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理想高于天
2017-01-05常家树
常家树
如果长征途中的红军队伍是一支摧不垮打不散的钢铁洪流,那么,走在长征路上的共产党员个个都是志存高远,英勇不屈的钢铁战士。红军长征期间,是中国革命最困难的阶段。然而,长征路上的共产党员在这最困难的时刻却谱写出他们人生最辉煌的篇章。
被俘后断肠自尽的共产党员
1934年12月1日,湘江之战在血色的黄昏中落下帷幕。中央红军在34师拼死掩护下终于突破国民党重兵守护的湘江防线继续西进。可是红34师却像一只离群的孤雁被分割在湘江东岸,各个渡口完全被敌封锁,已无法追赶主力红军。初冬的冷风挟着一股股血腥侵袭着衣着单薄的红军将士。湘江两岸敌我双方死伤枕籍,几乎阻断江流,湘江呜咽了。
12月2日,师长陈树湘率部翻越海拔1900多米的宝盖山,试图从凤凰嘴强行徒涉湘江,遭桂系两个师猛烈阻击。师政委及师政治部主任壮烈牺牲,徒涉未果。就在这时,机要员送来军团电令:“退回湘南打游击”。陈树湘立即召开会议,宣布:第一,寻找敌兵薄弱的地方突围,到湘南开展游击战争;第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他和参谋长王光道率101、102两团,突出了重围。
12月12日,红34师200多人经江永的上江墟,来到江华桥头铺附近的牯子江渡口。陈树湘见渡口雾气蒸腾,死一般寂静,就命令部队作好战斗准备,抢渡牯子江。当渡船行到河心时,埋伏在对岸的江华民团开枪了。陈树湘立刻命令一个班用机枪还击。他站在船头上,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指挥部队快速抢渡。民团头子发现陈树湘是红军指挥员,命令一个枪手,瞄准了陈树湘。一枪打来,击中陈师长腹部。战士们用担架抬着流血不止,脸色惨白的陈师长,由江华界牌向道县四马桥方向退却。
12月14日,当红34师余部100余人,在道县四马桥附近又遭到道县保安团的伏击。激烈的枪声,惊醒了昏迷多时的陈树湘。他强忍巨痛,在两个战士的扶持下,指挥战斗。打退敌人后,陈树湘再次昏迷。战士们看着师长痛苦的神情,心中有如油煎般难受。
突然,一个战士大吼一声:“跟敌人拼了,为师长报仇!”说完,拿起枪就要往山上冲。其他战士也积极响应。
陈树湘被一阵喧哗惊醒,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拼尽全力大喊:“回来,不准胡来!”
战士们听到师长的命令,赶紧围在师长身边。泪,挂在战士们的腮边,但谁也没有哭出声来。陈树湘在战士的帮助下,坐了起来,环视着身边这些可爱的战士,吃力地说:“怎么能跟敌人拼了呢?同志们啊,我们是毛主席亲自创建的革命队伍,是为穷苦大众打江山的。从秋收起义到井岗山、五次反‘围剿,那样艰苦的环境,我们都不怕,难道会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吗?”陈树湘舔了舔干烈的嘴唇,语重心长地说:“敌人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我们,恨不得我们跟他们拼。看来,原路返回已不可能了。大家作好突围的准备,冲出去,到前面牛栏洞汇合。然后,到九嶷山区打游击。陈树湘说到这里,伸出惨白而冰凉的手,与参谋长王光道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许久,陈树湘说:“老王,你是老同志、老党员,我把这支队伍交给你,你一定要将他们带出去!”王道光硬咽着说:“师长,我们一起走!”陈树湘免强笑笑,说:“环境这么恶劣,我这个样子,能冲出去吗?你带队突围,我掩护。冲出一个算一个,决不能让敌人的阴谋得逞!
