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东萧绍古纤道的形成与修护考

2017-01-06童志洪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浙江绍兴312000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鉴湖山阴萧山

童志洪(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浙江 绍兴 312000)

浙东萧绍古纤道的形成与修护考

童志洪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浙江 绍兴 312000)

针对普遍认为浙东萧绍古纤道始于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的说法,通过史料考证认为,古纤道因萧绍地区的河(运河)湖而生,系古代浙江水利、交通史上一对紧密相连的“孪生兄弟”.古纤道的历史应从越国时期山阴古水道时期起算.同时,以史料为据考证了古纤道所曾历经的刍形、旧堤、新堤、石堤这四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及不同阶段古纤道的特征与作用等.

浙东;古纤道;古越;修护

0 引 言

本文所主要述的萧绍古纤道,西起钱清江,从萧山(现属滨江区)西兴(旧称西陵)出发,经山阴、会稽县的诸多乡镇,直至曹娥江边.跨越萧山、山阴、会稽三县(由于行政区划的多次变化,现涉及到的有绍兴市柯桥、越城、上虞,杭州市的萧山、滨江5区),全长约75 km.

古纤道,又名官塘、运道塘、新堤、纤道桥等.它是浙东人民历经数千年的伟大创举.其作用,不仅是古代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水利设施,还是保障水上航运安全,船只避风祛险的屏障.在现代机械动力装置尚未现世的几千年里,又是纤夫拉纤,加快行船速度的“驰道”.当然,同时也是行人步行的通道.古纤道沿萧绍古运河而建.时而一面临水,一面依岸;时而两面临水,平铺水中.宛如一条白玉飘带,又似壮丽的“水上长城”.

说起古纤道修建的历史,现存文史志资料均记载:古纤道始于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系浙东观察使孟筒大规模疏浚浙东运河后,所修建起的运塘道.但古纤道与萧绍地区的河(运河)湖应运而生,属于古代浙江水利史与交通史上,一对紧密相连的“孪生兄弟”.因此,研究古纤道史,离不开研究古运河的历史.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鉴于此,古纤道的历史,应该向前推1 300年的,从越国时期山阴古水道时期起算.

从具体的历史沿革看,古纤道之名,虽然在历史上是唐代正史正式记入了运道塘,但在最初,它却先后脱胎于越国时期的山阴故水道与故陆道,及东汉马臻所筑的鉴湖堤塘,与贺循开凿的西兴运河塘;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分析,这几个名谓迥异的水路,都具有共同的渊源,即:若耶溪等南北向的诸多溪流与西小江.

辨证法告诉人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而运动着的物质,是相互联系的.就古运河(及河堤)这一特定事物,在特定时期的运动轨迹而言,它既上挂公元前490年越国建造的山阴故水、陆道,又中联东汉马臻所筑的鉴湖、西晋贺循开凿的西兴运河,下接唐代孟简所筑的运道塘,及宋、明、清等历代大规模的整修与改造.三者紧密相联,相互间存在直接的传承关系,而不可分割.

追本溯源,如果沒有越国时期的山阴故水道与故陆道,马臻不可能在一年内筑成镜湖;而如果没有镜湖作基础,贺循的西兴运河,也不可能变成后来的漕运水路,并发展到后世规模恢宏的古运河盛况.如此清晰的古运河与古纤道的脉络,无疑是不应当忽视的历史与客观存在.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不应该人为割断唐代孟简建运道塘前,这一大段古纤道历史.而应将古纤道的历史,向前推1 300年,从公元前490年春秋越国的山阴故水(陆)道时期起算,从而恢复其历史的本来面目.具体说来,在古纤道的发展历史中,客观上曾先后经历过刍形、旧堤、新堤、与石堤四个阶段(时期).

1 古纤道的刍形时期

古越时代,身处河湖纵横泽国水乡,越人自古以舟为马,驱楫为车,操舟若神.习流二千以沼吴,策动寻笠泽以潜涉.北渡淮会盟壇,航乌之长技.治船習水战,坐大船如山.[1]这是宋代志书中,对古代越人识水行舟传统的描述.

