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材解读须注重文本的多层次结构

2017-01-05薛雨梅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铃铛春雨教学内容

薛雨梅

前不久,笔者参与打磨了一节语文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二册的《雨铃铛》:

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房檐上。/房檐上,挂水珠,/好像串串小铃铛。/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

这是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写的一首儿童诗。第一轮打磨,教师说课摘要如下:“这首诗语言清新优美、生动活泼,充满了情趣,是一篇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学生语言、训练学生语感的好文章。语文课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养成核心素养,因而制定如下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精妙的想象,体悟春雨的美妙;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尝试续编诗歌。”

具体教学中,指导朗读“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房檐上”一句,教师这样引导:“你能读一读这句话吗?你们觉得他哪个词儿读得特别好?为什么要读得这么轻呢?你也来试一试吧。”通过个别读、引导评价、齐读等方式最终实现“读得轻一点,温柔一些”。在学完整首诗歌之后,教师让同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读一读这首诗。于是,学生有的边拍手边读,有的做着动作读。看着学生热闹朗读的样子,听课教师的感受是:朗读形式丰富,课堂尊重学生主体,但是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精妙的想象,体悟春雨的美妙”时,教师问“你知道诗人为什么把春雨比作小铃铛吗?这样有什么好处?”学生愣住了,后来有的同学说“因为很像,小铃铛很可爱”。创编诗歌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唱《小雨沙沙》的课间操,然后教师播放了一些自然景色的图片,问:“假如大家是春雨,在快乐的旅途中,你想招呼谁?想跟他说些什么呢?”有学生说:“我会招呼小鸟,对它说:‘小鸟小鸟,来和我做朋友。”有学生说:“我招呼青蛙,对它说:‘小青蛙,你快出来吧,尽情地唱吧,尽情地跳吧!”大家说的话五花八门,充满童趣。在后来的整首诗创编中学生显得比较勉强,只有一个学生完成了整首诗的创编:“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荷叶子上。荷叶子上挂水珠,好象串串糖葫芦,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他在招呼小青蛙,快快出来捉害虫。”听课教师课后针对此处教学指出,说话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但是偏离了《雨铃铛》这首诗,学生没有注意这是一场春雨。是的,想象说话不是随便说说,应该是文本意境的拓展延伸。不过,结合诗歌朗读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这里不是学生没注意这是一场春雨,而是教师没有读懂这串“雨铃铛”,没有对《雨铃铛》做语用视角下的文本解读。

随着语文课程基本目标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明确,人们开始重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但是,如何解读以及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如何组织教学却又陷入了盲动:有的解读片面,只读到文本的表达形式或文本的思想意蕴,教学剑走偏锋;有的解读过度,将文本挖掘得分毫毕现,课堂好比专业文学鉴赏;还有的解读不自主或不会解读,依靠教参流于形式,语用教学浮于表面。上面的教学便是不自主解读的例证。

那么语用视角下如何解读文本?曹明海教授指出,从本体论来看,文本的存在形态,也就是作品的本体构成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一是形式层——教材文本构成的“语体形态”; 二是再现层——教材文本展现的“语象世界”。 三是表现层——教材文本内在的“语义体系”[1]。这就是说,文本解读应该能看到文本的多层次,语用教学应该从文本多层次解读开始。

一、形式层解读与教学

文本的语体层是“由语言组合而形成的句群、语段到篇章结构及其整体营构的秩序与节奏形态。它是教材文本资源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可以说是教材文本得以生存的土地,它是教学内容确定的重要依据”[1]。

《雨铃铛》是一首儿童诗歌,它具有儿童诗的鲜明特点——音乐性,整首诗有着和谐的音韵和鲜明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诗节以”沙沙响”“丁零当啷”这些拟声词的反复使用,让人如闻其声;又加以回环复沓的手法,更添一份情趣;加上叠音词“串串”“ 快快”的点缀,让这首儿歌产生了奇妙的音乐效果。全诗共八行四句,句式整齐中显变化,前四行六七字相间,后四行四七字相隔。前两行写的是春雨之声沙沙作响,接着写的是春雨之形“好像串串小铃铛”。后四行写的是春雨之想,“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似孩童在春雨中有所发现而叽喳,有所沉吟而惊喜,构筑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文本序列,奏出了一曲简洁明快的春雨之声。

上述教学中,教师注意到了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但他对朗读中的语音、语调、重音的处理,是通过个别学生的朗读告诉学生哪个字要读得重,哪个字要读得轻,期间还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读得轻,课堂上书声琅琅,貌似引导学生体验了诗歌的情感,通过朗读感受了诗歌的韵律美,实则是虚空的也是低效的。指导“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房檐上”读得温柔点、轻一点,实际有悖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2]。让学生拍着手读、和同桌一起读,似乎是丰富形式,但是并没有针对这首诗歌进行韵律的体验。

那么对《雨铃铛》语体层面的解读怎样在教学中体现呢?金波先生曾说:“对于孩子来说声音大于意义,低年级诗歌要注重形式,注重情趣。”儿歌的这种音韵美应该通过多样的充满情趣的诵读活动来体会感受,而不是进行规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 例如,在朗读开始可以通过示范的诵读,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然后让学生进行个别诵读体验,小组展示。还要特别提醒的是,诗歌的韵律与节奏所交织出的音乐之美是整体的,因而诵读不应只是零散的单句,不可忽视对诗歌整体节奏、音韵的感知和体验。

