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本挖掘,提升阅读教学实效

2017-01-04陈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12期

陈霞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课文所蕴藏的深刻意蕴,这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为提升阅读教学实效,教师应立足文本,指导学生梳理文本脉络,体会人物精神;紧扣文本言语,领悟文章意蕴;追寻文本细节,感悟文章精髓。

[关键词]小学语文 立足文本 阅读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47

语文能够感染学生,靠的是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这既是语文阅读的灵魂,也是语文教育的精神高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将原有的经验与文本建立链接,获取认知世界的养料,夯实基础,培养智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一、梳理文本脉络,体会人物精神

教学之初,教师要带领学生从课文梳理入手,引领学生一路溯源而上,泛舟文本的精神之流,理解课文中人物独有的品质,挖掘其中蕴藏的深刻内涵。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五年级的课文,文章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盲人阿炳在苦难中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过程,体现出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教学中,我以阿炳坚强、正直的人格特征作为落脚点,循着课文呈现的文脉思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思考:“为什么阿炳能从泉水中听到这么多的声音?”学生发现,生活的坎坷经历,使得他能做出如此精彩的演绎。泉声、心声、琴声是统一的,泉声触动了阿炳的心声,心声又表现为琴声。艺术体验、艺术感受、艺术表现融为一体,阿炳热爱生活的精神元素瞬间便凸显出来,让学生即刻获得了共鸣。

紧接着,我让学生思考:“阿炳在叹息什么?他要倾诉什么? ‘积淀已久和‘流泻出来表明了他的什么情感?”透过文本,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感受,聆听阿炳在坎坷人世中的悲叹,深刻领悟到阿炳是在用支撑他苦难人生的音乐深情歌颂,表达着他内心的热爱——他爱那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梳理文章的脉络,让学生悟出了“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的精神之美,并由此获得启示,体会到人活着,只有找到精神寄托,才能找到精神之源,从而提升了学生对文本意蕴的深刻理解。

二、紧扣文本言语,领悟文章意蕴

文本中经常会有一些精华描写,凸显了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内涵,但往往深隐在文本的言语之中。对此,教师要探幽索隐,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思考想象,让学生透过表层想象深层的内涵,感悟文本的内在意蕴,领会作者的精神志趣。

如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文章有这样一段描写:“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为了让学生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我让学生思考:“阳光是探进来的,有没有温度?如果将‘探换成‘照或者‘射,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展开讨论,认为“探”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能够生动传神地表现出阳光的温情,并将作者的情感融合在其中。由此,学生体会到了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文本秘妙。

精神的载体是语言,语言的核心是精神。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涵泳品读,学生不仅理解了文字表面的东西,而且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体验了文本深远的价值内涵,并借助文本不经意的言语获得了精神的滋养。

三、追寻文本细节,感悟文章精髓

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于其细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追寻文本细节,找到文本的关键处,点亮整篇文本的主旨。学生也会由此生发开去,找到文本的精髓所在。

如苏教版第五册课文《掌声》,这篇文章通过对两次掌声的细节描写,将“尊重他人,鼓励关爱残疾人”的美好情感蕴蓄在故事里,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到底文本的核心在哪里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让学生展开探究:“为什么大家给予小英那么热烈、持久的掌声?这个‘热烈、持久中包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她为什么流泪了?”学生认为,这掌声是对小英的鼓励和安慰,也是给她勇气,让她自信起来,这种帮助是最有力的帮助,能够让小英找到自尊和自信。小英之所以流泪,是因为她的心被感动了,她真心感受到了大家的安慰和爱,她没有被忽略,更没有被人瞧不起。

接下来,我继续引导学生品读第二次掌声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在掌声处进行补白并深入思考:“为什么在小英结束演讲之后,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你从这掌声里看到了什么?你最想对小英说些什么?”学生一边揣摩着人物的内心感受,一边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对话交流,逐步深入尊重、鼓励、关爱的情感海洋之中,渐渐丰富了掌声的思想内容:对于身处困境的人,在最需要掌声的时候要毫不吝惜地给予其掌声,这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

总之,语文阅读是学生言语发展和精神升华的重要软环境,只有教师在引导中做到“入情”和“悟神”,才能推动学生会心文本,与文本精神倾心相遇,使阅读教学抵达美妙的胜境。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