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皮布服饰蕴含了黎族丰富的服饰文化
2017-01-06陈建伟司亚慧金蕾
陈建伟, 司亚慧, 金蕾
(青岛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树皮布服饰蕴含了黎族丰富的服饰文化
陈建伟, 司亚慧, 金蕾
(青岛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针对树皮布服饰,提出树皮布在黎族纺织服装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人类从无纺时代走向有纺时代的有力证明,对黎族服饰文化的影响涵盖了物质、社会和精神3个层面。树皮布是黎族服饰史的开端,其原材料及生产工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造物观念,并为后世研究原始社会服饰文化提供了活态资料。同时,它作为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从树皮布服饰中还可以窥见黎族先民对美的理解与追求,以及他们的宗教信仰与朴素的哲学思想。
树皮布;黎族;文化;服饰
在人类衣服历史上,发源于中国的纺织丝布和楮树皮布的无纺布,同样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1]。按照树皮布制作技术由南中国—中南半岛—菲律宾—台湾的扩散途径,得出海南岛的树皮布年代至少应在中南半岛前后或稍后的时间,至今应有4 000年左右[2]。早在无纺的原始时代,黎族先民就能够认识到植物纤维的特性,并掌握了“绩木皮为布”的工艺技术,这种特殊的布料与现代非织造布有一定的相关性,它被定义为一种无纺织布,是以植物的树皮为原料,经过拍打技术加工制成的布料[3]。有关黎族树皮布文化的历史典籍自宋朝起便有据可循,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169《琼州》条:“……号曰生黎,巢居洞深,绩木皮为衣,以木棉为毯”。20世纪初期,德国学者史图博在《海南岛民族志》一书中也提到“海南岛的布……,用树皮经捣击后做成的”。从这些史料记载可知,树皮布服饰存在于黎族社会长达几千年的时间未曾消失,它已经成为一种包含人类历史发展与人的生活观念的文化符号。
1 树皮布服饰反映了黎族服饰物质文化
1.1 黎族服饰史的开端
先民服饰,按《礼记·礼运》篇记载:“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4]。原始人类把果腹放在第一位,穿衣之说不过避寒裹体而已,树叶、兽皮等都还不能称之为服装,及至新石器时代前后,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服装首次有了明确的外化形式。依据考古学发现制作树皮布的“海南式石拍”以及岭南树皮布历史的研究可以想见,当时的黎族人已经掌握了树皮布服饰的制作要领,并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从最原始的树皮贯首衣到后期的犊鼻裤、有领对襟上衣、树皮裙等形式可以看出人们在穿着上较之前有了显著的进步,有肩石斧与带沟槽石拍的出土也证明了当时的社会已经走出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利用工具制作树皮服装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手工工艺。从赤身裸体到树叶兽皮遮挡,再到真正意义上的服装即树皮衣,如图1所示。这一过程使黎族人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的对象化,人穿上衣服区别于一般动物而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因此树皮布服饰成为了黎族人走向文明的标志。
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人类认识到见血封喉树、构树等树种的树皮里层富含坚韧厚实的纤维质,彼此呈网状分层叠加,受到外力锤击之后,纤维质交错抱合相互连结而不会断裂,非常适合制作树皮衣,且这类树木资源丰富,便于采集,适应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环境。黎族先民从树皮布中得知树皮纤维的特性,并逐渐学会将藤麻纤维分离成细麻线,加捻并编织成网,进而有了经纬的概念。纺轮等纺织工具发明后麻皮纤维又可织成布,便是最早的麻纺布,黎族先民掌握麻纺织是在距今约3 600年[5],经过漫长的600年左右后[6],人们发现了棉纤维,按照加捻的思路将其搓成线[7],便可纺成较麻布更柔软舒适的棉纺织品。从无纺、麻纺到棉纺,黎族人所使用的原材料甚至制作工具都一直沿袭古老树皮布的获取方式,即向自然界索取,靠自然界生存。人不像动物那样无意识地适应自然界,而是在适应自然界的同时使自然界适应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8]。从纺织取材这个角度看,黎族先民有意识地运用大自然给予的丰富树木资源,创造性制作出树皮布服装,开启了黎族人不断探索植物纤维在纺织服装中应用的大门,从无纺树皮布起步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人们逐渐学会了緂麻索缕、踞腰织锦、纺轮纺线等技术,服装的款式和舒适性得到很大提升。
1.2 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
古人的造物观念主张人第一、器第二的观点,重视人与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试图在人与物之间建立一种有人性的关系和处在一种亲切的互换的感觉之中,即“天人合一”[9],这与元代王帧在《农器图谱》一书中提及“人为物本、物因人用”的观点相一致。树皮布服饰产生最初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如图2所示,它没有多余和无谓的华丽装饰,不强求外表的精雕细琢,重视实用功能,如易损部位的加固、活动部位的开衩、穿脱部位的抽拉绳设计等细节无一不体现了树皮布服饰以实用为要的核心。
