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篇:志同

2017-01-04

中华儿女 2016年22期
关键词:奥克

2016年9月27日上午,在奥克股份总部四楼大会议室,一场《传承、创新、共荣——奥克‘梦二队对话会》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中华儿女》作为本次活动现场唯一受邀的媒体,全程参与了这场视频对话活动。以集团副总裁宋恩军为首的12位奥克“梦二队”成员通过视频对话的方式,与奥克的“梦之队”的创业元老及遍布全国各地九个视频分会场的奥克员工们分享了他们在奥克发展过程中的成长成才的经历。

奥克“梦二队”包括宋恩军、朱宗将、梁军、王树博、富扬、陈述、仲崇利、金连海、高雪夫、孙绍强、王军,共十二人,平均年龄45岁,他们分别担任着奥克集团的副总裁、事业部或子公司的总经理等要职,是“奥克化学”发展中坚力量的杰出代表。

“如果我们四位创业者被称作奥克的‘梦一队,那么,他们就是奥克的‘梦二队”,奥克集团董事长、总裁朱建民说,“随着奥克集团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奥克的‘梦二队也日渐成熟,并且,未来还将涌现出奥克的‘梦三队、‘梦四队、‘梦N队……”

在奥克集团内部,“以人为本组建志同道合的团队,为股东及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追求员工、企业、国家、社会及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物质和精神财富”被列为奥克的企业使命。而奥克“梦二队”的成长,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奥克“梦一队”的文化与创业精神的传承,更让我们看到了这家民营上市公司的雄心壮志和其打造国内化工企业“百年老店”的光辉前景。

从学生到同志

奥克“梦二队”的代表成员有12位,其中一半以上曾是奥克四位创始人的学生。

宋恩军,今年44岁,现任奥克集团股份公司董事,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是奥克“梦二队”12位成员中的带头人。

“可以说,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从学生时代就开始跟着朱建民老师做事,毕业后就直接进了奥克,”宋恩军说,“而另外一些毕业后在外工作的学生,几年后也大多又回流到奥克。”

1992年9月,在朱建民为首的“梦一队”开始创办奥克化学时,他刚刚踏入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的校门,学的专业正是朱建民老师担任教研室主任的精细化工专业。

在校读书时,他就听说了学校有一位老师因为科研试验受伤的故事。“试验意外爆炸造成的身体伤残,不但没有让他畏缩不前,反而激发他创建了奥克,继续创业。”这个故事被老师和同学们演绎得非常传奇,他也早早就对朱建民和奥克心生仰慕。

宋恩军回忆道:“1994年,在我毕业的前一年,当时朱老师正在研究乙氧基化窄分布催化剂,需要一个学生协助检索美国化学文摘,我们的系主任侯仲推荐我与朱老师认识,一面之交就被他的学识和个人魅力深深感染。后来,因为经常要向朱老师汇报资料检索进度和资料内容,前后连续9个月的时间,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宋恩军说:“和奥克结缘首先是因为朱老师,他既是我的职业导师也是我的人生导师。”

1995毕业时,宋恩军本来被分配到自己的家乡辽宁营口市民政局下属的一家单位,但是他并没有到单位去报到,而是被“梦一队”身上所体现的创业者的执着和追梦人的热情深深吸引,决心加入奥克团队而直接留在了奥克这家刚刚创办的校办工厂,从此开始踏上了奥克新的征程。

朱宗将,今年44岁,是“梦二队”的副队长。1995年,他从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精细化工专业毕业后进入奥克工作至今。朱宗将是从基层一线成长起来的,曾做过四年的生产部长。因为个子小,在建厂初期吃了不少苦头。“那时候没有工具、没有叉车,搬运只能靠人工。”朱宗将说,“往往一个人既当车间工人,又兼任装货、卸货工,所以一天下来都会累瘫,但是心里一点也不觉得苦。”

随后,朱宗将还先后担任过奥克化学品公司的研发部长和广州销售公司的经理、奥克化学扬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2013年起,担任辽宁奥克化学股份公司辽阳基地总经理。