最早的古纤道,应追溯到越王句践七年(前490年)由越国大夫范螽所筑的山阴故陆道与故水道.“山阴古故陆道,出东郭,隨直渎阳春亭;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2]

从这段记载看,可以明确几点:一是,从山阴县出东郭门,随直渎阳春亭,便是山阴故水道;二是,同样出东郭门,随直渎阳春亭,为山阴古故陆道;其三,水陆故道,所经之处,两者紧挨,相向而行,里程相同.其四,这段故水陆道,全长为25 km.这段山阴故水道,应当是尔后的萧绍运河(会稽)段的刍形;这故陆道,则是古纤道绍兴(会稽)段最初的刍形.

知道了萧绍运河与古纤道山阴(后办会稽)段的刍形,那么,它的西段又在那里呢?现存史志虽未见系统的详载,但却有不少零星的记述,记录了山阴故水道西段及古纤道的踪迹.而将这些历史碎片拼接起来,便能寻觅出其流向轨迹.

史载:句践小城与山阴大城均设有水门,“决西北,亦有事”.“句践伐吴……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石塘者,越所害军船也.”……去县四十里;“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谓之固陵.所以然者,以其大船军所置也”[2].在山阴打造好的战船,经古越水道的西向,分别屯于石塘、航乌,与固陵(即后西陵,今西兴).然后再渡过浙江(钱塘江)与吴国决战.

在东汉史籍里,还有越王句饯兵败后,入吴为奴,群臣相送浙江之上时,越王夫人据舟悲歌的记载.这些故水道,都是位于越国都城的西边或西北方向.并从越都城西部,经后世的镜湖(西湖),经西小江,去永兴(萧山)固陵,再渡过浙(钱塘)江的.[3]

勾践卧薪尝胆,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沼灭强吴后,为称霸中原,挥师北渡江淮前,曾在山阴伐木,大造楼船.“木客大冢者,句践父允常冢也.初徙瑯琊,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故曰木客”.[2]春秋时期,越国已能制造庞大的木制战船.当年越国战船从山阴驶至西陵,无论是去吴国故水道,还是经钱塘出海北伐征战,都是从大越城向西,从后世的鉴湖,经西小江(今钱清),出固陵(今萧山西兴)的.

现代研究表明,早在“在越王句践时期已形成了一条东起东小江口(后世改称曹娥江),过炼塘,西至绍兴城东郭门,经绍兴城南缘沿今柯岩、湖塘一带,至西小江再至固陵,全程约100 km的古越人工水道.它贯通了山会平原东西地区,并与东西两小江相通,连接吴国及海上航道,又与平原南北向诸河连通,可谓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见图1)[4-8].

《绍兴交通志》具体记载了越国山阴故水道的西北干道:“此为连接越吴两国都城的干道.由大越城西至固陵(今萧山西兴),过钱塘江北,经御儿(今桐乡)、石门、槜李(今嘉兴);过吴江,达吴国都城姑苏(今苏州),北道中原”该志图中所列越城至固陵段陆道,与后来的唐宋故道图中的鉴湖(南塘)堤线基本相同(见图2).[4,9]

图1 春秋越国山会平原水系航运图

图2 晋唐浙东运河示意图

春秋时期,陆上交通中,虽然已有马匹、马车、牛车等可用,但在水乡泽国、河网交叉的古越国,无论民用的水上运输,还是军队出征,主要还要凭借舟船.在现代汽轮机远未现世的当年,驱使舟船行进的动力,除了依靠人力摇橹划桨,操舵以驾驭方向;或在顺风顺水时扯起风帆,凭借一些顺风顺水的自然力量.

但是,在遇到平风,或遇到逆风、横风时,只能在故水道岸边,借用现成的陆地,以拉纤的方式,来加速舟船快行.宋代王十朋在《会稽风俗赋并序》中,记有“浪浆风帆,千艘万舻;大武挽纤,五丁噪谑”的景观.既是唐、宋时代山会地区水上航运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呈现了古代越地挽纤行舟的艰难.由硕大的战船,组成的船队,所需的纤夫,并非一个两个,而是成群结队在纤道上踽踽而行.当然,这些战船的纤夫,在大多场合下,系由士兵所兼任.尽管当年的纤道,大多是土路泥道,而且也并不规范与连贯,但却是古运河西段,出入越国境内外古纤道最初的刍形.

