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理论对强化译员智力因素影响的研究

2017-01-06郑宇帆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智力因素模因译员

郑宇帆

(厦门大学 嘉庚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



模因理论对强化译员智力因素影响的研究

郑宇帆

(厦门大学 嘉庚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

作为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沟通活动,口译对译员的双语语言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译员的智力因素进行强化是口译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议题。从模因理论出发,基于跨学科的视角研究语言作为模因通过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的阶段来完成其复制,并研究了该理论指导译员的语言强化过程。

厦大模式;模因;智力因素

自20世纪60年代起,关于口译员基本素质以及素质培养的研究一直是口译学界关注的一个重心。许多研究涉及到口译技巧,包括口译记忆、笔记技巧、释义、概括和演讲等。译员的语言能力和知识结构也被认为是口译员的重要素质。同时,现代口译探究也更多地开始探讨一些非智力性因素,譬如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等。

专家们一致认为,译员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可以通过训练来完成。但是,这里的智力因素,更多指的是口译技巧。传统的译员素质养成也倾向于通过被动机械的训练模式来培养译员的口译技巧。但是,传统的技巧训练对译员的语言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改善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自模因理论提出并被引入翻译学科研究以后,它对语言习得有着很大的影响。模因本是生物学领域的概念,被引入语言研究后,语言学家开始把语言当做一种可以复制的模因,而语言信息的传播输入和语言习得,正是通过模因传播的几个过程而模仿积累的过程。由于强调模仿和传播,模因理论对译员的语言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改善有着有效的指导作用。

本文从基本的口译模式出发,对模因传播的几个阶段是如何影响译员的语言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强化过程进行了研究。

一、口译模式

口译是一门对译员的综合语言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沟通活动。口译作为一种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下实现信息和文化转化的活动,口译行为是一种复杂丰富的交际行为。厦门大学口译教学团队提出了一种较为权威的口译模式,从五个基本要素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表达口译过程。

图1 厦大模式[1]

厦大模式下的口译行为(I)由五个口译要素构成,分别为三个相互重叠的椭圆所代表的口译过程:分析(A=Analysis)、理解(C=Comprehension)和信息重组(R=Reconstruction)以及三角形中的口译技能(S=Skills)和职业准则(P=Professionalism)。箭头则代表作用的方向。首先,口译员必须依靠源语言的信息(SL=Source Language)和语言外的百科全书知识(K=Knowledge)对信息进行理解(C),然后根据目标语言的知识(Target Language)和语言外的百科全书知识(K=Knowledge)对信息进行重组(R)。但是这一过程不是单一线性的,其中还包括对源语言的话语(D=Discourse)和跨文化因素(Cross-Culture)的分析(A),这一分析贯穿源语言理解和目标语言重组的过程,译员运用这种分析最终完成口译从理解到信息重组的全过程。口译技能和执业准则则贯穿口译理解、分析和重组的各个过程。

从厦大模式可见,口译技能、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技能以及语言外的百科全书知识对整个口译的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对口译员的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技能的培养也将口译课程和本科阶段的其他英语专业学科区分开来。

二、模因理论

模因(meme)一词源自希腊,其本义为“被模仿的东西”。[2]模因作为一种复制因子,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Dawkins指出,除了基因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复制因子,即模因(meme)。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模因学家 Blackmore(1999)首次将模因论引入语言进化的研究领域,指出任何信息,只要其能通过广义上所指的“复制”而进行传播,它就可以被称为“模因”,[3]语言成为模因因此具备了可能性。但是, Blackmore同时指出,语言成为模因的前提是语言必须得到复制和传播。何自然在《语言中的模因》一文中指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甚至篇章层面表现出来。语言中模因有三种形成方式:教育和知识的传播、语言运用以及通过信息的交流和交际”。[4]55

著名理论学家Andrew Chesterman在他的著作MemesofTranslation中首次将模因引入翻译教学。他将翻译本身和与翻译相关的理论统称为“翻译模因”(translation memes),并同时指出,翻译技能的习得是一个通过模因的模仿和积累而逐渐自动化的过程。[5]

三、模因理论对强化译员智力因素的影响

在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对译者能力定义的基础上,王斌华指出,译员的能力包括“智力因素模块”(intellectual)和“非智力因素模块”(non-intellectual)。而“智力因素模块”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模块”“知识模块”以及“口译技巧模块”。[6]

(一)模因传播各个阶段的指导性作用

模因的传播过程主要可以被借鉴于译者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模块的增强。根据Francis Heylighen的理论,模因的复制包括四个阶段,即,“同化(assimilation), 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和传播(transmission)”。[7]

在模因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通过多种模式对专题口译信息记忆和模仿,在新输入的语言信息和知识信息与译员固有的原始语言积累和认知体系之间建立有效的关联,从而增强译员对目标语言(第二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从而实现从源语言(第一语言)到目标语言之间的流畅转换。

和传统语言学的视角相比,在新达尔文学派学者看来,模因理论指导下的译者智力因素强化过程更加符合语言作为一种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模式。在该过程中,译员获得了更多的主动学习、记忆和运用记忆信息的机会,避免了传统强化过程中的被动性。模因传播过程的前三个阶段对于译员语言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强化有着指导作用。

