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不忘初心 在坚守中前行
2017-01-04
一件棉袄 温暖大半辈子
李泉幼时家境不好。母亲常年有病,全家6口人全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支撑,生活拮据。庆幸的是,在他读书时遇到两位爱心老师。在他读小学时,正是3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匮乏。当时,国家为了保证师生的营养,会给每名师生每天额外发一个饼子。正是长身体时候的李泉,身材瘦弱。班主任老师吴瑛很心疼,每天把自己的饼子留给他吃。“那个时候,大家的生活都不好,我的生活更差。很多人会把自己的早点分一点给我,一个包子,一个馒头,或者半根油条。就是这些东西,让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回忆往事,李泉的言语之间仍是满满的感动。
12岁的那年冬天,李泉穿着单薄的棉衣到教室上课,嘴唇冻得乌青。当时的班主任冯素华看到后,便把他带到学院街缝纫店,为他定做了件厚厚的新棉袄。“这件黑色的中山装棉衣,温暖了我大半辈子。”李泉很遗憾那件中山装未能保留下来,可对老师,他一直心怀感激。
李泉说,“因为我曾经得到过很多爱,所以我满怀感恩之心,想努力回报这个社会。”李泉说,这也是他长期从事慈善事业的根本原因。
一句承诺 坚守二十余年
在李泉看来,慈善事业是一项没有终点的“爱心接力”。
1992年,李泉在除夕到宜昌市清泉区福利院慰问时,见到了曾经为他照顾过孩子的保姆张婆婆。老人孤身一人,难得碰到一个熟悉的人。见到李泉,非常高兴。吃过团年饭,李泉临走时,张婆婆依依不舍地问道:“你明年过年还来不来?”目睹老人满怀期待的眼神,李泉不免感动,便爽快地说:“明年我再来看您。”
2012年,李泉退休了。那一年的除夕上午,张婆婆没有看见李泉,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和老人们也都以为李泉再也不会来了,便提前放完鞭炮准备吃团年饭了。谁知道,鞭炮还没放完,李泉就出现在福利院的大门口了。
“我们还以为你今年不会来了。”“怎么会呢,只是今天有事耽误了一下。只要我走得动,我就一定会来陪你们一起吃团年饭!”那年的那句承诺,就此被老人们记下,也被李泉深深地记在心里。迄今为止,他已经坚守了25年。
一份事业 惠及几十万人
李泉说,宜昌是一片文明的土地,更是一片大爱的土地。“无论哪里有灾难,哪里有需要救助的群体,宜昌人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
宜昌市慈善总会的成立,更是开启了这座大爱之城慈善事业新的篇章。
1998年,在宜昌人民众志成城、抗洪救灾的时候,香港一家慈善机构向宜昌捐款20万元,但捐款机构要求善款只捐给慈善总会。为了接收这20万元的善款,成立了宜昌市慈善总会。
18年来,宜昌市慈善总会在不断地完善发展。从汶川特大地震到南方特大冰冻灾害,从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到西南旱灾,从“九八”抗洪到玉树地震,从助贫到助残,从助老到助孤,从助医到助学。这些年来,在宜昌市慈善总会的组织下,宜昌人民踊跃捐赠,充分展示了博爱慈善的良好精神风貌。自2007年担任市慈善总会会长以来,李泉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自成立至今,宜昌市慈善总会一共救助了46万人次,筹集善款善物共计13.2亿元。
一种期望 大爱情满宜昌
近年来,李泉一直在宜昌推行大慈善的概念。“做慈善要形成合力才更有效果。”李泉说,“我们有多个慈善机构,慈善的面非常广,只要这些慈善机构团结一心,我们的慈善事业一定会更上一层楼。”为此,李泉在多个场合提出,做慈善要不分你我,通过不同渠道,实现共同的目标。“人人皆可行善。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能力和方式去行善。这就是慈善事业的意义所在。”
同时,李泉还全力推动阳光慈善、透明慈善、诚信慈善,定期审计慈善账目,每年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使捐款者放心、让受助者满意。
“《慈善法》的出台,加大了慈善事业的透明度和群众的参与度,有助于解决很多之前出现的问题。比如,公开承诺捐款却迟迟未捐的或谎报捐款数额的,可以用法律进行追究。依法行善将促使大家在行善过程中量力而行,也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慈善价值观。”李泉深信,《慈善法》出台后中国慈善事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