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差评如潮『爵迹』里那些高科技还是挺牛的
2017-01-05Hortensia
Hortensia
小四郭敬明在创建了“小时代”帝国后,却没能将辉煌延续到他的新电影《爵迹》里,唯有高科技的加持让它收获了鲜有的好评。早在电影上映之前,我们就看到了网上流传的现场拍摄视频:范冰冰、吴亦凡、王源等人身穿布满标记的黑色紧身衣,戴着连接着某种前置摄像设备的头盔,脸上也被画上了密密麻麻的小点,然后在几十台摄像机的围绕下表演着各种表情。看似诡异,其实演员们在进行“3D扫描”。这套系统能够一个毛孔都不放过地“扫描”演员的面部表情,这也是电影能够传神地还原演员面貌的一大秘诀。
高科技傍身,成了电影前期宣传的重要噱头,其实,他们使用的技术有一个更为正式的名字——动作捕捉,电影《指环王》《阿凡达》《复仇者联盟》等影片都曾使用过这种技术。撇开故事、演技不说,单看这些高科技的话,还是挺牛的!
动作捕捉是什么:把“真人”全都“数字化”
简单来讲,谁都能理解“动作捕捉(Motion capture)”技术的含义:这种技术通过专业的设备和方法,捕捉并记录演员表演时的动作和表情,然后把这些数据同步到电脑制作的虚拟角色之上,仿佛使真人数字化了一般,让虚拟角色和真人角色一样生动、自然。
现在,常在电影中运用的是利用跟踪摄像机来记录演员运动数据的“光学式动作捕捉”。就像《爵迹》海报展示的那样,这种系统要求演员穿上单色紧身服,服装在身体的关键部位上载有标志或发光点,能被围绕在演员四周的高清摄像机跟踪和识别,这种使用发光标记的系统被称为“主动式光学捕捉”,而被动式系统则使用静态的标记,例如《爵迹》演员面部的颜料点,就常被用来作为表情识别的标记。而一旦摄像机捕捉到了运动,数据就能通过Autodesk Motion Builder等软件映射到电脑数字角色的虚拟“骨骼”上,然后,虚拟角色自然就像真人演员一样动起来了。
动作捕捉发展史:从摄影棚一路狂奔到拍片现场
在动作捕捉技术发展之初,它还是一项专属于“摄影棚”的技术。从前面对动作捕捉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这项技术有不少限制条件,它需要演员穿戴上设备站在空荡荡的舞台中央,在专门的摄影机和灯光围绕下进行表演。户外的自然光、道具的反光等等,都会影响到精密摄像机的拍摄效果。并且碍于技术的限制,在一开始,动作捕捉只能捕捉到演员的大动作,对面部的精细表情却无能为力。
例如在2001年拍摄《指环王》时,全数字模拟角色“咕噜”的扮演者安迪·瑟金斯就不得不先在片场拍一遍,再去摄影棚中完成动作捕捉的流程;之后的《加勒比海盗2》虽然开发出了能在户外使用的设备,却不能很好地识别演员的面部表情。到了《阿凡达》拍摄时,才终于开发出了头戴式摄像装置和更为先进的软件算法,解决了面部表情捕捉的问题。《阿凡达》是动作捕捉技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从此以后,头戴式摄像装置成为了动作捕捉的标配。而之后的《猩球崛起》,利用可以主动发射红外线信号的紧身衣,使摄像机在户外也能准确识别演员的运动信号,改进后的头戴式设备也能更好地捕捉户外面部表情。至此,动作捕捉技术一路狂奔,终于从摄影棚来到了拍片现场。
动作捕捉演员:别再和我提“夸张”
除了实时地捕捉、收录演员们的动作表演和表情表演外,动作捕捉有时还被用于建立演员表情库。利用高清摄像机一个一个地追踪演员的面部运动:从眨眼睛、鼻子的抽动到眉毛的活动,再到更为复杂的下颌、嘴唇、牙齿和舌头的运动。这样一组组地捕捉导入后,影片在后期制作时就可以直接按需取材了。这种方法在《本杰明·巴顿奇事》《阿凡达》和《爵迹》中都有使用,的确有些像是“扫描”,而演员被要求戴着设备做出各种夸张表情,一表演就是好几小时,想想都会累到脸抽筋。
另外,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安迪·瑟金斯,他不仅扮演了《指环王》《霍比特人》中的咕噜、金刚和《猩球崛起》的凯撒,多年的动作捕捉演员经验使他如今还成为了多部电影的专门顾问。作为顶级动作捕捉演员,他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许多精彩的虚拟人物。
动作捕捉与现实生活
在电影领域,动作捕捉帮助技术帝们完成了一部又一部精彩的数字大片。而在生活中,这项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军事、体育、医疗以及机器人技术等诸多领域。动作捕捉技术还能让我们与虚拟世界产生互动。Facebook的VR计划将让人们利用VR设备进行虚拟现实中的社交活动,而这就依赖于动作捕捉如何将人的真实动作复制到虚拟世界中。动作捕捉还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