1.同化阶段的指导作用

根据语言作为一种模因传播的规律,同化阶段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译员知识结构的增强过程中。原则上译员可以通过大量同主题的阅读来增强某一明确口译主题的知识结构。这是“越是明确的模因越容易被受体注意到”,[8]217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受体理解并和这些模因建立认知联系从而真正接收它们。

2.记忆阶段的指导作用

记忆阶段主要指的是模因在记忆中停留的时间。根据Heylighen的解释,“模因在记忆中贮存的时间越长,他们就可以感染更多的受体,从而具备更为广泛的影响力。”[8]218模因复制记忆阶段的指导性主要体现在译前准备任务的设计上。

3.表达阶段的指导作用

表达是模因被转化成可被他人感知的外部物质形态的过程。

表达即口译过程中的信息输出阶段,和上文提到的同化、记忆等输入阶段的模因复制阶段一样,表达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Heylighen指出,“表达最突出的手段是话语,其他手段还包括文本、图片、行为等”。[8]219在译员口译练习的输出阶段,话语是最主要的方式,通过口译、主旨复述或演讲的方式,把前两阶段的模因信息从记忆认知系统中输出,转化成可识别的话语信息。

在对表达质量的衡量上,正如何自然指出的模因“另一方面也会在复制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变异”,[4]61因此模因传播是一个动态可变的过程,全然要求百分之一百的信息准确是不可能的。

(二) 模因传播过程对强化译员智力因素影响的实验

为了更好了解模因传播的过程是如何作用于译员的培训过程从而强化译员的智力因素,笔者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的主要对象是20名本科阶段三年级口笔译专业学生,有过一年口译基础课程的先修经验,并参加过陪同口译等简单口译实践。

该实验中,将20名口译学生平均分为AB两组,两组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阅读文章、口译任务以及接受不同考核方式,通过设计不同的问卷学生进行自评的方式,来进行学生训练前后的横向对比和AB两组之间的对照对比,从而验证语言作为一种模因,它的记忆和接收以及应用时如何受到模因传播方式的影响。

在实验开始前,首先针对学生对十个口译话题的熟悉程度、兴趣程度和认为的难易程度进行了一个问卷。十个口译话题包括:1.国内恐怖主义及反恐 (下文简称“反恐”);2.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对世界的贡献(下文简称“新兴经济体”);3.新媒体的发展(下文简称“新媒体”);4.博鳌论坛(下文简称“博鳌”);5.乌克兰独立危机(下文简称“乌独立危机“);6.电子商务的发展(下文简称“电商”);7.国内廉价航空的发展(下文简称“廉航”);8.高考改革和高校改革(下文简称“双高改革”);9.环保产业的发展(下文简称“环保”);10.城镇化在中国的发展(下文简称“城镇化”)。问卷将熟悉程度、兴趣程度和认为难度分别分为高中低三等。

从收集的数据中得到以下信息:

学生较为不熟悉的主题包括:“反恐”(不熟悉:65%)、“新兴经济体”(不熟悉:55%,一般熟悉:30%)、“博鳌”(不熟悉:55%,一般熟悉:30%)、“乌独立危机”(不熟悉:70%);而学生较为熟悉的主题包括:“新媒体”(很熟悉:30%,一般熟悉:45%)、“电商”(很熟悉:20%,一般熟悉:60%)、“廉航”(很熟悉:25%,一般熟悉:65%)、“双高改革”(很熟悉:25%,一般熟悉:70%)。

学生较感兴趣的主题则包括:“新媒体”(很感兴趣:35%,一般感兴趣:55%)、“电商”(很感兴趣:35%,一般感兴趣:60%)、“廉航”(很感兴趣:30%,一般感兴趣:60%)、“双高改革”(很感兴趣:30%,一般感兴趣:60%)。

学生觉得较为困难的主题包括:“反恐”(很难:70%)和“乌独立危机”(很难:75%);学生觉得较为简单的主题包括:“新媒体” (很难:10%)、“廉航”(很难:10%)、“双高改革” (很难:5%)、“环保”(很难:5%)和“电商” (很难:15%)。

在以上数据基础上,AB两组的学生接受了不同的任务。A组学生的任务训练方式主要以单纯的文本阅读和单词记忆为主,文本阅读的生词量或接近1%或超过7%长句和复杂句数量或在一两句以内或超过五句。B组学生的任务训练方式包括文本阅读、撰写阅读摘要、文本翻译、口头复述等等。文本阅读的生词量在5%-7%之间,长句和复杂句数量在三到五句之间。同时,A组学生无需接受教师的测试,而B组学生则需要接受教师给出的按主题分类的十次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词汇和背景信息。每个主题的训练时间为一个星期。

在AB两组都接受了不同的任务训练和不同的考核方式后,我们对两组的语言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同样进行了第二个问卷,问卷内容主要调查学生对十个口译话题的掌握程度,分为词汇和表达、背景和语言运用三个部分。学生按照“较好”“一般”和“差”三个等级进行自查。

