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兽医传染病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2017-01-06徐耀辉邓同炜蒋增海李文刚赵攀登王扬伟卢建洲
徐耀辉 , 邓同炜 , 蒋增海 , 李文刚 , 赵攀登 , 王 岩 , 王扬伟 , 卢建洲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医学院 , 河南郑州450046)
应用型本科《兽医传染病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徐耀辉 , 邓同炜 , 蒋增海 , 李文刚 , 赵攀登 , 王 岩 , 王扬伟 , 卢建洲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医学院 , 河南郑州450046)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于2012年由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在发展规划中定位为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既不同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所培养的理论性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性技能型院校所培养的实用性技能人才,其不仅能掌握现代社会生产、建设与服务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种高级技能,还具有设计与开发能力[1]。兽医传染病学属于动物医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针对行业发展状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校兽医传染病学课程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团队建设、学业成绩考核4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大胆构思和设计,在13级动物医学本科生中正式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随着我国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整合,动物医学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工作性质及要求均发生重大变化。课程组通过调研行业各种岗位的工作过程、技术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综合技能,紧扣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形成了本课程教学体系。
调研表明:规模化、智能化的养殖企业是动物医学等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主流;宠物医生岗位就业人数相应增加;对饲料和兽药企业技术服务人员的需求数量逐渐减少;动物防控、检疫检验相关事业单位就业或考研深造的比例有所增加。
鉴于此,兽医传染病学课程设计理念,务必满足3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二,现代畜牧行业发展的要求,即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智能化是当前养殖业发展主要特征,而动物疫病防控应以预防为主,养防并举;第三,当前动物疫病流行动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即动物新病不断出现,老病呈现新特点,科学技术最新发展推动了动物疾病防控水平。
2 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行业发展、服务对象的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以往教学内容主要针对大家畜,如马属动物和牛,近些年来,畜牧业飞速发展,集约化养猪场和养禽场越来越多,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点转变为猪禽传染病及人兽共患病为主的防控。为此,我们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讲授内容重点围绕人兽共患病、猪、禽传染病,辐射牛羊病和宠物疫病。另外,总论介绍传染病防制的总体原则,对各种传染病的防控起到了以不变应万变的作用,也是讲解的重点。
针对动物医学学科发展的要求和专门人才的目标、当前行业特点、职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将传统学科型教学中的内容进行压缩和删减;根据集约化养殖为主导的饲养模式的变化、动物疾病流行的新特点、以及兽医传染病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和增补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兽医传染病的发展趋势高度吻合。如近年来猪场广为流行的仔猪腹泻,发病特点及危害性与以往变化较大,高致病性蓝耳病划为一类动物传染病、羊小反刍兽疫近年来危害极大,及时列入授课内容;规模化猪场抗体监测已经以ELISA为主,传统方法已较少使用;PCR检测病原分子快速、敏感,应用日益增多,在安排学生实验时,考虑加入与时俱进的实验项目。
课程体系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共72学时,其中理论占52课时,实验占20课时,期末半个实习周。各部分学时分布见表1。
表1 兽医传染病学课时分布
3 教学方法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大学生源、学生对教学的态度、期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功效各异,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2]。 本课程根据现代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引导式、现场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1 启发引导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时适时导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调动主动思考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讲授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时,先设置问题:“母体与子代的传播是否为垂直传播”?让学生讨论,再回答,待学生作出不同回答后进行讲解。讲解时强调“在母体内发生的,母体与子代经胎盘或卵子纵向传播为垂直传播,而出生后母体与子代的传播则为横向的水平传播”。又比如,在讲授狂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咬伤后,设置问题:“人群狂犬病在夏季多发还是在冬季多发”?有同学说夏季多发,有同学说冬季多发,讲解时一定要强调夏季气温高,人的衣着较薄或“暴露”,作为群体,被狗咬伤的机会多些。通过启发引导,增加学习信心,促进学生思考习惯的养成。
3.2 案例分析教学法 是本课程应用较多的工作方法,教学过程如图1,体现了学生参与性、主动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普遍受到学生欢迎。
