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透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

2017-01-04陈福昌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文本

陈福昌

[摘 要]对话是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是阅读教学活动的关键角色,应为阅读教学创设合理的情境。这是实现阅读课堂深层次对话,达到个性化鉴赏目的的重要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课文本身、问题设计、活动组织等几个方面着手,创设阅读对话情境,使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

[关键词]语文阅读 对话情境 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34-029

“对话”是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建构意义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共同去生成和再造文本、构建意义的过程。教师作为对话活动中的主导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对话活动的组织、管理、引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文本,为阅读对话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师生沉浸在文本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形成自觉的感悟,最终实现深层次的对话,进而达到个性化的鉴赏的目的。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创设对话情境的意义所在。如何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创设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呢?

一、创设课文情境

课文是学生进入对话的源头。只有学生对课文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思考、新的感悟的时候,对话才会形成。因此,阅读对话要从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开始,即先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进行认识。“当一个人打开书的时候,他可以仔细端详第二种生活,就像是看到一面镜子的深处。他惋惜、懊恼,他笑、他哭,他同情,他参加主人公的活动——书的影响在这里产生了。”引导学生读书,就是在引领他们徜徉生活。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可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情境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教师一开始就满怀激情地说道:“一提到春,我们就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知道哪些课文是描写‘春的呢?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看家本领——诗词朗诵、文章背诵。接着,教师因势利导:“现在,我们就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只知道赏春,却不知道怎么写春。请大家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春的色彩与姿态的?”新课伊始,师生就已经进入了万物苏醒、生机勃发的春景中,这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

巧妙的设问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如,教学《金色的草地》时,教师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学生抓住课题纷纷质疑:为什么要用“金色的草地”为题?能不能用其他题目,如“绿色的草地”?这个题目有什么好处?这样的问题马上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学生与文本、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有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梯度,能引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位教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文章的结尾,在喧闹的人群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孩子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让一个小孩子来揭开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课文中有的情节是荒唐可笑的,并非是生活真实,但又令人信服,为什么?换一种写法效果如何?”这样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引起他们的思辨,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三、创设活动情境

引导学生对话,创设好的活动情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思维这一中心、情感这一纽带,创设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活动情境,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结合起来。

有一位教师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值得借鉴。该教师组织的课堂表演,师生激情投入,是一场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对文本展开阅读,而且通过说、演、做等活动把阅读推向深入,理解文章情感,完成了精彩的对话。我们深知,学生的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讲解得到的,还包括通过一定的情境,调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主动建构。活动情境的创设,搭建了使师生之间展开互动对话、交流的平台,使学生轻松获得应有的知识。

钱理群教授曾经说道:“我的讲课总是试图让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和人类历史上的伟人进行精神对话。人打开书就是与遥远时空的人进行交流。我们通过读书进行的交流是平等的。”是的,阅读教学的魅力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对话,通过特定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深入文本,使他们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