梁军,现任广东奥克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是“梦二队”中的“老人”,也是奥克目前为数不多的工龄与厂龄相同的老员工和管理者。

1992年,梁军从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在当时为校办企业的奥克化学品公司工作。从销售开始干起,起早贪黑。“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通讯不发达,交通非常落后,销售只能靠双腿去跑。”梁军说,“每到一个地方,没有钱住好宾馆,只能住最便宜的招待所,然后开始翻黄页,找与化学相关的公司,第二天早早地出发,挨个去各个公司推销。用这个最原始的办法,奥克的产品慢慢打开了销路。”

此后,梁军先后担任奥克化学品公司办公室主任,总经理助理、广东奥克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务。“非常庆幸自己一直都在奥克工作,跟着朱建民等一群老师学习,不管是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这一辈子都值了。”梁军说。

“门徒”回归

在“梦二队”的成员中,有几位跟随朱建民等老师在奥克作毕业论文的学生,毕业后去了其他单位工作。几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奥克。

王树博,就是“梦二队”中的一位典型代表。1969年出生的王树博现任武汉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EOD事业部副总经理,并兼任奥克集团监事会主席。

1993年,王树博大学毕业论文就是在辽阳奥克化学品公司完成的。而他的指导老师,正是奥克的创始发起人、现在的奥克集团总裁朱建民。

在他的记忆中,那是一段艰苦而又幸福的日子。“为了做好论文,每天‘披星戴月地工作,几乎没有什么时间休息,但等到真正做完了,又感觉收获很大。那种幸福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描述的。”王树博说。

1993年夏,大学毕业后,王树博进入辽阳当地的一家合资化工企业。1996年春,该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半停产状态。已经成为车间主任的王树博也只能整天闲着,无所事事。几个月过去了,情况依然没有改观,王树博有些坐不住了。他骑着自行车来到当时的辽阳奥克化学品公司,想找朱建民老师说说心里话。一进奥克,这里的工作氛围就令他感到吃惊。“工作非常紧张,但严整有序,与自己工作的单位完全两样,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王树博说,“在这里跟朱建民老师聊了20分钟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奥克文化以及奥克发展的愿景与规划深深吸引了我,我当即就下决心回到奥克来工作。”

富扬,现任奥克股份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进入奥克的经历也与王树博有些相似。富扬早在中学时代,就听说过朱建民和奥克化学品公司的故事,但直到1996年上半年在奥克作毕业论文期间,才对朱建民和奥克化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那时候,我在朱建民和刘兆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几个月的毕业论文,每天在实验室里一泡就是一整天,感觉这几个月里的收获,比过去几年还要多。”富扬说。

在富扬的记忆中,当年的朱建民非常严肃,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特别严格。“当时实验室开会,我们几个实习生忘了带笔记本,朱老师便严肃地说,你们几个回去吧,下次记得要认认真真地带着笔记本过来。”富扬说,有了这次的“教训”,她在实验室里再也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1996年大学毕业后,富扬进入辽阳市某国有化工企业工作,每天“朝九晚五”,平平淡淡倒也乐得清闲。两年后,赶上国有企业改制,是在国企里继续耗着还是跳出去,到奥克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富扬举棋不定。

“当时我很纠结,一边是国企,待遇不错,但整天无所事事;一边是成立刚刚几年的奥克,但只要努力工作,便拥有无限的可能。”富扬说,“当时朱建民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你应该问问你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

不久,富扬离开了那个让许多人羡慕的国有大企业,回到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奥克化学品公司工作。“人还是要有点儿追求的,”富扬说,“后来的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现任奥克医药辅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仲崇利也是毕业后在奥克工作过两年,从车间工人做起,成为一名车间副主任后,因为一些原因,去了辽宁海城的一家国营化学品公司,先后担任车间主任和副总。

“离开奥克的那几年,时刻都会关注奥克的变化。心理会有些变化,也经常会将自己的状况和在奥克时的情况比较。”仲崇利说,他高中时就和宋恩军就比较熟,离开后也一直保持联系。另外,国营工厂和奥克的文化也不一样,在奥克的两年时间不长,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为此他还是决定回到奥克,继续和奥克一起成长。