二、再现层解读与教学

文本构成的第二层次是再现层,再现层是教材文本展现的语象世界,即教材文本语言构出的物象与事象、场景与画面、气象与景境等,也称之为‘语象层 [3]。它是多种客观因素,也就是人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相互交织而构出的富有生气和活力的生活图象和空间。虽然《雨铃铛》只是一首儿童诗,但是它的意象是鲜明的,所构筑的意境也是富有感染力的。

“沙沙响”,春雨绵绵,细密无声,这是细雨落在房顶上的声音。小铃铛是儿童常见、喜爱的玩具,用小铃铛比喻水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珠的样子,也可见作者用的是儿童那双好奇的眼睛在观察这美妙的春雨。“丁零当啷”摹拟房檐上的水珠落在地面上的声音,呼应了上文“好像串串小铃铛”的比喻。燕归春来,小燕子将带来充满生机的春天。诗人把自己感受到的,经过心中的酝酿,形成了“意”,通过浅白的文字,像图书一样描绘出来,使本来抽象的“意”变成了具体的“象”。“沙沙”“水珠”“铃铛”“燕子”几个意象由春雨之声沙沙作响,春雨之形“好像串串小铃铛”,写到春雨犹如精灵,催发万物复苏生长,开始新的生活,勾勒出一副有声有色情致盎然的春雨图。

教学中,多数教师能够注意对文本品词析句,引导学生领悟遣词造句的精妙。上例中教师也注意了“小铃铛”这个意象以及由此营造的意境之美,但是,没有注意到体悟意象、意境的和谐。“我们对于文本组合营构的意象解析,不能作孤立的、静态的、平面的、单一的机械推敲。而必须首先以整体的观照形式进行系统的、动态的、多层的、立体的把握。”[1]上例教学中教师将“小铃铛”从整个春雨图中割裂出来,失去了春雨的盎然生机之态、欢欣鼓舞之情,变成一个单一的物象,加上引导太过直接突兀,学生茫然不知其妙处也就不奇怪了。如果能在读整首诗之后问:“你觉得雨铃铛好不好?为什么?”恐怕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把雨比作铃铛的美妙了。

三、表现层解读与教学

文本构成的第三层次是表现层,“这是教材文本内在的语义体系,即教材文本负载的情感与理思、精神与思想、灵魂与生命,也就是教材文本的深层意蕴。深入把握教材文本构成的语义层次,是我们引导学生深层透视教材文本内部的营构机制,进而切实揭示教材文本构成真义和规律而不可忽略的主要教学内容”[1]。

《雨铃铛》从儿童的视角捕捉到了春雨落下时生动有趣的情景,开篇描摹了下雨时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接着把春雨汇集在房檐上形成的小水珠极富情趣地比作小铃铛,把串串水珠滴落下来的声音比作铃铛的丁零当啷声,又想象着铃铛在呼唤往年在屋檐下盖房的燕子快快归来。燕子是春的象征,燕子筑巢盖新房,是一年新的开始。雨铃铛呼唤小燕子,也是呼唤春的到来,虽然没有言明爱春天、爱春雨,字里行间却渗透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对春天的期盼之情,也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这种喜爱、这种期盼不是直抒胸臆,也不是隐晦暗示,而是通过一幅幅画面自然地展现。因为儿童常常是通过形象来思维,通过画面融合情感,这正符合了儿童形象思维和情感表现的特点。

诗人金波是一个充满童心的作家,他曾说“以童心感悟世界,世界就以童真的面貌呈现在他的面前”[4]。诗歌中充满了儿童特有的敏锐,也充满了儿童对世界的好奇与喜爱。同时,这样的情感也符合人们对春天的喜爱。

表现层的解读对于“拓展想象说话”有着独有的意义。上例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没有能够到达语义层面,在教学中学生的拓展说话只是将句子填完整,还出现了“荷叶子上挂水珠……他在招呼小青蛙,快快出来捉害虫。”这种有违诗歌意蕴的“创编”。后来,我们在多层次的文本解读之后,调整了拓展说话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课堂上首先读了一些描写春天的词句,然后开始充分的诵读、体悟,没有要求创编整首诗歌,而是让学生说说“春雨还在招呼谁?”学生的回答既多元又集中于主题,有的还不乏韵味:“它在招呼小小草,快快长出新头发。”“它在招呼种子,快快生根发芽。”“它在招呼蚯蚓,快醒醒,快醒醒,种子等你来松土……”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聚焦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5]那么,本体性教学内容从何而来?显然,是立足在文本本体的准确全面的文本解读中,需要明白文本的文体是什么,需要把握文章的独特之处,需要关注儿童特点……而这些通过多层次文本解读应该能够达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文本原本就是一个整体,汉语言文本更是蕴涵丰厚,因而多层次文本解读并不是机械分层逐一解读,而是三个层次相互融合,应在语言形式及所构筑的语象世界中解读其中蕴藏的情感意蕴,在作品的义理思想中觅得语言节奏和意象的呼应。只有深入把握汉语特点,让多层次解读成为教学的前奏,才能确定更适切的教学内容,奏出语用视角下的语文教学的华章,一如春天里房檐下的水珠,丁零当啷,丁零当啷……

参考文献

[1] 曹明海.本体与阐释:语文教育的文化建构观[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曹明海,赵宏亮 . 教材文本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确定[J].语文建设,2008(10).

[4] 明江,金波.有童心的生命不会老去[N].文艺报,2012-9-19.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 cn/bk/2012-09-19/64754.html.

[5] 吴忠豪.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J].新教师,2014(2).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铃铛春雨教学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春雨
铃铛风铃
春雨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挂铃铛的狗
铃铛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