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据文体特点 激活文言课堂

2017-01-05刘兰芬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文体文言文文本

刘兰芬

文言文的教学应依据不同的文体将“言”和“文”和谐地统一起来。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言特点、结构特征和表现手法。依据文体进行文言文教学不仅能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还能使学生领会文章的特色和魅力。此处选取传、论说文、记和赋四种比较有特色的文体,举例说明。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文言文在教材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高考也越来越重视文言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日趋彰显。然而,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大部分教师基于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形式,在教学中普遍采取“字字落实,句句讲清”的串讲模式,不顾文章特点以及不同文体的差异,把经典文言文的教学变成了各种古汉语知识的梳理归纳课,而对于文章内容、作者情感等一笔带过。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不仅抹杀了文言文本身的特点,还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使文言课堂死气沉沉。

那么到底该怎么教文言文呢?怎样才能激活文言课堂呢?钱梦龙先生早在1997年发表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就对“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有言无文”的文言文教学法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文章中的语言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不能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要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对文言文的学习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文言文的学习不但要注重“言”的积累和运用,而且要学习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由此可见,将“言”和“文”和谐地统一起来,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激活文言课堂的重要方法。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意到文言文的文体丰富多样。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28篇文言文就涉及说、赋、记、论、序、疏、列传、表、志、书等多种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言特点、结构特征和表现手法,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教学价值。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是某种特殊体式的具体文本的阅读”。在备课时,教师的文本解读,要依据这种体式的特性。因此,依据不同的文体进行文言文教学设计是“阅读教学”的必然要求。

二、依据文体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样式,是指文章的表现形式。我国古代文体种类繁多,教师依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文言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其一,依据文体进行文言文教学,能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内涵。现行的语文教材多以“主题”为核心进行编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文体知识的掌握。教师依据文体进行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对文言文的文体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教师只有依据文体进行文言文教学,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更准确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更深入地体会文本的内涵。

其二,依据文体进行文言文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文言文作为一种古代书面语言流传至今,担负着记录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依据文体进行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文言文素养。如学习山水游记,学生会发现这类文章大都写于作者被贬谪的情况下,不是简单地记游,而是为了寄托个人的感受和情思。由此学生可以感受到那些文人身上的人格特点。如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所表达的受挫折却不甘沉沦的傲然独立的精神。这对塑造学生高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三,依据文体进行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特色和魅力。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自然应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立足于每篇文章的文体特点,教师才能对文本有独到的理解,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特色和魅力。

三、依据文体进行文言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鉴于文言文文体的丰富性,在此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选取了以下四种比较有特色的文体进行说明。

1.传

传是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面貌。对于这类文体,教学时要以把握人物形象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司马迁的《史记》,是经典的纪传体作品。作者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之交”三个故事,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和顾全大局,同时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文章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特点,如个性化的语言、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对比衬托等。教学此文时,教师在介绍文体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围绕把握人物形象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设计以下问题:文章围绕廉颇和蔺相如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蔺相如什么性格特征?你如何看待廉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同理,《鸿门宴》的教学也可以围绕主要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展开。

2.论

论是阐明道理的文章。它要求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论证。所以,在教学时要把学习文章严密的论证结构和恰当的论证方法作为重点。

《六国论》是一篇史论,表面上评论的是六国,实际上批评的是北宋,是为反对朝廷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而写的。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紧接着提出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然后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引用历史事实加以论证;最后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了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并联系现实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文章论证结构严密,并巧妙地运用了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教学时可以围绕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和学习巧妙的论证方法设计以下问题: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了什么分论点?分别是怎么论证的?得出了什么结论(历史教训)?目的何在?

3.记

记,有时亦作“志”,指古代通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来抒发作者感情的杂记类文体。它要求围绕所记的对象特点,既写其形,更传其神。所以对于这类文体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一篇通过叙事记人来抒情的文章。作者围绕“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追忆昔日的读书生活和日常琐事,寄托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怀念,并抒发了物是人非、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感。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作者通过生动的细节,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此文时,教师可以把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设计以下问题:围绕项脊轩,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请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蕴含于其中的情感。文中值得品味的语言很多,教师带领学生披文入情,就能找到解读文章的钥匙。例如,“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一个“往往”、一个“始”、一个“已”就写尽了一个大家庭分崩离析的零落衰败,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家道中落时内心无限的伤感和痛惜之情。又如,在回忆母亲时用了“余泣”来表达情感,而回忆祖母时却用了“令人长号不自禁”,个中原因在哪里呢?通过品味母亲和祖母的语言,可以看出母亲更多的是对子女日常生活的关心,而祖母更多的是对孙儿成才的殷切期望。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是19岁,并没有功成名就,所以回忆起祖母的殷切期望,自然是情不自禁,痛哭不已。通过对这两处语言的品味,可以让学生既体会到作者对母亲和祖母深切的怀念之情,又体会到作者未能实现祖母愿望而内心深深的自责之情。

4.赋

赋是我国古代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因此“赋”的教学可以围绕“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这八个字展开。

“铺采摛文”就是反复铺叙以彰显文采,这是就赋的形式而言的;“体物写志”是指通过描写事物来寄托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或志向,这是针对赋的内容来说的。比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介绍赋的有关文体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够体会赋的语言之美,而不至于逐字逐句去翻译。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快速把握这篇文章的思路,进而把握文章内容:一、二两段“体物”,极力铺叙了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及其宫女生活的奢华;三、四两段“写志”,议论秦王朝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导致亡国,并借古讽今,表明写作意图。又如欧阳修的《秋声赋》,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而苏轼的《赤壁赋》则标志着宋代散文赋的最高成就。围绕赋的特点,这两篇文章都可以从“感悟自然,感悟人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

当然,即使是同一文体,不同作者也有不同的文风和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结合作者的背景进行恰当而灵活的处理。

依据文体特点进行文言文教学,并不是否认教材以“主题”为核心的教学,而是对原有文言文教学形式的补充。依据文体特点进行文言文教学,也不是脱离对文言文的“言”的品味,而是始终坚持“言”和“文”的和谐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文体知识的介绍上,而是要将文体知识运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味、对文章结构的梳理和对文章手法的分析等各个方面,从而更加有效地实施文言文教学,激活文言课堂。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文体文言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文言文阅读专练
另类文体巧谋篇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