2004年,仲崇利再次回到奥克,先后担任辽阳奥克化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和南京扬子奥克化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英才汇聚

高雪夫,1968年出生,现任奥克集团股份公司董秘、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跟其他的‘梦二队成员不同,我进入奥克的时间比较晚,而且我与奥克‘梦一队的几位创始人之间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师生关系。”高雪夫说。

1991年,高雪夫从沈阳化工学院应用化学高分子专业毕业后,被分到了辽阳石化化工二厂工作。当年厂里科班出身的大学生还很少,高雪夫一进厂就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但是,他却一心想着要到外面去闯一闯。

1993年,高雪夫辞去公职到北京闯荡,在中关村从事计算机相关业务,他们的公司月收入曾达到十几万元。后来因家中老人的缘故从北京回到了辽阳,并寻找新的工作。

2001年5月,高雪夫向奥克投出了一份简历。当时的奥克办公室主任梁军看他会计算机,又在北京中关村闯荡过,便带他来到了公司总经理朱建民的办公室。两个小时后,双方商定:用一个月的时间试用后,再做决定。

随后的时间里,高雪夫看到朱建民等奥克的创始人每天都早早来到办公室,下班很晚才离开。“我看到了朱老师身上的领袖气质和个人魅力。”一个月后,高雪夫正式加盟了奥克。

李裕丰,1978年出生、现任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兼投融资事业部总经理,他不仅是奥克“梦二队”中的“外来户”,也是最年轻的一位。

李裕丰加盟奥克有些“戏剧性”。2010年,奥克股份上市后便开始筹划建立专门的投融资事业部寻找相关专业的人才。当时正在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任教的李裕丰,恰在此时投来了自己的简历。

李裕丰当时在沈阳工业大学已经工作了六年,参与多个经济金融方面的课题研究,并发表了不少的专业论文。经济金融学者的道路似乎一片光明,但他却想要尝试一下象牙塔外的生活。

“放弃大学里的‘铁饭碗,到一家民营企业来工作,在旁人看来确实有点不可思议,”李裕丰说,“其实,接到入职奥克的通知那天,我一个人跑到了附近的山上大吼一声,前途会怎样呢?搏一把!没有想到,现在还真的不错。”

王军,现任奥克股份管理中心总监,也是“梦二队”中引进的人才。2005年,一直在辽阳另外一家企业从事人事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她,偶然从一名奥克离职的员工口中听到了几个有关朱建民等人的创业和奥克文化的故事。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创业团队对事业的专注,几十年如一日,‘共创共享……,这不正是我一直想追求的公司企业文化吗!”王军随后向奥克寄了一份简历,并很快收到了回复,让她意外的是:直接面试她的正是传奇中的奥克创始发起人朱建民。“这让我非常感动,而且一席话聊下来,我就决定加盟奥克了。”2005年5月,王军正式加盟了奥克,历任集团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部长、股份公司管理中心总监和集团培训中心主任等。

奥克“梦二队”的成员,入职有先后,专攻有不同,精彩有差别,成就有千秋。但是,唯有一个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奥克“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追求。

“一群带着不同的理想,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们,却被奥克‘共创共享的文化凝聚到了一起,组成了一支志同道合的团队,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打拼奋斗……这种感觉真的妙不可言。”说起这些故事,宋恩军至今依旧由衷地自豪与陶醉。

厚积薄发

古语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奥克“梦二队”的成长与成熟,也经历了一番不同于常人的曲折与磨砺。

1996年9月入职奥克之前,王树博已经是当地一家合资化工厂的车间主任。当初进奥克,朱建民便对他说:“你要忘掉从前的身份,从最基层一点点做起。”

王树博不得不“重头再来”——到奥克的生产一线,从车间的实习生做起,月工资252元。一个月后转岗到销售部门,工作却是从“要账”开始:跟着公司销售部的一个老同志,营口、盘锦、哈尔滨挨个地方跑。饿了吃碗方便面,累了就住简易宾馆——10元钱的那种,房间里只有一个床板,连洗手的水龙头都没有。有时为了顺利地拿到欠款,他们还要打“感情牌”——到债主家做工作,一坐就是一整天,但最后拿到的却常常是一些顶账的日光灯和洗衣粉。