2 古纤道的旧堤时期:新堤出现前的对应时期

这里泛指的是东汉太守马臻凿鉴湖后,至西晋会稽内史贺循,西兴运河时开凿前,唐代运道塘(新堤)出现前所筑的堤塘,曾经是山会地区历代通往京城的主要水道.此时,与水道并行的古纤道,业已逐步成形.

2.1 东汉会稽太守马臻,筑堤围湖建鉴湖

“越州水:鉴湖之广,周回三百五十八里,环山三十六源.自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始筑塘,溉田九千余顷,至宋初八百年间,民受其利”.东起东小江,西讫(西)小江,纳山阴古水道入湖,后湖废复出,成为浙东运河会稽县境段.南朝孔灵符《会稽记》载:“顺帝永和五年(140年),马臻为太守,创立镜湖,在会稽、山阴两县界筑塘蓄水,”水高(田)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浙以无凶年.“堤塘周围三百一十里,溉田九千余顷.北魏时期的水利经典载:”浙江又东北得长湖口,湖广五里,东西百三十里,……下溉田万顷,北泻长江,“又于湖中筑塘,直指南山”.[10]北宋曾巩称:“其周三百五十有里”.[11]南宋古籍中,曾详细记录了这段工程:鉴湖堤“在会稽者,自五云门东至于曹娥江,凡七十二里;在山阴者,自常禧门西至于西小江,凡四十五里.”[12]这沿湖的堤塘,后世被称为南塘,就是汉代后,山阴至永兴(萧山)的古纤道.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明确说明,汉代时期的萧绍古运河,仅为一条.其走向,是经鉴湖(东湖)的曹娥江边至五云门,经常禧门(偏门)一路西行,由西小江,再经永兴(萧山),至固陵(西陵西兴).但到了西晋时期,运河西部山阴段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西兴运河的诞生.

2.2 西兴运河:绍兴西郭门至萧山西兴段

成于西晋惠帝年间(290—306年),由贺循在会稽内史、司徒任内(260—319年)主持下所开凿.“运河,在府西一里,属山阴县.自会稽东流县界五十余里,入萧山县.旧经云,晋司徒贺循临郡凿此,以溉田”.[13]应当说,当年贺贺兴建西兴运河的目的,主要是为弥补镜湖的不足,用于农田灌溉,而水运则在其次.但是,隨着运河开通,运河的作用得到更广的体现,从而使它成为了后世的主要漕运“国道”.“城外之河,曰运河.自西兴来,东入山阴,经府城至小江桥,而东入会稽(府志).宋绍兴年间运漕之河也,去县西一十里,西通萧山,东通曹娥,横亘二百余里.旧经云,晋司徒贺循临郡凿此[14]”.贺循在会稽内史及司徒任内,对古运河的贡献,主要是通过考察地形,精心规划,发动民众,采取截弯取直,增高加固沿河堤塘,疏浚壅塞,连接贯通,从而整合了西起西陵(今西兴),经萧山、钱清、柯桥到会稽郡城.并由此连接其他相关河道,形成了纵横交织的水网.使原来各河道能互相流通,调节水位,保证了农田灌溉之需要.不仅改善了会稽郡内的水环境,弥补了鉴湖的水利功能的不足,给人以灌溉、舟楫、养殖、渔钓之利,并且对整个浙东具有交通、物流、军事之便.可谓功在一代,泽被千秋.