从上述两个材料的横向对比中,可发现:

无论是A组还是B租,实验对象整体上对于那些他们比较熟悉且感兴趣且难度相对较低的主题,无论是从语言能力还是背景熟悉程度上,整体的自评结果都比较良好,譬如在“廉航”和“双高改革”的主题上,AB两组20名学生中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词汇和表达的掌握程度“较好”,有7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背景的熟悉程度“较好”。针对新媒体和电商主题,这两组数据分别为55%和60%。

而对于那些对于他们来说比较陌生缺乏兴趣且难度较大的主题,20名学生自评的结果相对而言略差。譬如学生在“反恐”问题上,只有3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词汇和表达的掌握程度“较好”,3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背景的熟悉程度“较好”。同时,在“乌独立”问题上,这两组数据分别为35% 和35%。

同时,我们也发现,对于那些高频率报道的主题,学生对该主题的语言和背景信息的接收程度也相对较高。譬如在博鳌会议期间对学生进行了博鳌主题的密集训练,学生对该主题的词汇和背景掌握程度就相对原先水平有比较大提升。有4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博鳌论坛的词汇和表达的掌握程度为“较好”,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博鳌的背景熟悉程度“较好”。

同时,将AB两组进行纵向对比,可发现:

在同一个口译主题上,训练方式较为多样,任务难度适中且有考核驱动的B组学生的整体表现要比A组良好。在词汇和表达掌握的程度以及背景的熟悉程度上,B组的“较好”比例要比A组要高出约10%-15%。在灵活运动程度上,这个差值在个别口译主题上还达到了30%(乌独立危机:B组有50%学生表示自己语言灵活运用能力较好,而A组的数值仅为20%)。

(三) 结论

从实验的数据和结果分析来看,模因传播的过程对改善译员的知识结构以及提高其语言能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同化和记忆阶段,它对译员训练的选材以及任务设计有着较大的指导作用,体现在:

在选材上,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得出几点结论:

首先,材料必须和译员感兴趣的领域和译员的既有认知领域具备一定的相关性。越是接近译员感兴趣领域的模因越容易被译员注意到,同时也因为它们与译员既有认知结构的相关性,译员能尽快地建立起和这些信息的联系。

其次,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难度适中,既不可以过分简单,和译员的认知领域完全重合,也不应该太过生僻艰涩,而且选材的难度必须循序渐进,因为越是简单的模因越容易被受体理解和接受。

再次,材料必须具备一定的时效性。同一时期多种媒体对一个主题多语言多角度的频繁曝光可以使译员明确注意到这些信息。同时,大量的媒体曝光有助于译员在既有的认知系统中更快地建立和该信息的联系,更好地接收信息。

同时,在任务的设计上,以上的实验数据很好证明了模因信息对受体的重要性以及模因重复出现的频率对模因在人脑的记忆中停留时间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在任务设计上,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首先,活动的设计必须凸显模因的重要性。实验有效证明了评估驱动是一种有效的驱动方式,它可以人为凸显模因对译员的重要性,从而加强译员对模因的记忆。

其次,活动的设计必须具备多样性,以保证模因信息在各种任务中通过不同的方式重复出现。任务形式可以包括撰写阅读报告、自测单词、口头演示,中英同模因信息文本的互译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模因理论对于译员智力因素的提高,特别是模因理论对译员语言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改善有着较强的指导性意义。它改变了能力训练里译员被动的角色,在新信息和译员的原有信息和认知结构之间搭建了有效的桥梁。它可以大大提高信息输入的数量以及效率,同时有效提高译员的语言和知识技能。

在指导译员智力因素提高的同时,模因理论也为口译这样一门跨语言跨文化间信息交际过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深层次且多元化的跨学科视角。

[1] 雷天放,陈箐.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6.

[2] Dawkins,Richard. 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 Blackmore, Susan. The Mere Machi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4]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4(2).

[5] Chesterman,Andrew.Meme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7.

[6] 王斌华.口译能力评估和译员能力评估:口译的客观评估模式初探[J].外语界,2007(3):53-56.

[7] Heylighen,Francis.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C]//Proc.15th Int.Congress on Cybernetics,Namur:Association Internat.de Cybernetique,1999:418-423.

[8] 郑宇帆.论模仿式教学中模因理论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1(10).

责任编辑:九 林

A Brief Study on How Meme Theory Affects Intellectual Enhancement of Interpreters

ZHENG Yufan

Interpretation is a communication activity that facilitates in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between users of two languages and from two different cultures. It has high demands on interpreters’ bilingual abilities. For interpreter train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is adopted by examining how a language duplicates itself as a meme through the stages of assimilation, retention, ex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Meme theory is adopted to guide the enhancement of intellectual competence of interpreters.

Xiamen University Model; meme; intellectual competence

2016-10-02

郑宇帆(1983—),女,福建宁德人,助教,研究方向:英语口笔译。

H319

A

1671-8275(2016)06-0129-04

猜你喜欢

智力因素模因译员
医疗口译中口译人员角色的动态转换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体育策略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
浅析大学体操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