“从车间主任再到一线,刚开始确实感觉有落差,但是,这些经历也让我了解了奥克的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流程,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升。”回忆起当初的经历,王树博满是感激。

两年后,在仲崇纲老师的指导下,王树博快速成长,成功地晋升为公司区域经理,四年后又升任为集团销售部经理。

2008年,王树博担任奥克纳米公司的总经理。刚上任时,公司业务刚起步,员工只有六七名,年销售额不足200万元,账面盈余只有两万多元。如何创新发展,使公司扭亏为盈,是摆在王树博面前的一道难题。

王树博在公司提出了“全面预算”的管理要求,把预算管理引入到公司的管理中,从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各个阶段开源节流,降低公司运营成本,并实现了当年扭亏为赢的快速发展。

在公司的员工队伍与管理团队建设上,王树博提出了“做领头羊,不做牧羊人”的口号。各种急、难、险、重的任务,他总是一马当先。凡是要求普通员工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公司上下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各项经营指标都有了大幅提升。

2012年,王树博到日本学习考察,发现当地许多化工类企业规范有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回到公司后,他便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不仅使公司厂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公司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也迈上了新的台阶。

高雪夫的成长经历,也与王树博颇为相似。入职之初,公司总裁朱建民看他闯荡过不少地方,便问他:“你想做什么,期待的月薪是多少?”当惯了“全职奶爸”的高雪夫只说:“我能做个倒班工人就好,月薪300元,够我雇一个看孩子的保姆就满足了。”

在奥克工作的第一个月,曾在北京中关村见过世面的他,接到的活儿却是最基本的网站改版设计。原本计划要几个星期的活儿,他几天就干了下来,而且运行效果不错。除了网站的工作,高雪夫还运用自己的物理知识,把公司里废弃的旧计算机设备“二合一”或“三合一”,重新利用,变废为宝,为公司节约了不少成本。

一年后,高雪夫调任集团发展规划部助理,不久,升任副主监。2003年初,奥克集团新疆分公司正式成立,他又被任命为副总经理。

创新驱动

在奥克不断裂变增长、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创新一直都是永恒的主题。在奥克“梦二队”的成员中,不少都有在研发部门工作的背景。

“梦二队”队长、现任奥克股份副总裁的宋恩军的“奥克之路”,也是从研发部门开始的。

1995年大学毕业后,宋恩军便进入辽阳奥克化学品公司工作,并担任研发部长。精细化工专业毕业的他非常熟悉精细化工专业技术,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年轻人有活力、有激情,很快便作出了不少的成果。在刘兆滨老师和仲崇纲老师的支持指导下,宋恩军主持研究开发的“50%乙草胺水乳剂乳化剂OX-8505”获得辽宁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仅此一项新产品就为当时的奥克化学带来近千万元的收入。

四年后,宋恩军被调入销售部,负责奥克的产品销售和营销管理工作,担任奥克化学品公司销售总监和奥克化学有限公司副总。

在“梦二队”的成员中,现任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的富扬是宋恩军离开研发部后的继任者。作为女性,她在研发岗位上一干就是18年。

42岁的富扬心直口快,性格爽朗。自1998年加入奥克以来,她一直坚持环氧乙烷精深加工衍生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创新。富扬主要负责公司新产品设计、开发及策划实施管理,先后担任奥克化学多个省、市级重点项目的负责人,带领团队完成多项重大科技项目。

“我们在高稠油破乳剂、多晶硅切割液、聚羧酸减水剂聚醚等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学品的研发、过程强化乙氧基化工艺设备技术的消化、吸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具有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创新成果和重大突破。”富扬说。

“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的奥克。”富扬说,“奥克公司自创立以来就十分重视科研和技术创新。”经过多年发展,奥克化学股份技术中心开发了一系列有关环氧乙烷衍生化学品的生产与应用技术群,其中最核心的关键与共性技术是乙氧基化技术,包括乙氧基化工艺技术、乙氧基化装备技术、乙氧基化产品应用技术等。