3.3 现场教学法 利用任课教师在校兽医院接诊的机会,把课堂搬到诊断现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问询畜主)、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形成初步诊断结论,并提出防制措施,让学生掌握临床综合诊断及防制的原则和方法。对于有必要进行实验室诊断的样品,如血清学检查、病原分离与鉴定,让学生参与检测过程及结果分析。通过这样的现场教学,增加学生对传染病诊断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丰富对常见疫病的认识,避免理论学习与生产脱节。
图1 兽医传染病学课程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
3.4 多媒体展示 主要内容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课程组老师诊断现场拍摄的典型病例图片和视频,加注合适的解说词,通过剪辑、配音,制作成录像,增强学生对各种兽医传染病的直观认识;二是选取央视七套致富经栏目中与动物疫病防控有关的视频(多由知名专家讲授),课堂适时播放,丰富了课堂内容,使学生增加对该疫病防控的总体认识;三是网络教学,该课程建设有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教师及时将授课计划、课件、作业题上传至学习空间,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4 教学团队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3]。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兽医传染病学教学团队建设。
4.1 教学能力提高 一是青年教师的听课制度。青年教师要听取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讲授的课程半年以上,才能走上讲台,重点学习理论教学组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实践课程安排、实践教学组织等。二是教学能力竞赛。学校每年举办两次教学能力竞赛,包括理论教学竞赛、实践教学竞赛、多媒体教学竞赛,由各院系先进行内部选拔,然后择优推荐到学校参与比赛,在此活动中,本课程组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多次获奖。三是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周四下午,课程组老师就授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发挥集体智慧,达成共识。
4.2 实践技能提高 本院出台相关文件,鼓励任课教师到畜牧兽医相关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晋升高一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具有半年以上的生产一线顶岗锻炼经历。顶岗锻炼期间减免相应工作量,并严格进行期中、期末检查和验收。教研室鼓励教师利用专业技术到企业兼职,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组6名中青年教师,均完成到养殖企业或兽医门诊顶岗锻炼,全部在企业兼职做技术顾问,“双师型”教师达100%。
4.3 学术能力提高 学校出台相关文件,鼓励40岁以下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博士后研究,加强科研训练;拿出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和短期培训,开阔学识视野;加强科研立项工作,并进行合理分工,认真实施。老教师在教学方面经验丰富,思考周全,主要带领教学研究团队;青年教师具有较好的科研训练基础,主要带领科研团队。本课程组,先后引进博士3人,在读博士2人,并有1人在985高校完成博士后研究。3年来,课程组承担省级教研、科研项目5项,教师学术能力整体得到提高。
5 学业成绩考核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查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课程考核模式是一把“尺子”,可以使教师借以检验教学效果,使学校借以评判教学质量;同时,也是一条“鞭子”,既能鞭策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又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实施考核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往往重视其“尺子”功能,而忽略其促进功能。这一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功利化,为分数而学习,为证书而考试,不重视平时积累,旷课、隐性逃课、考前突击、考试作弊等成为不少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4]。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要求考核方式更加多元化[5]。兽医传染病学课程考核注重平时的积累和实践能力,强调过程考核,避免“一张考卷定成绩”。
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课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分别占总分的20%、20%和60%,其中平时成绩由出勤、课堂提问、课堂笔记、期中测试等组成,这种评价机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能较全面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实验报告撰写情况、实验结果及学生综合表现计分。实验报告强调写出实验原理及结果分析,较为客观的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及应用的理解程度。利用数码及网络技术,将实验结果拍成照片上传,便于教师认真检查和记录存档。通过这种做法,学生做实验的参与度显著提高,效果很好。
期末考试试卷以课程标准和课程大纲为依据,反映课程的基本要求,同时兼顾概念、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类学习内容。试题要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每份试卷的题型不少于6种,覆盖面不能低于课程内容的70%。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占20%,填空题占10%,判断改错题占10%,名词解释占10%,简答题占30%,论述题或综合分析题型占20%。
6 小结
行业的转型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做为新升本院校,教师只有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立足本职工作,不断探索,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才能为人才培养做出应有贡献。
[1] 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11):34-37.
[2] 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7-30.
[3] 张海龙,王占礼.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研究与对策建议[J]. 中国大学教学,2011(5):65-68.
[4] 胡善风,汪茜,程静静.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考核改革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88-91.
[5] 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55-57.
2016-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