2.3 西兴运河与古纤道的基本走向与轨迹

晋代贺循开凿的西兴古运河,与汉代山阴段鉴湖南塘,直到南宋时期,仍并行作为漕运官塘.“鲁墟桥,在县西北一十三里.南为漕河,北抵水乡,如三山、吉泽、南庄之属;又北復为漕河,漕河之北,復为水乡.渺然抵海,谓之九水乡,盖大泽也.”[15]宋代绍兴府方志记载的虽然是桥,但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作为水乡泽国的舟楫要津,鲁墟桥的南面不远处,为古代的漕运水道鉴湖西湖(南塘).由此往北,可抵水乡;鲁墟桥的北部,又是承担漕运的萧绍古运河(官塘);运河的北面,又是水乡.在河汊密布的泽国水乡,那烟波浩渺的远处,径直可抵大海.因此,当年的萧绍古运河,与它南端的鉴湖南塘水道,都建有纤道,与水路方向一致,两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据明代志书进而记载:“运河自西兴镇东,流经萧山县治北,又东接钱清江,凡五十里;又东北至府城西,长五十五里;复自城西,东南出,经会稽县界东,流入上虞县界,接曹娥江,长一百里.皆南宋时漕渠故道也”.[16]

从这里可以看出,西兴运河在南宋的基本走向:从萧山经山阴县钱清镇柯桥,至绍兴府城,长约五十五华里;然后从绍兴府城西南出,再从迎恩门相关水道,进入鉴湖(东湖),渐次抵达与上虞县交界的会稽县曹娥.这条横亘长达100余km的人工运河,经会稽县镜湖(东湖),一直流向会稽县最东端的曹娥,与曹娥江相连接,西晋贺循开凿西兴运河始,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而与此相配套,古纤道的走向与里程,亦与这条古运河大致相同.

3 古纤道的新堤时期:旧堤后出现的运河堤塘

3.1 古纤道的新堤阶段,应从唐代元和年间开始

“运道塘,在县西北一十里.唐地里(理)志云:元和十年(815年)观察使孟简筑”[13].这是作为古纤道的运道塘,在唐、宋时期正史与方志中的正式记载,在古纤道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孟简,山东德州平昌人,唐代水利专家,曾先后两度来山阴治水.贞元九年(793年),作为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皇甫政的副手,对玉山斗门进行了改建,将原来的二孔斗门改为八孔闸门,以泄水入海;贞元十三年(797年),随同皇甫政入朝任职;18年后的唐元和十年(815年),孟简再次赴越州,担任浙东观察使.将鉴湖段的山阴古水道,与贺循开凿的西兴运河构通,再次截弯取直,疏浚与贯通堵塞的相关河道与地段,在原有沿河旧堤基础上,筑成新的堤堰,最终形成了运道塘,即新堤.新堤作为唐代浙东一项重要水利工程,其主要作用,除了引水蓄水,灌溉沿河粮田,防止水土流失等外,已突现了它的交通运输功能.

从交通运输方面上看,通过萧绍运河与京杭运河连通,成为浙东至洛阳等地的漕运专线.沿运河而筑的堤塘,则成为百姓行路挽纤的便道.宋代绍兴府方志中所载的“运河路”,它既是水运航道,同时亦包含陆路,即纤道在内.

方志对运河路的走向,与行舟的水深,亦有明确记载:萧山县“运河路,东来自山阴县界,六十二里;西入临安府钱塘县界,胜舟二百石”;山阴县“运河水路,东来自会稽县界,经县界五十三里一百六十步,西入萧山县界,胜舟五百石”.上虞县“运河路,在县南二百二十二步.东来自余姚县界,经县界五十三里六十步,西入会稽县界,胜二百石舟”.“余姚江路,西来自上虞县界,经县界五十五里,东入庆元府慈溪县界,胜舟五百石.……”[13]足见孟简构筑这一水利工程的宏伟.

需要说明的是,西晋贺循开凿的西兴运河,自西兴东入山阴县境,在府城这段运河主航道,曾作过一些小改动.原先舟楫经府城时,是经小江桥等城河,而东入会稽县段鉴湖的;因府城小江桥这段运河,河面狭窄水浅,舟楫擁堵不畅,唐浙东观察使孟简在筑运道瑭(新堤)后,改为从城西迎恩门相关水道进入,与山阴段鉴湖西湖(南塘)构通连接,进入会稽县鉴湖东湖,再渐次抵达与上虞县交界的会稽县曹娥.

宋代状元王十朋在《会稽风俗赋并序》中,曾有“堰限江河,津通漕输;航瓯舶闽,浮鄞达吴.浪浆风帆,千艘万舻;大武挽纤,五丁噪谑;榜人奏功,千里须臾”等记述[17].所描写的,正是唐、宋时期这段运河航道的景况.