除了树皮布服饰本身外,它的制作工具石拍也同样体现了工巧性的设计要领。如图3所示,石拍前部的手柄易于抓握从而更省力地拍打树皮,石拍内侧的凹槽设计则有效地使树皮更为松散柔软,剥取树皮的工具勾刀将砍刀与木楔的功能集为一体,既方便携带又省时省力,可见古人对器物的功能性设计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的特点。
在生产力落后的原始社会,人们最初的审美观念是以器物的功利性作为基本标准的,但随着社会发展,形式美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华而不实固然不好,粗俗丑陋以致跟不上当时时代的步伐也同样会被人们舍弃。树皮布服饰在棉纺时代依旧未被淘汰的因素之一就在于它能够不断更新款式造型,同时又保留树皮布易于获取材料和便于制作的特点。“文”与“质”的协调发展不仅在树皮布服饰上得到充分体现,更深深地影响了后世黎族服饰的发展,“茸密轻暖,可抵缯帛”是古人对黎锦实用性能的肯定,“黎锦光辉艳若云”则是古人对黎锦工艺形式美的由衷赞许。
2 树皮布服饰反映了黎族服饰社会文化
服饰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不仅是个人的生活问题,而且是与人际交往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服饰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社会性主要体现在服饰的生产以及人穿着后产生的表征作用,还有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2.1 树皮布服饰是黎族社会生物现象的体现
从服饰起源学说来看,遮羞说将服饰与道德联系在一起,显然是从现代人的角度出发来推测的,不符合进化论与历史观的逻辑;御寒说深刻体现了服饰的实用性价值,但从原始人类起源于热带雨林的自然环境来看,御寒并不是早期人类的迫切需要;防御说认为服饰是一种能够抵御森林中虫兽侵害的生存工具;吸引说则把服饰起源问题追溯到生理需要的根源上,认为服饰首先是一种装饰,其目的是为了得到异性的关注和喜爱。服饰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仍然是一种社会生物现象,仍然应有着个体保存与族类保存的生物学功能,有着服务于人类物质生活与人类种族繁衍的基本目的[10]。因此,无论是保暖御寒、防虫避灾还是吸引异性,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延续人类种族繁衍,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服饰才能得以保存和发展。
2.2 树皮布服饰使黎族普遍获得生存满足
在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远古黎族社会,男性作为劳动力必须频繁地穿越草丛和森林以获取食物,已经能够直立行走的人们意识到繁衍生命的重要部位处于毫无遮护的危险境地。因此,防止身体不被毒虫袭击,不被树枝割伤很有可能是树皮衣产生的重要促发力。出于本能,男性在狩猎时都会穿上刻意保护生殖部位的包卵布、吊襜、犊鼻裤等树皮服装。这些指向性明显的服装在远古社会究竟演化为遮羞功能还是吸引异性功能,目前已无实证考据。但从现存保留的树皮服饰来看,从未见有女款树皮衣,也没有关于妇女穿着树皮服饰的记载,加之树皮衣的整套制作过程只限男性参与。由此可以推测,在父系氏族社会初期,黎族先民还没有形成所谓的羞耻心,妇女也没有穿着树皮衣的习惯。只是为了适应狩猎活动中恶劣的自然环境,男人才开始穿着树皮衣,直到后来逐渐出现夸张耸肩飞袖和开襟系绳等款式,它们无一不彰显着猎手英勇威猛的勇士形象,不仅可以保护肢体、吓退野兽、获得同性的尊重,还能博得异性的注意和好感,激发两性的原生心态动机,以此获得更多延续后代的机会。这些从服饰中偶然获得的快感逐渐发展为普遍获得的生存满足,最终达到审美情感的阶段。
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服饰所体现和代表的内在结构不断充实和更替,随着原始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服饰的社会文化内涵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因素和道德因素,它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初的树皮衣没有色彩、花纹和质地的区分,只有款式和做工上的区别,服饰的社会性表现非常有限。但以树皮衣为开端,后来出现的麻布衣则具有了区分男女身份和装饰求美的功能,如男性多使用质地粗硬的纯藤纤维麻衣,女性多使用质地柔软可以染色织花的木质纤维麻衣。棉纺织业发展起来后,服饰的社会表达功能更加丰富,它可以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可以是区分敌我的标志,也可以是审美装扮的载体,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服饰的社会性成为其不可分割的属性之一。
3 树皮布服饰反映了黎族服饰精神文化
黎族树皮布服饰经历数千年的演化和发展沉淀出深邃而厚重的文化底蕴,体现了黎族人的审美追求和宗教信仰,这些精神产物正是支撑黎族人民生存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们对真善美最真实的表达。
3.1 树皮布服饰中蕴涵的审美观照
黎族人的生活里从不缺少美,对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使黎族树皮布服饰充满了原始生命的美感。它是民族精神需求的载体,用以表达炫耀美丽、取悦异性的心理感受。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体验和模仿,他们发现了物质世界和人类自身所包含的形式美的规律,并最终用自己民族的表现方式,主动地将形式美的规律运用到造物设计的各个方面[11]。
