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故事照亮未来
2017-01-04浦顿
浦顿
工业化到现在不过200年历史,地球面貌的变化,远远超过过去2000年。钢筋混凝土的使用,让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在中国,城市化进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几亿农民,正在慢慢变为市民。随着一个个城市的成型与成熟,人们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多数城市长得都很像。
不少学者用“后工业社会”来形容当下,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当务之急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特色。本期杂志,我们关注的这些城市是幸运的:它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而有个性的文化,让它们脱颖而出。无一例外,它们都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大多数游客,都来自地球上别的城市,他们到这里,不但要看历史,也在寻找未来的密码。
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
文化是后工业化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广义上来说,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包括影视、出版、艺术等各个领域。工业革命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革命性影响,是让艺术品可以“批量复制”。“复制”这个词看起来有点贬义,没有“原创”高贵,但正是由于复制技术的大量应用,才有了电视、电影和现代出版业,让文化成为一个产业。
几乎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看过《蒙娜丽莎》这幅名画,很多人拥有它的复制版。专家使用x光照射,发现蒙娜丽莎嘴部涂了40层颜料,每一层都很薄。后来又证实这并不是用笔所画,而是作者把颜料涂在手上继而画在上面。每一层颜料都要几个月才能风干,最后推算出大约10年才画好这幅《蒙娜丽莎》。如今我们做出一个微笑的动作,拍下照片,可能只要一秒钟,而在那个年代,要画出这样的笑容,却需要很多年,这就是艺术的伟大。人们还试图搞清楚,在1500年,达·芬奇是如何画出这幅画的?现在,这幅画的主人公真实身份仍存在争论,并有多个版本。其中比较流行的版本为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丽莎·乔孔多。 彼时,这位夫人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她高兴起来。 这幅画完成后,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
这就是追寻历史的魅力,人们总是想跨过时间的河流,在一片混沌中,找到最清晰的解释,甚至有专家得出结论,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对科学家来说,弄清楚达·芬奇画画时的光线是有意义的,但是对于从事文化生产的人来说,却不需要那么死板。2003年3月,美国作家丹·布朗出版畅销小说《达芬奇的密码》,这本书打破了美国小说销量的记录,卖了750万册,但是,丹·布朗对达·芬奇是怎么画画的并不感兴趣,他写的是另外一个故事:正在巴黎出差的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兰登午夜接到匿名电话,得知卢浮宫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被害,于是应召来到博物馆,对一系列与达·芬奇的艺术作品有关联的神秘符号进行分析和调查。
很明显,这是一次典型的文化生产,小说中有大量的悬疑故事,适合拍成电影,事实上,后来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同名电影,票房也相当惊人。但是,在2003年小说出版的时候,美国就有一部《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上映了。这部电影讲述1953年的美国,毕业于风气开放的伯克利大学的凯瑟琳前往卫斯理女子学校教授艺术史,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凯瑟琳,大胆地向陈腐的教学制度发起挑战的故事——和达·芬奇真是没有半点关系。但是,如果没有文艺复兴时的画家达·芬奇,也不会有丹·布朗的小说和后来的电影。达·芬奇和当时的天才小伙伴们创作了大量杰出的作品,都陈列在博物馆,普通人根本买不起,但是在一次次的观赏中,人们却感知到了几百年前艺术家的温度,这种观摩,同时就是文化基因的传承,它将在合适的机会,催生出新的文化产品。
这就是文化作为生产力的奥秘所在,没有哪种文化是完全凭空而来的。一切像样的创造,都会有一个历史的源流。在这方面,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们喜欢观看《007》《碟中谍》这样的电影,那种看起来离奇和悬疑的情节,其实每一部都差不多,不同的,可能是故事的人物或背景,人们被故事吸引,但在更深的层面,人们是被故事发生地——城市地标、有魅力的街道所吸引。在娱乐的气氛中,那些名城的魅力得以传播。以中国的现实看,21世纪之前,中国人出国旅行的很少,但是,大多数人早就从影视作品中看到卢浮宫或者埃菲尔铁塔了。导演喜欢到历史文化名城去拍摄,《达芬奇密码》的导演,为了拍摄卢浮宫内部实景而绞尽脑汁,因为他知道,历史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力。
城市故事照亮未来
历史文化名城最核心的优势,在于它拥有丰富的、有生命力的故事。一首名为《成都》的歌走红网络,“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这样的歌词看起来平淡无奇,但为何能引起大范围传播?在赵雷的《成都》背后,本来就有一个充满故事的成都存在。这首歌,用来形容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也是合适的。两千年来,成都一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城市,诗歌与酒,一直是这个城市文化喜欢的主题,这样的故事,列出来将会是一个长长的名单。当人们听到这首以城市命名的歌时,所有过去关于这个城市的文化储备,都会被唤醒。
不要小看故事的威力,今天很多创业公司,都在编属于自己的故事。所谓历史,英文就是History,分开来看,就是Hi——story,也可以翻译成你好——故事。一个能够进入历史的故事,本质上是一种原型,杜甫流落到成都,住在草堂里,他得到了这个城市的照顾,这样一个温情故事,最终让成都成为诗歌之都。诸葛亮在成都辅佐刘备的故事,不但为成都留下了武侯祠,也最终催生了很多小说和影视作品。
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会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成为一个城市的宝贵财富。战争或自大狂,可以毁掉具体的城堡,可以烧毁成片的建筑,但却不能完全毁灭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上的征服故事很多,但大量的征服者,最终都会被文化所征服,战争狂人的尸骨早已不存,而城市的历史文化却能不断翻新,充满了生命力。因此,有故事的城市,不但能更长久,也能更年轻——后人总是能够凭借文化积累不断地再创新。
内在生命力让城市新生
外地人喜欢成都,喜欢到宽窄巷子和锦里,但是成都人自己,却另辟蹊径,创造了更多新的文艺青年的阵地:小通巷、镋钯街、奎星楼街……,而东郊记忆这种工业厂区,也能摇身一变,成为音乐与艺术的创新基地,每到周末,它都吸引大量年轻人,不但是游客,更有大量本地人,把它当做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新的文艺街区,背后有政府力量的推动,但是更重要的,却是市民自己的选择,它是半自发的、半自然生长的。在成都,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文艺景观出现。甚至新商业中心太古里,看起来也是一个文艺的所在:它成为人们游玩的地方,拍照的地方,其次才是购物和消费的地方。因此,对历史文化名城来说,保护虽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因势利导,助力城市新生文化。成都杜甫草堂所在的地方,是巨大的浣花溪公园,这本身就是市民游玩的地方。当文物保护与市民生活有机融合的时候,历史文化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过去就能映照未来。如果能和市民生活结合起来,对文物或古建筑的开发利用,就不会成为问题。
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历史与文化对一个城市的价值,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会有这样能够自发生长的活力。在很多地方,有人造的新景点,有新建的仿古建筑,但是由于城市本身缺乏底蕴,这些人造新景看起来不伦不类,非但不能带来旅游收入,还为人所诟病。相比之下,类似小通巷这样的新文艺街区,其实只是老街道换一下新颜,却能很快吸引人群。其秘密就在于,这样的地方并不是景点,而是人们生活的地方。从历史上看,成都人的文化消费能力一直很强,在唐代和宋代,就有非常成熟的游园文化——在周围的公园玩乐和消费早已成为传统。因此,新的文艺街区,首先要赢得本地人的芳心,这样,一些故事和传奇就会应运而生,对外地人来说,这些神秘的故事,就是一种旅行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