敌人新的进攻开始了。保安团从四周蜂拥而上。陈树湘依据洪都庙的有利地形,阻击敌人,掩护同志们突出了重围。陈树湘他们的子弹打光了,机修员牺牲了。敌人叫啸着扑向洪都庙……
抓到一名红军师长,匪徒们高兴得发狂。保安团营长何湘,命令将陈树湘抬到一间布铺里,为他找医送饭。企图从陈树湘口中得到红军的情报。从昏死中醒来的陈树湘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毫不动摇,咬紧牙关,拒医绝食。何湘无奈,只好在18日拂晓,将陈树湘抬往道县县城,向上司邀功。崎岖山路再一次颠醒了昏迷中的陈树湘。他清醒意识到敌人的意图。决不能给敌人留活口!“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候到了。此刻,内心最感慰籍的是,他指挥的红34师经过殊死拼杀,已成功地掩护党中央、中央红军突破蒋介石重兵布防的湘江……他握紧拳头渐渐松开,咬紧牙关,忍着巨痛,将手臂艰难地移到伤口处。只见他怒目圆睁,右手五指突插入腹部,只听得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吼,那抠出肠子,早已被他使尽全力用双手绞断。在烈士的遗体傍,群山震颤。再看那群押送烈士的匪徒,早已惊骇得灵魂出窍,个个像筛糠似的哆嗦。那年陈树湘29岁。
不畏艰险飞夺泸定桥的共产党员
1935年5月,中革军委命令中央红军第一军团迅速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必须在3天之内强行军320里的速度赶在敌人增援部队的前面攻占该桥。红四团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发,各级党组织根本不可能停下来开会,便一边行军,一边讨论怎样在夺取泸定桥的战斗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团政委杨成武和党总支书记罗华生,飞跑到行军队伍的最前头,站在一个小土墩上,向急行军的队伍进行政治鼓动。队伍象一阵阵疾风暴雨迎面袭来,每一个战士,每一张脸,都那样紧张严肃。在队伍中不时传来:“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的口号声,这声音压倒了大渡河的波涛,震撼山岳。
在行军纵队中,忽然一群人凑拢在一起:这群人刚散开、接着出现了更多人群,他们一面跑,一面在激动地说着什么。这是连队的党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在一边行军,一边开会。
为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团里决定,包括团首长乘马在内,连同所有牲口、行李、重武器一律留下,由管理处代管随后跟进。所有的人不分级别,不分年龄都溶入徒步行军的队伍中去。
杨成武政委在强渡湘江时腿部负伤还没有全癒,走路比较困难,团长王开湘和大家力劝政委可以骑马走。可是政委认为,这正是展现“官兵一致同甘苦”的关键时刻,在如此艰难时刻,怎能抛开战士自己单独骑马呢?于是他以挑战的口吻向大家说:“同志们,咱们一块走吧!看看谁走的快!谁先走到泸定桥!”
困难越是严重,越需要加强政治工作。各连党支部,向所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积极分子说明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切困难,要求必须争取明天六时前赶到泸定桥。号召每人准备一个拐杖,走不动的扶着拐杖走;来不及做饭了,要大家嚼生米、喝凉水充饥。
狂风暴雨突袭一宿。山洪从峰顶直泻大渡河,本来已经难走的羊肠小道,此刻被雨水冲洗得象浇上了一层油,滑的实在厉害。拐杖也不灵了,一不留神就来个倒栽葱,真说得上是三步一摔,五步一跌,队伍简直是在滚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不断有人打瞌睡。有的人走着走着就站住了,后面的推他:“走呀!前面的走远了!”这才恍然惊醒,又赶快跟上去。后来,大家干脆解下了绑腿,一条一条的接起来,前后拉着走。
