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之我见
2017-01-04郭树艳
郭树艳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初中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程的改革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统治者“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而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结合学生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师生间互动,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和快乐成才。教师要注意每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有特殊才华的学生有更多、更快发展的机会,使学生有困难、家有困难的学生有更多、更细的关爱,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友情,同时受到鼓励、感化、召唤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俗话说:“爱屋及乌”教师的真诚之爱“投射”到学生身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赖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
教育家巴班斯基说:“积极的情绪会造成情绪的高涨,会强化人们的努力”。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这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一是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独尊的旧观念,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以真诚的心态和言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二是要大力倡导不唯书、不唯师的教风和学风。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三是要坚持以成功激励学生,不能以失败刺激学生,教师评价学生要重在表扬和激励,“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当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信任,就能不断产生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育需要教学创新,教师渴望教学创新,学生呼唤教学创新,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新世纪、新课程呼唤全新观念的新教师,愿我们每位教师把握这个机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披荆斩棘,应对挑战,担负起时代与民族赋予我们的神圣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