3.2 宋代对古纤道的大规模整修

这是一段早已见诸方志,在古纤道传承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但又鲜有介绍的历史.

在唐代浙东观察使孟简筑成运道塘400年后,因运河日久淤塞,堤塘(纤道)废坏.为此,宋代嘉定十四年(1221年),绍兴知府汪纲在奏请朝廷拨款的同时,采取本地自筹资金,与以工代赈等方法,主持了大规模疏浚与修复.

据《宋史-汪纲传》载:汪纲“知绍兴府、主管浙东安抚司公事兼提点刑狱.访民瘼,罢行尤切.萧山有古运河,西通钱塘,东达台、明,沙涨三十余里,舟行则胶.乃开浚八千余丈,复创闸江口,使泥淤弗得入,河水不得泄,于涂则尽甃以达城闉.十里创一庐.名曰「施水」,主以道流.于是舟车水陆,不问昼夜暑寒,意行利涉,欢欣忘勚”…….汪纲主持的这次大修,主要体现在:

首先,大规模疏浚了河道.“山阴萧山运河:运河自萧山西兴六十里,至钱清堰,渡堰迤逦至府城凡一百五里.自西兴至钱清一带,为潮泥淤塞,深仅二三尺.舟楫往来不胜牵挽,般剥之劳.嘉定十四年(1221年),郡守汪纲申闻朝廷,乞行开浚.除本府自备工役钱米外,蒙朝廷支拨米三千石,度牒七道,计钱五千六百贯添助支遣,通计一万三千贯.于是河流通济,舟楫无阻,人皆便之”[1].

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汪纲在大规模整治这段运河的同时,增筑并加固了新堤,即纤道.并在堤上偏僻无人地段,建立8所施水的茶寮,与供行人与纤夫休息.“新堤,在府城之西门,距西兴逾百里.塘堤废坏久矣.外为牵夫蹂践,内为田家侵掘,混为泥塗往来艰阻……嘉定十四年,郡守汪纲增筑之.徒行无褰裳之苦,舟行有挽纤之便.田有伴岸,水有积,其利以博矣.而又建施水坊,于人间不接之地.凡八所,各五间,为中寮以憩.过往之人,且将规画食利.以资守者为久长之计……”.[1]

从上述记载看,汪纲这次对新堤的整修,与以往几次整修之间,具有四个不同点:

(1)首次完整地表述了新堤,即古纤道的多种用途,并且突出了其中交通的作用.“徒行无褰裳之苦,舟行有挽纤之便.田有伴岸,水有积,其利以博矣”.这是将古纤道的功能,集纤夫挽纤舟行、行人徒步出入、保护农田水土等水利功能于一体,首次完整地在绍兴府方志中的记载.而且,也是我见到的历代正史与方志中,记载古纤道的兴替,最为详尽的一段史料.

(2)在新堤沿途人烟稀少之处.新建了若干施水坊.“而又建施水坊,于人间不接之地”.这些施水坊,设有专人烧水,以供纤夫及行人饮用.这也是以往方志中所未见过的;

(3)在堤岸的空旷之处,新建起了8处,每处建筑各为5间的休息场所——中寮屋.“凡八所,各五间,为中寮以憩”.这些中寮屋,有专人负责管理,也有偿供应一些食品,以供纤夫及行人因劳累,及遇到暴雨冰雪之日,而临时落脚休憩之需.

(4)表明了这些举措,目的是便于“过往之人,且将规画食利.以资守者为久长之计”.目的是,既使过往新堤的纤夫与行人得以方便,又使居守寮屋者以此为业,能够维持正常生计经营,以保障供应,维持堤路即纤道的正常畅通.

山会之地,自古有采石作民间建材的历史.越城禹陵土墩石室墓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春秋战国,越地就巳开始采用石材营造建筑与造墓.[18]宋代《嘉泰会稽志》记载宋代绍兴府内石桥之多,可见一斑[15].其中,城内的题扇桥,在晋代巳存在;会稽、山阴县的灵氾桥、梅市桥在唐代巳存在.足以佐证:自隋、唐时期起,会稽县东湖、吼山,与山阴县柯山一带的青石板材,已广泛应用于民间架桥、铺路、构屋,以及修建舟船停靠、行人登船等用的河埠(即当地民间所称的“踏道”).