就这样,英勇的红四团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沿途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一天一宿竟然强行军240里,终于赶在对岸敌人增兵之前抢先到达大渡河。
泸定桥,就是从东西两岸扯了十三根铁索。两边各两根,做成桥栏,底下并排九根,作为桥面。原来桥面上横铺着木板,现在,木板已被敌人搬到城里去了。只剩下悬挂着的铁索。在桥头的一块石碑上刻着两行诗句:“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
泸定桥东端就是泸定城。这座城一半在东山上,一半贴着大渡河岸,城墙高两丈余,西城门正堵住桥头,过了桥,必须通过城门,别无他路。城里驻着两个团的敌人,山坡上修筑了严密的工事,机枪集中在桥头附近,不断地向对岸扫射,迫击炮弹也连珠般地飞过来。
下午4点,夺取泸定桥的战斗打响。在全团炮火的掩护下,二连连长廖大珠率领22个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的突击队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去。跟着他们前进的是三连长王有才率领的第三连。他们除携带的武器外,每人扛一块木板,边铺桥,边冲锋。
廖大珠周围已先后有两三个战士中弹后落入大渡河壮烈牺牲。后边的战士们没有任迟疑继续前进。
当突击队刚冲到对面桥头,西城门突然烧起冲天大火。敌人企图用大火把突击队挡在桥上,然后集中火力消灭红军。火光照红了半边天,桥头被熊熊大火包围住了。他们奋勇地向着火海冲去。冲在前面的连长廖大珠的帽子着了火,他扔掉了帽子,光着头继续往前冲,其余的突击队员们也紧跟着连长穿过火焰一直冲进街去。巷战在街口展开了。敌人集中全力反扑过来,突击队英雄的子弹、手榴弹都打光了,形势万分紧急,眼看支持不住了。正在这个严重关头,王有才连长带着三连冲进去了,接着团长、政委率领着后续部队也迅速过桥进了城。经过两小时的激战,两个团的敌人被消灭大半,剩下的狼狈逃窜。黄昏,红四团夺取泸定桥,全部占领沪定城。
身居高位的普通共产党员
长征开始时,党中央、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分别编为两个中央军委纵队和五个军团。参加长征的共产党员分别编入部队各单位党的基层组织。
按时过组织生活,是党员的党性和组织观念的表现。在长征路上,周恩来身为中央常委、军委副主席和红军总政委,军情紧急,日理万机。可是他却时刻关心自己所在的党小组,并积极参加党小组的活动。有一天,他问党小组长魏国禄“小组长同志,我们为什么好久不开党小组会了呢?”魏国禄回答说:“开过啦,看到首长很忙,没有通知你。”周恩来严肃地说:“那怎么行!我是个党员,应当过组织生活。如果确实有事不能参加,我自己可以向你请假。你不通知我可是你的不对呀。”党小组长涨红了脸,抱愧无语。周恩来又亲切地对他说:“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是普通党员,谁都要过组织生活,这是党性问题,你明白吗?以后开会可一定要通知我啊!”此后,每次开党小组会,党小组长都通知周恩来。周恩来只要有时间,他都参加小组会,并认真发表自己意见。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到达两河口后,直属队党支部书记康克清布置党小组讨论今后的任务。周恩来在会上发表意见说:“现在是长征,我们党小组应该保证没有一个同志掉队,都走到抗日的最前线去。因此,在行军中要发扬阶级友爱的精神,互相帮助。”大家都同意周恩来的意见。“保证没有一个同志掉队”,成为党小组的一项重要任务。后来,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个小组的全体同志胜利地到达了陕北。