2008年奥克公司被评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和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9年,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通过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初评。

奥克志同道合的技术创新团队、国家级的专业技术创新平台与能力以及具有奥克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奠定了奥克创新驱动的基础。

裂变与跨越

“这24年来,奥克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经历了裂变式的增长和跨越式的发展。”在奥克集团辽阳总部四楼办公室里的陈述一边招呼记者坐下,一边若有所思地说。作为奥克集团“梦二队”的成员之一,他见证了奥克集团24年来的发展奇迹。

1991年,陈述从辽阳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留在学校图书馆工作。因为此前听说朱建民和刘兆滨两位老师搞科研试验受了伤,不但没有放弃,而且还办起了公司,公司的临时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怀着仰慕的心情,我主动找到了朱建民等三位老师。”经过接触,陈述对朱建民等三位老师的创业非常羡慕,便自告奋勇地参与到奥克的工作中。

陈述进入奥克工作,还真是费了一番周折。由于图书馆女同志多、男同志少,自然不愿意让陈述调走。但是,陈述反复地找图书馆领导和学校产业处的领导协调,好事多磨,近一年的时间,陈述才如愿以偿地调到奥克工作。那时正值奥克建厂,陈述白天在图书馆上班,下班后就往奥克的工地上跑。

“那时候年轻,即便整宿干活也不觉得累。”陈述从车间主任开始干起,装卸、维修、操作他都干过,后当过子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

“奥克从校办企业改制后,特别是2000年进行股份制改制后,其发展速度就像是装上了引擎。“每天都不一样,每年都不一样,发展太快了,转制之前,我们从一年不足千吨产销量,到一万吨、两万吨、五万吨、十万吨、二十万吨,实现连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我也跟着朱老师、董老师,走出了辽宁,到吉林、到广东、到江苏、到山东、到湖北、到四川,一个又一个车间、一个又一个工厂,我们奥克现状已经基本完成了在国内沿海沿江的百万吨布局……”陈述深有感触地说。

在谈到奥克战略创新时,宋恩军兴奋地说到:“2003年3月,奥克的领导班子按照‘立足环氧创造价值的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的开发与经营原则,并创新性地通过专利、海关进口信息以及国内外行业学术技术交流等多种途径,全面调研了国内外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产品的新动态,特别是对同行跨国公司的研发、生产与经营的动态就行了全面梳理。很快,我们奥克就发现了国外将环氧乙烷衍生的聚乙二醇大量用于光伏电池晶硅的切割领域。奥克在国内率先发现了符合‘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的开发与经营原则的环氧乙烷应用的新领域。”

“当时欧洲,特别是德国在太阳能光伏领域发展非常好,速度飞快,国内光伏产业已经开始启动,但少量的聚乙二醇型晶硅切割液完全依赖昂贵的进口。当然,我们奥克也冒着一定的风险。晶硅切割液全年的进口量只有100-200吨,都没有我们当时一个农药的客户需求大。但是我们奥克领导班子一致认为:晶硅切割液完全符合奥克的‘立足环氧创造价值的发展战略和“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的开发与经营原则,值得公司倾力开发和生产经营。”

2003年,奥克集中研发和市场开发力量,在国内率先创新研究开发了OXSI系列晶硅切割液,并很快投放了市场,既有效满足了我国光伏产业起步的快速发展需求,也成为了奥克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且符合大趋势、拥有大市场的万吨级的大批量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产品。开发的技术稳定后,奥克的晶硅切割液产量也稳步增长。从2003年的80多吨,到2004年的438吨,到、2006年的8651吨、2008年的4.8万吨,再到、2010年的12万吨。七年间,奥克的晶硅切割液产量增长了近300倍。

2006年下半年,奥克又选定了高速铁路强制采用的聚羧酸减水剂用的环氧乙烷衍生聚醚新材料作为奥克第二个符合“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的战略产品。2007年,奥克实现减水剂聚醚产销量仅为799吨,两年后的2009年便达到3.8万吨,而到2011年,则达到了12万吨。短短五年间,销售量增长了150倍。

