸡”,它们的头顶不似大公鸡那样具有肉质的“冠子”,而是具有挺立的、由冠羽形成的羽冠,形似凤冠,因此被称作“凤冠雉”。凤冠雉这类鸟共有约50种,全部隶属于凤冠雉科(Cracidae),全部分布于中南美洲的热带地区。下面,我们就以黑凤冠雉(C. alector)为代表,了解这些生活在潮湿雨林中的神秘的雉类。

和我们熟悉的雉类,例如孔雀或家鸡相比,黑凤冠雉有许多不同之处。黑凤冠雉雌雄同型,即雌鸟与雄鸟外形相似,雌雄双方体羽均为黑色,仅肛周羽毛为白色,但雌鸟比雄鸟体型略小,而且雌雄双亲均会承担照顾幼鸟的职责;黑凤冠雉也不像其他大多数雉类那样,几乎只在地面上活动、觅食,它们有一半的时间是在树上活动,主要是取食果实,有时也会寻找树上或地上的昆虫、种子或嫩叶。

这种鸟虽然在当地数量较多,但随着雨林的消失、退化,以及当地人的猎杀,它们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因此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受胁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list)列为易危级(Vulnerable)。但好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保护这些美丽而特别的鸟,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中国有些动物园,也生活着一些黑凤冠雉,它们就像远道而来的大使,在饲养员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向我们讲述着自身及其老家的故事。下次去动物园,小朋友们可不要忘了找一找,有没有这些来自南美洲的黑美人哦!但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把你爱吃的食物随便投喂给这些客人,免得它们闹肚子。

雉科

雉科(Phasianidae)共有38属159种,为鸡形目鸟中数量最多的一科,广泛分布于旧大陆,分为雉和鹑两大类:雉类体型较大,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地区,尤其是中国,多数雉类雌雄差异很大,雄性常有华丽的羽毛,例如家鸡的祖先红原鸡、最常见的“野鸡”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以及中国的特有种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等等;而鹑类则体型较小,羽色多较暗淡,通常雌雄相差不大。我们最为熟悉一种鹑,非日本鹌鹑(Coturnix japonica)莫属。

日本鹌鹑广泛分布于亚洲,只不过模式标本产于日本罢了。日本鹌鹑曾被认为是另外一个物种—鹌鹑(Coturnix coturnix)的一个亚种,但二者在诸多方面均存在差异,尤其是日本鹌鹑分布于亚洲东部地区,而鹌鹑分布于亚洲西部地区,以及欧洲和非洲。这两个“亚种”终于在1983年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物种。

清朝陈石邻的《鹌鹑谱》则对44个鹌鹑品种进行了介绍。中国古人对鹌鹑的认识与利用历史之悠久,由此可见一斑。但较大规模的驯化和饲养则源自日本。虽然你可能没见过生活状态下的鹌鹑,也没见过迁徙时的鹌鹑,但你一定吃过鹌鹑蛋或鹌鹑肉。这些鹌鹑蛋由野生日本鹌鹑驯化而来。现今世界常见的驯养鹌鹑,包括肉用和蛋用两大类,有数十个品种。

松鸡科

鸡形目大家族中,除了刚刚介绍的日本鹌鹑,其余绝大多数种类均不具迁徙习性,但又并非都像黑凤冠雉那样生活在相对温暖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那么,这些常年生活在寒带的鸡形目鸟类,在北极圈冰天雪地的严寒中是如何找食物,又是如何躲避天敌捕食的呢?

柳雷鸟(Lagopus lagopus),隶属于松鸡科( Tetraonidae),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及北美洲北部,在我国的黑龙江及新疆北部地区也有分布。柳雷鸟生活在森林、灌丛或多石的草原上,这些地方大多鲜有人类活动的干扰,生境较为原始。

经过长期的演化,柳雷鸟早已适应了北寒带冰天雪地的冬季。冬天,它们会换上一身与冰雪完全一致的洁白的羽毛,一旦发现天敌,它们就静卧在雪地上一动不动,与背景融为一团,达到“隐身”的效果,从而躲避天敌的目光。等到危险过去,它们就又会站在柳树的枝条上,在和煦的阳光下,取食柳树的冬芽了,这也正是柳雷鸟名字的由来。

关爱,它们正临濒危窘境

就世界范围来讲,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雉类,但它们当中的一些种,却正处于濒临绝种的窘境。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现仅分布于中国境内的山东至江苏、河南至安徽,以及重庆、四川、贵州三省交界这三个不连续区域。曾经人们大肆捕捉吃肉、采卵为食,特别是其雄鸟长长的中央尾羽,因被用于京剧演员的头部装饰而被捕杀,现已被列为易危级(VU)。红嘴凤冠雉(C. blumenbachii),仅分布于巴西东部一隅,因栖息地的大面积丧失及大规模的猎杀,已被列为濒危级(EN);蓝嘴凤冠雉(C. alberti)也正在面对类似问题。据估计,其野外成体数量仅有150~700只,因此被列为极危级(CR);而新西兰鹌鹑(C. novaezelandiae)曾仅分布于新西兰的北岛、南岛及附近一些岛屿之上。但当第一批欧洲殖民者到达新西兰时,它们享受着用猎枪瞄准这种鹌鹑的快乐,随殖民者而来的猫、狗、鼠等动物,也对这种鹌鹑自身、卵及栖息地构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威胁与伤害。新西兰鹌鹑终于1875年灭绝。

虽然大多数雉类的处境不像新西兰鹌鹑那样悲惨,但它们的境地也不容乐观。如果人们不及时采取行动,恐怕很多物种都会在被我们真正认识了解之前,就已永远从地球上消失。虽然这些野生鸟类或许离我们十分遥远,但我们的一些小举动,或许就能够对保护它们做贡献:不食用野味,包括野生鸟卵;不购买野鸟羽毛制品;不购买濒危动物分布区(尤其是非洲及南美洲)、没有可持续发展认证的商品(例如咖啡)。

延伸阅读:

中国研究雏类的科学家

中国仅有的两位鸟类学院士的工作及人生也都于与我国的雉类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鸟类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郑作新先生,据说正是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生理学博士学位期间,见到了美丽的红腹锦鸡标本而毅然决然地决定“改行”研究鸟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光美先生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我国特产的雉类,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中国雉类的鸟类学专业人士。两位院士的经历足以体现雉类的“美”。

猜你喜欢

凤冠鹌鹑鸟类
善于学习的鸟类
鹌鹑与猎人
孝端皇后凤冠
九龙九凤冠:明代皇后的顶级配饰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鸟类
我孵出鹌鹑宝宝啦
鸟类的叫声
浅议瑰丽凤冠的装饰美
鹌鹑街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