朱德总司令和中央军委机关机要科的党员编在一个党小组。小组长是机要科译电员宋仁绥。朱德严格要求自己,主动以一个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党小组生活。当时,红军党组织有个传统,常由党小组长给组内党员分配做一些非党同志的政治思想工作。朱德看到每次分配任务都没有他的份,便向小组长提出要求。党小组长说:“总司令,你那么忙,这些事情怎么能打扰你呢?”朱德和蔼地说:“在我们党内,只有特殊的工作,没有特殊的党员。”于是,党小组长便分配他做军委机关一个炊事员的思想工作。朱德利用晚上和饭后休息时间,几次找这个炊事员谈心,终于解开了这个炊事员的思想疙瘩,使他后来成为一个模范炊事员。
董必武是修养连的党支部书记,他十分重视党员和党组织在长征中的作用,常常利用行军休息时间,布置党小组开会过组织生活。他说:“党的先锋模范作用最要紧。党好比火车头,人民群众好比车厢;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火车头就能带动整个车厢飞奔前进。”
舍己为人勇往直前的共产党员
1935年8月,红三军团护卫党中央机关进入茫茫草地。时任11团一营连指导员的刘登远率队担负后卫收容任务。在泥泞的水草地艰难跋涉的他抬头一看,竟然隐约望到云雾缭绕的山岗,不由得一阵欣喜,就要走出草地了!突然,附近的水草丛中传来一丝动静,凭经验判断,那里一定有人。他带领战士迅速赶过去,果然在一丛草墩的后面发现了一个掉队的人,斜靠在草丛里一动不动。
走到跟前,那人睁开了眼睛,一愣,刘登远也愣住了,两个人彼此都认出了对方:他们是彭杨红军学校时的同班同学。虽然都不过20岁,同是江西老表,那人称刘登远为老刘,刘登远则喊他为老王。彭杨红军学校毕业不过一年多,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草地上相见,如同见了亲人一般。
刘登远叫来一名战士,两人要架起他,无奈老王浑身哆嗦,瘫软在草窝里,搀也搀不起来。他欠欠身子,要刘登远打开他背靠着的背包。那背包外面还裹着防雨的油布,打开背包,刘登远发现里面有一双崭新的胶皮鞋。
老王气若游丝,断断续续地说:“老刘,这双胶鞋是我在苏区花了整整两块银元买的……平常行军打仗我舍不得穿,过雪山草地,我也舍不得穿……不管处境多么险恶,条件多么艰苦,我们对红军长征胜利、对革命胜利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我是要等……要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等到我们当家做主的那一天,再穿上这双新胶鞋,去欢庆胜利呀!现在我不行了,我走不出去了。”说着,老王把他还有的半袋青稞面塞给刘登远,使尽最后一气:“你穿上这双鞋走吧,胜利就靠你们了。”说完,老王缓缓闭上了眼睛,从此再也没有睁开,样子很安详。
这是笔者1999年在哈尔滨对老红军刘登远访谈时的笔记。当老人讲到这里,他哽咽了,仰起头,想抑制情绪,可怎么也抑制不住,竟失声痛哭起来。此时,我也相对无语,唯有泪流不止。
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北上进入草地后,部队粮食供应发生严重困难,很多官兵就是因为没有食物被活活饿死在草地上。“为救命,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把他心爱的枣红马杀掉给战士们吃了。”老红军胡守富回忆说,每到宿营地,贺老总便千方百计地钓鱼,“几条小鱼熬成的汤,把饿晕的军团政委关向应救醒了,而他自己却嚼了3天的牛皮。”
由于缺粮,不得不以野菜充饥,误食有毒的野菜时有发生。贺龙指示红军各部成立“党团员尝试组”,对野菜进行鉴别。红六军团保卫执行科党小组的7位同志,分头外出采回了不少野菜。党小组长、科长杨洪山为此招开了党小组会,准备选出一位同志先尝野菜进行鉴别。杨洪山说:“我是科长,又是老党员,应该由我先尝野菜,这是我做领导的责任。万一我中毒不行了,科长工作由陈云开同志负责,一定把大家带出草地。”陈云开腾地一声站起来:“不行,你是科长,你的责任是带领大家克服困难走出草地,这野菜应该由我来尝。”可是其它几位党员也纷纷表示先尝野菜,争得不肯开交。最后,陈云开站起来叫道:“别争了!”他拿起一把野菜,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今年才20出头,身体好,抵抗力强,毒性不大的野菜在我身上只能产生较弱的反应,野菜还是由我先尝最好。我请示党小组长和全体同志对我的意见进行表决。”党小组长同意表决,表决结果一致通过。随后,陈云开拿起那些不知名的野菜,像神农氏尝百草一样一一进行品尝。苦、酸、麻、涩,难以下咽。一次,陈云开在尝一种野菜时,被一股难忍的怪味刺激得喉痛、头晕很快失去知觉。同志们赶紧掰开他的嘴把毒草呕出来,陈云开才慢慢苏醒过来。大家感动得流出热泪。后来,全组同志就靠着鉴别出来的野菜,战胜了饥荒,走出了草地。