鉴于江南四季多风霪雨,先前纤道纯系泥塘,人行走在湿滑的泥道上,难以保持身体平衡,更无法奋力背纤去拖船前行.因此,至迟在明代前,新堤上就已建有部分覆盖了青石板材,以供作塘路用的纤道地段.以山阴、会稽至萧山段的古纤道为例,出府城东,至会稽县樊江、皋埠、东关、曹娥等;与出府城西,自迎恩门外,至山阴县柯桥、钱清、萧山县衙前、城廂、西兴等,这些集镇附近的部分堤塘,就已经实现硬化;但位于郊外人烟不接之地的乡间纤道,囿于财力,而一时难以实行.但总体而言,虽然当年的新纤道堤,不少地段土塘上已覆有石板,仍经不住日积月累的河浪冲击、人力踩踏与风雨侵袭,难免时有坍塌.又由于土塘上所覆石板,并不很规范与连贯,经年累月,破损甚多,且极易为泥水掩盖.因此纤夫在此背纤,或行人步行,仍然较为艰难.

4 古纤道的石堤时期

明代绍兴方志载:“运河自西兴抵曹娥,横亘二百余里,历三县.萧山河至钱清长五十里;东入山阴经府城至小江桥,长五十五里;又东入会稽,长一百里.旧经云:晋司徒贺循临郡,凿此以三既田.”[16]由于运河河面宽阔,舟行方便,运河堤塘亦是行舟时纤夫的必经通道.但原先的土筑纤道“聚雨辄颓”,不易巩固,水土的流失,又导致了纤道的破损.为此,纤夫与行人冤声四起,在所难免.在浙东水乡交通,以水上运输作为支柱的当年,古纤道的石堤阶段,便就应运而生.

4.1 古纤道的全面硬化时期

“明宏治(1488—1505年)中,山阴县知县李良重修,甃以石”[15].“李良,字遂之,山东人.宏治初,以进士知山阴.才略过人,轻徭节费.时运河土塘,骤雨即颓,水溢害稼,且病行旅.良设法甃以石,亘五十余里,至今便之.”[19].李良在改造古纤道中,就地取材,全部改用采自山阴柯山等处,坚硬平实的石材,来重新铺砌运河纤道.与此同步,会稽、萧山两县的沿运河官塘,也先后采用当地产的青石材铺砌纤道.可以说,始自李良对古纤道的改建,是一场根本性的改革,也是古纤道一次质的飞跃.根据方志记载,明代绍兴府对古纤道的改造,并非止于李良.此后,嘉靖年间的知府南大吉、汤绍恩,都曾倾力而为.其中,南大吉还因此遭人诬告,而被罢官.

“官塘,自五云门外东,至曹娥延亘九十二里.”[20]即故镜湖塘也.“[官河]一名运河.东自曹娥坝,西入小江桥接山阴界;南自蒿坝,北抵海塘.水道淤隘,舟楫或阻.嘉靖四年(1525年),知府南大吉濬之……(王守仁记)”.[20].根据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南大吉还进一步加强了对运河与堤塘的管理.“尝开浚郡河.运河,为势家侵占者,治其罪而复之.筑陂塘,备旱劳……锄奸兴利,至今赖之”[19].

西晋贺循开凿西兴运河进入山阴县境内,唐孟简又将这条运河与山阴鉴湖(南塘)构通,因此,历史上在山阴县境内,一直存在两条南北并行的运河航道(纤道):(1)山阴官塘,即山阴至萧山段运河官塘,宋代及后世的漕渠:“山阴官塘,即运道塘,在府城西十里,自迎恩门起至萧山.唐观察使孟简所筑.明弘治中,知县李良重修,甃以石”[16].这条运河航道,从萧山西兴,经钱清、柯桥,从府城西迎恩门转入鉴湖,再从会稽县东经樊江、皋埠、陶堰、东关,抵曹娥;(2)指沿原东汉马臻所筑,以鉴湖塘堤为基础的运河官道,也就是宋代及原先的漕渠:“官塘,跨山会二县.在山阴者,又谓之南塘.西自广陵斗门东抵曹娥,亘一百六十里,故镜湖塘也.……明嘉靖十七年,知府汤绍恩改筑水浒,东西亘百余里,遂为通衢”[16].清代山阴县志的记载,更为具体:“南塘,即鉴湖塘.自南偏门西,至广陵斗门六十里,为山阴境.其东,则抵曹娥(注:旧时会稽县与上虞县交界处).汉太守马臻所筑,以捍湖水.沿塘置十一堰五闸,今堰闸或通或塞或为桥,多为居民填占.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知府汤绍恩改筑水浒,东西横亘百余里,遂为通衢”.[14]

