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整体感知的四条路径
2017-01-05韩彩宏
韩彩宏
关键词:散文;整体感知
近年来散文阅读一直是中考的重难点。如何在短时间内读懂散文,这固然与考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密不可分,但也有一定的方法可行。阅读散文作品时若能做到“胸中有丘壑”,答题时“下笔如有神”就不会是奢求了。下面,笔者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散文整体感知的途径谈几点粗浅的想法,请方家指正。
一、擒贼擒王,标题预设法
语文语篇教学法中有一个著名的阅读理论叫“自上而下”理论。这一学派认为,人们的阅读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过程,是一种心理语言的揣摩过程,是读者与作者“相互交流”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于散文的整体阅读。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如同人的眉眼,眉目传情,眉眼示意,抓住文章的标题,有时候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精神与灵魂。
笔者一次执教安宁的叙事散文《无法不对你残酷》,就采用标题预设法启发学生感知课文。笔者提问:“你能就题目生出哪些疑问?你能大约猜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吗?”学生纷纷发言:“‘谁无法不对你残酷?”“‘你又是谁?”“为什么‘要对你残酷?”“‘残酷在哪里?”“是真的‘残酷吗?‘残酷的背后有无真爱?”……学生揣着这样的疑问以及初步的猜想开始读文,通过阅读,进一步求证自己的猜测。学生顺利概括出《无法不对你残酷》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姐姐利用一系列“残酷”的做法,使初到北京读书的弟弟快速走向成熟。姐姐的残酷让弟弟无法理解,却带给弟弟一系列变化:弟弟变得自信、坚韧、成熟。这是一种“真的残酷”吗?残酷的背后显然是一种大爱啊。这一环节通过围绕标题的设问,完成了对全文的整体感知,贴切自然、水到渠成。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必须养成“看题目、想题目、问题目”的习惯,尤其碰到浅显的叙事性散文,如《往事依依》《阿长与(山海经)》等,都可以扣住题目大做文章。预设中浅显的问题会一目了然,深层次的想法可能会与文本有些出入,但学生会通过不断地比较、修正,提炼关键信息,兴味盎然地探究出答案来。在“猜测——证实”“比较——提炼”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甚至写作能力都会有所提升。
二、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法
整体阅读要求居高临下,统观全篇,驾驭整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规定:“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从文本角度来看,文章是一个由若干部分组合起来的有意义有联系的综合体,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关系。就散文而言,尤其抒情性散文,往往有一定的章法可循。一般来讲,散文总扣住叙事、写景、状物等内容展开,在此基础上言情、阐理、抒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什么”和“为什么写”两大文本支撑点。“写什么”意即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写”意即揭示写作本文的目的与意义所在。
三、有的放矢,句段精读法
我们强调从全局出发整体感知文本,但并不排斥对局部关键句子、优美段落的研读。一方面,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结构上的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内容上的中心主旨句、议论抒情句、精彩优美句、含义深刻句等,并且用笔做上记号以示强调,这些关键句子往往明示出行文思路,凸显出主旨内涵。另一方面,语段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一个典型的语段,常常就是一篇浓缩的文章,解读好一个语段,就是从一个侧面解读了这篇文章,因此让学生抓句段精读与整体把握全文在本质上并不矛盾。如《背影》一课,开篇总领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中间关键语段第六段,具体描写父亲过铁道帮我买橘子的背影,包括三个“布”的细节描写,结尾议论抒情句,“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些关键的句段都表明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精读细品,对文章“父子情深”的精髓自然心领神会。朱自清的另一篇抒情散文《春》也可以采用这种句段篇有的放矢的精读法进行。“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抒写盼春之情;结尾三组比喻构成排比,以饱满的激情赞春;主体部分学生很容易勾画出“草”“花”“风”“雨”“人”图景的标志句,在此基础上选择一幅或几幅图景进行赏析,通过一番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之后,对作者的行文思路、感情主旨以及写法特色就了然于胸了。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主要特点,其选材的宽泛性、自由性会让散文呈现出摇曳生姿、不拘一格的行文风格,固定的章法套路也许无法大展身手,但是这种“有的放矢,关注关键句段”的捷径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捕捉到作者所要阐述的精气神,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四、旁敲侧击,知人论世法
孟子日:“……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沦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要与古人交朋友就要诵读他们的诗文,了解写诗著书的人,研究其所处的社会背景,这就是“知人论世”。初中生接触到的散文家大多数都拥有自己的风格或分属不同流派,作家在他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独特的人格精神、个性气质,这种精神气质往往体现在作品的选材、立意、写法等方面。如果让学生积累一些现当代散文名家的风格流派、写作特色,一定能让阅读如虎添翼。散文家风格各异,只有走进作家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经历,才可以更好地聆听他们的心灵之声。不熟悉鲁迅,也许你就读不懂《朝花夕拾》温情背后的苍凉无奈;不贴近冰心,也许你就不明白《小橘灯》微弱光芒里折射出的坚定信念;不了解郭沫若,也许你就不理解《石榴》精雕细琢里有着对真善美的渴望……高尔基在俄国最黑暗的时代,借翱翔的海燕发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呼喊;屠格涅夫晚年离开祖国,在病痛折磨中描摹蔚蓝的王国,寄托对美好世界、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陆蠡因时局动荡被迫南归,“囚绿”又“释绿”,展现他“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
铺天盖地的中考阅读材料中我们总能看到许多当代散文名家的名字:梁衡、毕淑敏、林清玄、张晓风、迟子建、余光中、史铁生、席慕蓉……走进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生活,涵泳他们的文风,即使接触到的是他们陌生的文字,但心里的那一份熟悉与亲切却怎么也挥之不去,这不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吗?
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遵循以上思路去解读文本,使他们迅速地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让答题“下笔如有神”,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