相忍为党顾全大局的共产党员
就在党中央率率领右路军走出茫茫草地,摆脱死亡之谷的时刻,确传来令毛泽东和贺子珍夫妻极其震惊、终身隐痛的消息:毛泽东的妻弟、贺子珍的亲弟弟贺敏仁由于违犯群众纪律被红军枪毙了。
贺子珍有兄弟姊妹5人: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贺先圆,弟弟贺敏仁。哥哥和她很早就参加革命,小妹先圆被敌人杀害了,贺怡和贺敏仁后来也参加了革命。大革命失败,13岁就追随哥哥姐姐参加革命,在黄公略领导的游击第三纵队当战士。第三纵队扩大为红六军,他在红军中当了个小司号兵。他像姐姐贺子珍一样,长得十分标志,由于南方的口音,战士们开玩笑地把他的名字“敏仁”叫做“美人”。小伙子聪明伶俐,但是有点自由散漫,有点骄傲自大,或许因姐姐的身份而觉得高人一等,因而与周围的人相处不太和谐。
长征的时候,他年纪小,忍受不了长征路上的艰苦,肚子饿时,爱发个牢骚。红军队伍到达藏民居住地区毛儿盖后,再三明令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守民族政策。
这时,有人报告说,贺敏仁违反纪律,擅自进入喇嘛庙,私自拿去了一千多个银元。于是,师部把刚刚17岁的贺敏仁抓起来,要枪毙他。这时,贺敏仁才如梦方醒,知道闯了大祸。
贺敏仁说这是冤枉,他只拿了百十个铜板。他哭喊着,悔恨不已。同时他恳求同他一起参军的永新老乡,替他给姐姐贺子珍写封信,反映这个情况,希望姐姐救他一命。
贺敏仁严重违犯群众纪律的事很快在部队传开了,大家非常气愤。有的说:“贺敏仁胆子也太大了,竟敢拿藏民的钱财,破坏我军纪律,给红军抹黑!”有的说“他不配做红军战士!”“真是害群之马,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有的建议斗争他,有的主张开除他的军籍。师政委接到报告后,大发雷霆:“三令五申要严守纪律,遵守群众纪律,他竟然充耳不闻,明目张胆地破坏纪律,必须严肃处理!”师领导决定为严肃军纪,枪毙贺敏仁。命令下达后,贺敏仁所在团的团长和政委匆忙赶到师部。贺敏仁擅自闯入喇嘛庙,拿走藏民的钱,对红军的纪律置若罔闻,明知故犯,不严惩就不能维护红军铁的纪律。但是他年龄小,又是贺子珍的亲弟弟、毛泽东的内弟,还是谨慎处理为好。师政委一听就火了,打断他的话说:“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的战士,这是红军铁的纪律!难道他是毛泽东的妻弟就可以徇私情、从轻发落吗?王子犯法,也要与庶民同罪!”团政委连忙说:“我们不是这个意思。既然他是毛泽东的亲属,毛泽东一向对自己的亲人要求很严,我们建议还是发个电报给毛泽东,听听他的意见,这样比较稳妥。”“说得有道理。”师政委点了点头:“那就发个电报吧!”在那个艰难的环境里,发份电报并非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给电池充上电,电充不足还是发不出。给毛泽东的电报三拖两拖,延误了不少时间,好不容易才发出去。
师领导等急了,这样的事应该及时处理,如果处理晚了,就会在少数民族中、在部队里产生不良影响。“不能再等了!”师政委对大家说,“现在要紧的是维护部队铁的纪律,坚决制止可能再发生的损坏群众利益的行为。如果军纪不严,乱拿群众东西,怎么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这还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吗?这与国党军队还有什么区别?”停了一会,他又继续说:“我们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更需要铁的纪律,在这个问题上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最后他下令:“立即执行!”