“不论是切割液还是减水剂,这两个产品都是奥克依据‘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的开发经营原则选定和开发出来的,实际上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大势相谋合,奥克是受益人。”朱建民说,切割液最初国内没有,奥克率先开发从最初从几十吨到占国内七八十的市场份额,最初国外进口占95%,现在占5%都不到,这都是按着“大趋势、大市场”产品发展的趋势这一原则判断出来的。即便近两年的光伏行业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但是奥克的切割液产品的销量仍然占据国内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

如今,在奥克“梦一队”和“梦二队”的共同努力下,奥克将“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的战略提升为“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高端化”,虽然只有简短的十二个字,但是凝结了“梦一队”和“梦二队”的集体智慧,成为了奥克“十三五”承上启下、升级转型、继往开来的发展新要求。

2016年5月,奥克化学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奥克“十三五”再培育发展第二个主产业——开发乙烯衍生的高端化工新材料。

“下一步奥克将会在乙烯方面做足文章,公司的盈利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宋恩军说,按照奥克化学的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奥克将实现跨越式增长,为股东及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与奥克一起成长”

在2016年9月27日的奥克“梦二队”成员视频对话会上,归属感、安全感和自我的发展,是“梦二队”成员们提及最多的词语。

在对话现场,主持人通过多媒体资料向参加对话会的所有听众展示了奥克集团的发展给每个员工带来的福利:24年来,尤其是公司2010年成功上市以后,奥克集团通过员工持股的方式,造就了不少的亿万富豪、千万富翁和百万富翁。

在创业之初,以朱建民为首的奥克“梦之队”便提出了“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奥克核心价值观。“奥克人的使命就是为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这种价值也理所当然要有大家共同分享。”奥克集团总裁朱建民说。

2010年,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每股发行价85元,募集资金22.95亿元,创造了化工新材料板块发行价及募集金额的新纪录。奥克股份上市后,人们才发现,奥克股份的“梦之队”成员朱建民、刘兆滨、董振鹏、仲崇纲四位创始人并没有在他们创立的奥克股份中直接持股,而是与奥克集团的另外78名股东一起以奥克集团法人的名义共同持有着奥克股份的控股股权。尤其是,在奥克集团的股权设置中,朱建民仅占20%左右,奥克的“梦之队”集体控股,包括“梦二队”所有成员在内的奥克主要管理人员、技术和业务骨干均共同拥有着奥克集团的股权。

“在国内的所有上市公司中,这样的股权分配是非常少见的。”奥克集团总裁助理高雪夫对记者说,“奥克的这种共创共享、共和共荣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志同道合的奥克团队,保证了奥克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在公司的发展中不断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这方面,高雪夫有着切身的体会。2005年,为了加快集团人才培养,朱建民决定选派刚从奥克集团新疆分公司调回辽阳的高雪夫到法国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学费由公司支付。

朱建民找来高雪夫谈话,面对这个从天而降的深造机会,高雪夫却有些忐忑不安:“自己进奥克刚刚三四年的时间,而且与集团的几位创始人也没有什么师承关系,朱建民总裁为什么就选中了我?”

当天晚上,他怀着复杂的心情给朱建民写了一封电子邮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以为这件事应该就这么过去了,谁知第二天一大早,朱建民便打电话找到他的妻子,要她帮忙做高雪夫的工作。

高雪夫听罢激动不已,当即表示一定接受公司的委派,在国外好好学习,学成后继续为奥克贡献心力。一年后,高雪夫学成归国,不久便担任了奥克集团总裁助理。

选人用人没有亲疏远近,这让许多入职较晚的员工切实感受到了公司领导的信任,一些曾经对未来产生过动摇的员工,也因为对奥克价值观的认可,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奥克工作的信心。

2005年,王树博调任奥克集团驻广州办事处工作。当地的一家国有银行非常看重他的能力,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高薪,想要挖他去做培训讲师。当时的王树博,因为刚刚买了新房,经济压力较大,内心曾一度动摇,但最终还是留在了奥克。