首先是服饰的风格统一。黎族人崇拜自然,顺应材料本身的颜色和形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植物本身的纤维形态与外观构造;制作方法简单易行,只采用物理捶打的方法使纤维蓬松柔软,而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改变其本质;大面积还原树皮自然色带给人们粗犷豪放的视觉冲击和纯朴沉稳的心理感受,营造出自然和谐且极具生命力的朴实风格。其次是款式的对称呼应。对称与均衡运用在服饰中反映了人们的处世哲学与中庸之道。树皮服饰一般不强调人体的曲线特征,造型宽大,体现出人体自然穿着的状态,这类款式又被称为“无结构”造型方式。上衣下裙的款式一般左右对称,服装的辅料,如用于固定布片或扎系开口的细藤、麻绳等与树皮原料保持高度一致性,起到呼应协调的作用。再次是部分的重点突出。黎族人在意的某些文化观念,如生育繁衍、鬼灵崇拜等思想相关的事物在服装上主要体现为重点突出,将人的视线范围锁定在某一中心区域。下身为包卵布或犊鼻裤,上身或者不穿或者穿无袖上衣,这使得视觉中心的重点放在了人体的中部,突出了包卵布或犊鼻裤的存在感,这一现象可能源于原始社会对生殖繁衍的追求与崇拜。最后是造型的比例夸张。为了加强某一部位的特征,强调其重要性,黎族人往往采用夸张的造型手法。从最古老的贯首衣款式演变出夸张肩部设计的变形贯首衣,肩宽延长增添了穿着者勇猛豪放的男子气概,加大了吸引异性的几率,也满足了自身的炫耀心理。
特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黎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借助树皮服饰表达自我审美意识成为当时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重要途径。自此,服饰便与审美交融于一体,不论是形式上的兼收并蓄,还是文化上的融会贯通,审美意识都贯穿其中,对黎族服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2 树皮布服饰中体现的宗教信仰
黎族人的朴素哲学思想认为活着的人依靠自然给予的物资生存,死后的肉体化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这种顺天而行,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对黎族树皮布服饰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之粗犷朴实的外表下蕴藏着深厚的精神底蕴与文化内涵。
黎族先民相信万物有灵,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被赋予了情感和生命,许多动植物和自然现象在黎族人眼中变成了神秘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甚至认为某些自然物与自己存在着密切的情感联系或血缘关系,因此常常通过一系列的宗教仪式来传达崇敬之意,祈求获得崇拜物的庇佑。对生活在热带丛林中的黎族人来说,树木为人类提供了吃穿住行各个方面的生活资源,它还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具有无穷的生命力,高耸入云的大树就像天地间的桥梁,能够载人上天入地。古老的树木给予了先民太多的想象和期待,树崇拜在黎族地区遍及各乡各寨,村落里供奉的神树有驱魔辟邪的作用,人们定期会在神树下焚香许愿,表达感激的同时祈求更多幸福。同样,在不得已需要砍伐树木或剥取树皮时,人们常常默念祷告,讲明原因和诉求,希望得到树灵的谅解。从树皮布服饰中也可以看到黎族人对树的保护与爱惜,剥取树皮尽量选在湿润的夏秋季节,去皮后的树木在雨水的滋养下又会生出小苗来,剥取对象尽量避开幼小的树苗或参天大树,稳定了树木的群体总量。这些行为可以看做是朴素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它既源于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的心理,又受到自然崇拜的极大影响。
棉纺织发展起来后,树皮布越来越被边缘化,逐渐退出了主流服装的舞台,但其对宗教祭祀的影响从未熄灭。在祭祖或驱鬼仪式中,一些老人会穿着树皮衣服或者把它作为祭物放在祭盆中,当作与祖先沟通对话的一种方式。虽然树皮衣粗陋简单,但它代表着黎族祖先的灵魂,因此在祭祀活动中树皮布就象征着祖先,能够保护子孙后代不受鬼怪的侵袭并满足他们祖先崇拜的宗教心理。自树皮布起,麻纺服饰和棉纺服饰在祭祀活动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如丧葬活动中亲属必须穿着麻布孝服,驱鬼活动中男性“娘母”必须穿着女式棉布衣裙、“道公”做法事时需穿长袍带尖形帽等,服饰作为黎族人民宗教信仰的载体在祭祀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黎族树皮布服饰产生于新石器时代,跨越了无纺、麻纺、棉纺3个历史阶段,直至解放后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一点从树皮布石拍的考古发现及清朝典籍中可以得到证明。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使得树皮布服饰不再局限于某一物质实体,而升华为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包含了物质、社会、精神3个层面的内涵,从中可以窥见到黎族人民为了适应其生存环境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这也正是一个民族的特性所在。黎族勤劳勇敢、创造图新的民族精神和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审美意识以及倡导万物和谐、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观念完整地体现在树皮布服饰中,并对后来光辉灿烂的黎族织锦产生了深远影响。