军法如山。贺敏仁被处决的时候,痛哭流涕,高声呼喊:“冤枉啊冤枉,我只拿了百十个铜板……大哥大姐,你们在哪儿!快来救我啊……”结果,军委指示缓期执行的电报回来时,贺敏仁已经被枪毙了。
毛泽东始终没有收到处决贺敏仁的电报,也没有接到任何其他形式有关处决贺敏仁的报告,他对贺敏仁被杀一事毫无所知。一个多月后,消息传到了贺子珍耳里,她很震惊,又很伤心。但她强抑内心的悲痛,没有告诉毛泽东,怕分了毛泽东的心,因为那时红军正处在危难时刻,革命太需要他了……
这时候,贺子珍的健康状况非常差。长征初期,她身怀六甲,临产时,正是红军转战最为紧张艰险的时刻,生下的孩子根本养不活,她只能眼巴巴看着把自己身上掉下的肉放到一个没有人的空房子里,企盼能有人将这个女孩抱走。这对一个妈妈的精神打击该是何能残酷啊!
不幸的事情接连发生。在奔袭云南途中,贺子珍所在的干部休养连突然遭遇国民党飞机轰炸。危急时刻,贺子珍扑到一个伤员的身上,伤员保住了,贺子珍被炸得遍体鳞伤,鲜血直流,昏迷过去。经检查,全身伤口达17处。坚强的(转21页)(接15页)贺子苏醒后对赶来的毛泽民夫妇说:“我负伤的事情,请你暂不要告诉主席。他在前线指挥作战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请你们把我放在附近老百姓的家里,将来胜利了再见面。”毛泽东赶到后,她又说:“润之,把我留下,你们前进吧!”毛泽东对她说:“子珍,你不要那样想,我和同志们决不会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
此刻,贺子珍又面对弟弟被处决,更是悲痛欲绝。可是,面对这件极端的事情,她又表现得异常冷静,她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客观地对这件事情作了调查。她了解到,弟弟贺敏仁的错误是严重的,但的确没有拿那么多钱,也不可能拿那么多钱。一个最壮的挑夫,也只能挑七、八百块银元,他根本拿不走一千多银元。况且,他随身就是一个小背包,一条小军毯,真有那么多银元也没处放。同他一起的战士反映,他是拿了一两块钱。因为拿的是铜板,一百个铜板也就值一元钱。对他有意见的人故意夸大了,而领导也没有做任何调查,不等中央批复,就采取了行动。她把了解的情况,如实向军委和毛泽东反映了,但她没有因为毛泽东是当时红军的最高统帅而干预这件事,更没有利用自己的地位,采取任何报复性的行动。
谈到这件事的时候,贺子珍态度很平静。她说:“我们一家革命,小妹仙圆被敌人杀害了,没想到小弟敏仁竟死于自己人之手。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平时,当然可以争个是非曲直,但当时是战争,是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不能干扰毛泽东对军队指挥工作的进行。我也要用红军的纪律约束自己,也要用红军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的亲人。”
把交党费视为生命的共产党员
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里,一份由徐特立代表党小组开出的党费收据深深吸引观众的目光。这是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成仿吾在长征途中交纳的党费。
在长征途中,红军部队的经济生活极端困苦。然而党员们却不忘按时向党组织交纳党费。大家把交党费看作是党员的神圣义务,是从经济上对党的活动的支持。当长征到达陕北时,周恩来问党小组长魏国禄:“小组长同志,这个月的党费我还没交吧?”魏国禄答道:“已经交了,我代首长交了5分钱。”周恩来忙说:“你交是你的,党费怎么可以让别人代交呢?”魏国禄争辨说:“首长集中精力忙国家大事,我们代交还不是一样吗?”周恩来严肃地告诉他:“国家大事重要,交党费也重要,因为这是每个党员的义务。”
在革命战争的艰苦年代,许多共产党员把向党组织交纳党费视作生命一样重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江西根据地长征后,在根据地内坚持斗争的贫苦的农村党员,没有钱,便把自己腌的一筐咸菜作为党费交给了坚持在山上打游击战争的党小组,这对党是何等真诚啊!
1936年春天,红四方面军翻越党岭雪山,宿营时,见有许多冻僵的红军战士的遗体被埋在雪里。他们发现,其中有一支露在雪外的胳膊,拳头紧握着。掰开手掌一看,里面是一张党证和一块白洋,党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3月入党。”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不忘交纳最后一次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