“当时对方给我开出的年薪是奥克的好几倍,说实话,我当时确实有点儿动摇了。”王树博说。但此时,集团总裁朱建民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你应该沉下心来,想想自己真正的追求与我们的愿景。”

接下来,王树博静下心来,沉淀了几个月。他一遍遍地问自己:“当初进入奥克时的初心是什么?奥克人的伟大愿景又是什么?”不久,奥克纳米公司成立,王树博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

“是朱建民老师的这句话感动了我,没有他便没有我的今天。”王树博说。

有过类似经历的还有现任奥克集团股份公司投融资事业部总经理金连海。参加工作30来,金连海先后进过5家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企业都先后倒闭,这些不但影响了他的事业健康顺利的发展,同时也给他的家庭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

2000年,金连海加盟了奥克这个“具有远大理想和伟大愿景”的团队。凭借奥克的平台和自身的努力,他的事业很快有了起色。但就在几年前,他也同样经历了外界诱惑的考验。

“当时我的一个朋友希望能与我合作搞一个乙烯废渣项目,利润空间非常大。但我必须放弃在奥克的事业。”金连海说,“我曾经动摇过,但最终顶住了诱惑,留在了奥克,也守住了自己的初心。”

进入奥克集团15年来,金连海见证了奥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成长为国内环氧精深加工领域的领军者的辉煌历程,他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员工,成长为集团分公司总经理并拥有公司股份。

“在为公司开疆拓土的同时,我不但分享了物质和精神财富,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同步发展。”金连海说。

从共享到共荣

奥克创业之初,朱建民等奥克梦一队成员就确定了“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奥克核心价值观;确定了“立足环氧,创造价值”的奥克发展战略;确定了“更快、更精、更强”的奥克企业精神。

“说实话,公司刚刚成立那会儿,我对‘共创共享的体会还不太深刻。”宋恩军说,“但是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随着个人职务的变迁和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提升,我渐渐发现‘共创共享的核心价值观的确非常伟大。”

在奥克的发展进入第24周年之际,奥克“梦一队”和“梦二队”的成员都在继续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共和共荣”的战略发展理念。按照奥克集团总裁朱建民的话说就是“不忘初心共创共享,统筹兼顾共和共荣”。

不久前,朱建民在中国化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不忘初心共创共享,统筹兼顾共和共荣”的纪念奥克创立24周年的文章,明确提出:“‘共创共享是奥克最基本的核心价值观,是奥克正确处理四大基本关系的行为准则;‘共和共荣是奥克‘共创共享核心价值观的更高层次体现;是奥克实现不同追求、信仰、习俗的各阶层和各区域群体之间乃至法人主体之间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谐相处、共同繁荣的更高发展境界;是奥克统筹兼顾八大相关方利益的争议原则。”

2015年4月,奥克集团的精英齐聚扬州共谋发展,开展了以“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的对话活动,奥克的“梦之队”携夫人与“梦二队”及公司管理人员共话齐家立业,传承奥克文化与使命。

“梦二队”的副队长朱宗将表示,面对奥克的全国布局、各事业部的创立,以及未来在海外的发展,我们每个人所能实现的仅仅是奥克整体目标的一部分。朱宗将说:“以奥克文化为基础的团队精神将成为我们的一种信念、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将体现着奥克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也是奥克的魅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所在。在潜移默化中激发总经理团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工作注入更强大的能量,从而是我们拧成一股劲,形成一个团结共进、群策群力的团队,使奥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内部的默契度,促进团队发展更大的事业。”

在团队工作中,由于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思路有差异,面对同一份工作,可能会有不同的工作方式,甚至出现分歧。如果互不让步、各立山头是极不理智的。其实,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通过沟通,换别人的角度和方式来考虑一下,彼此理解,糅合各方的意见,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是具备要包容他人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求同存异,达到集体的一致和目标。团队的有效性常常需要混合不同的个体。团队为了从多样性中获益,必须具有允许不同声音——观点、风格、优先权——表达的过程。这些不同的声音实际上带来了开放,这不可避免地就有冲突,甚至有团队成员之间的竞争。如果团队成员的多样性得到承认,不同的观点被鼓励,团队需要发展一种成员之间互相激励和支持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团队成员之间有一种凝聚性。更有利于团队思想的统一,行动的默契。