[1] 邓聪.史前蒙古人种海洋扩散研究——岭南树皮布文化发现及其意义[J].东南文化,2000(11):6-22.
DENG Cong.Study on the diffusion of the prehistoric people of Mongolia——discovery the cultural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the South bark cloth[J].Southeast Culture,2000(11):6-22.(in Chinese)
[2] 王静.史前石拍与海南岛树皮布[C]//蒋炳钊.百越文化研究——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第十二次年会暨百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262.
[3] 邓聪.海南岛树皮布的几个问题[C]//周伟民.琼粤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209.
[4] 苑涛.论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形态[J].文史哲,2004(5):42.
YUAN Tao.On the cultural form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ostumery[J].Journal of Literature,History and Philosophy,2004(5):42.(in Chinese)
[5] 孙海兰,焦勇勤.符号与记忆:黎族织锦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6] 王晨,林开耀.黎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7] 高泽强.海南岛树皮布历史溯源[J].广西民族研究,2007(2):146.
GAO Zeqiang.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bark cloth of Hainan island[J].Study of Ethnics in Guangxi,2007(2):146.(in Chinese)
[8] 科尔纽.马克思的思想起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75.
[9] 苏小燕.中国古代纺织工具造物思想及美学特征[J].艺术与设计,2008(3):202.
SU Xiaoyan.Chinese ancient textile tool creation thought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J].Art and Design,2008(3):202.(in Chinese)
[10] 李露亮,闻学任.关于服饰的起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1(4):80.
LI Luliang,WEN Xueren.About the origin of clothing[J].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1991(4):80. (in Chinese)
[11] 袁晓莉.生存与创物——黎族造物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300.
(责任编辑:杨勇)
Tapa Intensively Reflects the Culture of Li Clothing
CHEN Jianwei, SI Yahui, JIN Lei
(Colleg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 266071,China)
Tapa has an irreplaceable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Li textile and clothing,it is a powerful evidence to prove human from non-woven era to spinning era.Its influences to the Li nationality clothing culture cover three aspects,matter,society and spirit,respectively.Tapa is the beginning of Li clothing history and its raw materials and production process embody the concept of creation that man is in harmony with nature.Meanwhile,as a life style,Li tapa has distinct sociality and it is affected by many social external factors.Li ancestors' understanding and pursuit of beauty,religion and philosophy thinking can be seen clearly from the tapa costume .
tapa,Li nationality,culture,clothing
2016-06-08;
2016-07-13。
陈建伟(1959—),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Email:jwchen@163.com
J 523.5
A
2096-1928(2016)05-0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