方志中记载汤绍恩所筑的“水浒”,通俗地说,就是湖边的堤塘.它既可行人,同时也可用于背纤.当然,这水浒,再非昔时的泥塘,而是青石板筑起的通衢.这是汤绍恩在短短数年绍兴知府任内,继嘉靖十五年(1536年)开建三江闸后,对浙东水利、交通运输又一历史贡献.

由此,萧绍(浙东)运河作为漕渠,自会稽县境西进入绍兴府城山阴县后,便有两道漕运航道可供选择,同时亦存在两条纤道.即:既可从常禧门(偏门)外,山阴县段的鉴湖南塘,经壶觞、仁让堰、新堰(今湖塘)、童家堰、抱姑堰等地,至广陵斗门,进入钱清江,与西兴运河相接;又可从鏡湖西湖(山阴县段),府城西北龙横江,出迎恩门,沿运河水道,经柯桥、钱清,径与西兴运河相连.这两条运河(纤道),作为漕渠,在很长时期一左并驾齐驱,而相向而行.

4.2 石堤阶段的古纤道

(1)官塘(纤道)全部统一改用青石构筑,彻底改变了“时运河土塘,骤雨即颓,水溢害稼,且病行旅”的现象[14].不仅防止了土塘水土流失,塘堤田边的坍塌,也大大改善了纤夫与行人交通的条件.

(2)首次在宽广的运河处,将青石纤道铺筑于运河间.经过拉直补正,不仅改变了原先土塘外貌形态凸凹不齐,做到美观水上漕运“国道”;同时,对附近大片农田,起到围堤固岸、保持水土的良好作用.

(3)大大增强了纤道的安全与避险功能.对往来于宽阔河面的大小舟楫,在狂风暴雨时,避风防险,亦提供了坚实的屏障.因此,将土塘改为石塘后,其具体建筑形态,与唐、宋时代的土塘新堤相比较,又起了质的变革.

(4)古纤道石堤阶段,其所建的部位,主要根据地形,从实际情况出发所设.总体而言,凡运河河面宽广之处,纤道(官塘)一般为两面临水,筑于河中,以利于船只避风;河道相对狹窄之处,则依乡(集)村或田地而筑,仅一面临水.

以山阴县柯桥至钱清这段纤道为例,出西郭门外霞(臥)头桥,经高桥、路南、梅市(弥陀寺)、上谢桥段运河,至柯桥镇最东首的长生桥止,古纤道均大多两面临河,位于河中.从原柯桥运输社(后为县二运公司)址往东,经柯桥东官塘、融光桥、柯桥、西官塘最末尾处,约一公里地的纤道,均沿街而设,一面临河.出柯桥东官塘不远,至太平桥段的纤道,又是两面临河,筑于水中.太平桥至钱清段的纤道,亦与此大体相似.余皆类推,不另赘述.

(5)在石堤纤道的具体建筑形制方面,因涉及会稽、山阴、萧山三县,则根据各处运河堤塘的实际情况而定,并不强求一律.

绍兴府城(会稽县)“自郡城东百里抵曹娥为四明(宁波)孔道,西百里抵钱塘为武林(杭州)孔道”[21].山阴县西郭门至钱清段,是用青石实砌的纤道,平常间高出水面达1 m多,中间有西郭迎恩桥、虹桥、霞(臥)头桥、正义桥、弥陀桥、长生桥、柯桥、阮社桥、太平桥、板桥等10多座石桥连接其间.舟行桥下,可连通鉴湖流域;阮社至板桥这段的古纤道,则是用石条砌成的一个个石墩,再在上面铺设石板,连片架起的的水上平桥,高出水面半米左右.