正如奥克集团总裁朱建民所说,“团队并不是所有人工作在一起,而是所有的人心凝聚在一起”。奥克的团队精神是所有奥克人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是奥克的全局意识和协作精神的集中体现。

打造百年奥克

“共创共享、共和共荣”的提出,让奥克“梦二队”的成员觉得恰逢其时。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了先进的企业文化,才能走得更远。

实际上,奥克的文化与制度管理的融合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早在1996年,奥克就提出了《奥克文化与制度化管理》的模式,将“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确定为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以及企业与国家、社会和自然之间四大基本关系的准则,将员工视为积极向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管理主体和中心,形成了奥克以人为本的文化与制度化管理向融合的科学管理雏形。

24年来,奥克的科学管理思维与模式最大的成就就是培育出了一支高度认同并能够有效运用奥克核心价值观凝聚志同道合团队的总经理团队,凝聚了一大批认同奥克文化、忠于奥克企业且各有所长的奥克员工队伍,正是这支志同道合的团队共同创造了奥克辉煌的今天。

目前,在奥克的管理团队中,“梦之队”主要抓的是奥克文化与发展战略,而“梦二队”的成员则主要是公司经营计划的执行与规划目标的实现。

现任奥克化学扬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扬州公司EO、EOD分厂厂长的孙绍强,曾先后在中石油化工公司天津石化公司烯烃厂和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工作,2012年进入奥克化学扬州有限公司,担任扬州公司EO、EOD分厂厂长。

当时,公司环氧乙烷生产遇到问题和困难,孙绍强勇于担当,立即组织攻关小组对新装置的工艺和产品质量问题进行攻关。他们充分总结借鉴国内外同行的经验,夜以继日摸爬滚打收集装置数据,还专门从外面请来博士、博士后等研究解决方案,调动一切能调动的技术与工艺手段提升水平,最终成功攻克难关。

奥克24年的历程,今非昔比,成就辉煌。奥克早已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校办的小微企业发展成为沿海沿江百万吨布局的国内环氧乙烷精深加工产业的领军企业,成为了中国化工500强企业、成为了上市公司,成为了全球环氧乙烷精深加工的前三甲。

目前,奥克集团已经形成总部在东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完成了沿江沿海的百万吨乙氧基化能力的产业布局,已经拥有20多家子公司和分公司,还在新加坡成立了自己的分公司。

在笔者一行即将离开奥克辽阳总部基地的时候,奥克的创始人之一刘兆滨仍在数千里之外的中东,紧张地与海外的企业谈判,为奥克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探路,“梦二队”的成员也在其中承担了许多重要的工作。

“奥克集团这么多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按照百年企业的模式设计的。”朱建民说。

几年前,奥克集团的管理团队到去台湾进行市场考察交流,在参观台湾第二大石油化工企业——长春集团时,被这个集团的三名管理者深深震撼。

“长春集团的三个创始人,年龄最小的86岁,他们从1949年开始在一起创业,最小的86岁,一直都没有分开,最终把长春集团做成了台湾石油行业的标杆企业。”朱建民说,“我们的企业,现在已经整整24年,未来,在‘梦二队、‘梦三队,直至‘梦N队的接力传承下,奥克必将会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环氧乙烷精深加工行业的一家百年老店,一面旗帜。”

我们相信,奥克人的百年奥克梦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共创共享、共和共荣”是指导百年奥克实践的行动指南,我们也坚信奥克的“梦之队”、“梦二队”继往开来、承上启下、永续发展,奥克的百年蓝图画卷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延伸、实现……

责任编辑 张惠清

猜你喜欢

奥克
土“邪恶传教士”被判1075年
“在接下来的200年,剩下的所有冰川也将跟它一样走向死亡。”
消逝
“鳄鱼”夫人曾被疑是穆加贝眼线
传承共创共享文化 实现共和共荣发展
猩猩,我的伙伴
法国奥克IGP葡萄酒品酒会完美落幕
Folding Paper Roses
奥克股份:是潜力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