“自太平桥至板桥所有塘路以及玉、宝带桥,计二百八十一洞”[21].这种纤道,具有省工省料的优奌,又有利于泄洪.古纤道的硬化,也终于使“塘以永固,田不为患”.[17]古纤道立水而建,上可行人背纤,遇到狂风恶浪,它可作躲风避险的中流砥柱.在空中俯视,这条屹立于千年古运河中的纤道,宛如一条白玉飘带,又似壮丽的“水上长龙”,令人叹为观止.

5 结 论

综上所述,古纤道始于古越,于萧绍运河相依共生共存,历史事实依据充分;所经历的四个历史阶段,沿卓脉络清晰.故应当将其历史,从唐代再向前推1 300余年,从越王句践七年(公元前490)起算,以恢复其本来面目.同时,这条始于古越时代,2 000余年延绵不绝的古纤道,作为中国与浙江古代交通、水利、建筑、水文化等历史的奇葩,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理应与浙东运河那样,列入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而让这独特的古纤道文化,代代传承,更加发扬光大.

[1] (宋)张 淏.宝庆续会稽志[C].卷四//绍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绍兴从书·地方志丛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袁 康,吴 平.越绝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5.

[3] 李 劼.吴越春秋[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

[4] 邱志荣,陈鹏儿.浙东运河史研究[M].上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5] 陈桥驿.中国运河开发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8:445-456.

[6] 邱志荣.魏义君.湘湖与浙东运河的申遗建议与思考[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5,27(1):1-6.

[7] 邱志荣.论海侵对浙东江河文明发展的影响[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6,28(1):1-6.

[8] 蔡 彦.绍兴三江闸历史考证[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6,28(1):7-13.

[9] 罗关洲.绍兴交通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10] 郦道元.水经注[M].易洪川,李 伟,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11] 孔延之.会稽掇英总集[M].卷十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 徐次铎.复鉴湖议[C]//绍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绍兴从书·地方志丛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

[13] (宋)施 宿,张 淏.嘉泰会稽志[C].卷十//绍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绍兴从书·地方志丛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 (清)徐元梅.嘉庆山阴县志[C].卷二十//绍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绍兴从书·地方志丛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

[15] (宋)施 宿,张 淏.嘉泰会稽志[C].卷十一//绍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绍兴从书·地方志丛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

[16] (明)张元忭.万历《绍兴府志》点校本[M].(明)萧良幹,修.李能成,点校.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

[17] (清)徐承烈.越中杂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18] 宣传中,高 军.绍兴文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0] 绍兴县修志委员会.会稽县志[M].铅印本,民国25年(1936年).

[21] 绍兴县修志委员会.绍兴县志资料[M].扬州:扬州广陵书社,2011.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Ancient Twopaths in East Zhejiang

TONG Zhi-hong

(Shaoxing Jianhu Lake Institute, Shaoxing 31200, China)

It wa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ancient towpaths in east Zhejiang began in the tenth year of Yuanhe in Tang Dynasty(AD 815), but the historical textual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ancient towpaths were formed because of the lakes and rivers in Xiaoshan-Shaoxing region and worked as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proof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transportation in ancient Zhejiang. The history of the ancient towpaths can be traced from the ancient water channel in Yue State. Based on historical data and textual research, the ancient towpaths endured by four stages: the prototype, old embankment, new dike, and stone embank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ancient towpaths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paper.

east Zhejiang; ancient twopath; ancient Yue State; repair and maintenance

2016-05-12

童志洪(1950-),男,浙江绍兴人,从事水乡地方史志研究.

TV871

A

1008-536X(2016)08-0001-08

猜你喜欢

鉴湖山阴萧山
瞿江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风情万种山阴路
临江仙 全面脱贫
“雁门咽喉”山阴步入动车时代
打通千个发布端口 打造有X-IN媒体——萧山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若干实践
找回鉴湖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女侠与鉴湖
谒秋瑾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