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供给侧施政

2017-01-04焦健李楠

证券市场周刊 2016年49期
关键词:供给农产品价格

焦健+李楠

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十三五”期间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大逻辑,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制度与产业层面的攻坚战。

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7年经济工作做出部署,明确提出,积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高度史无前例。随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而细化称,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优化产业产品结构;要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相适应,使强农惠农政策照顾到大多数普通农户;要协同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更好地引导农业生产、优化供给结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明确目标在于提质增效,确保农业供给体系、质量与消费结构之间平衡。农产品一次性供给全年消费,还受到自然条件影响,这和工业品供给消费同步进行、改革可控性相对更强等特点是有区别的。2016年10月份以来,以《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为代表接连出台了一系列的纲要、规划和意见,涵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土地改革、农村产权改革、农产品质量、农村生态、农民增收等诸多方面,整体进程为循序渐进。

三个突破口:产权、定价、金融

2017年改革的目标更为明晰,保障小麦、水稻的供给,加速推进玉米种植结构性调整,增加大豆等经济作物供给,降低农业种植成本,提升畜牧养殖的规模化进程,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后续农业人员的各项保障制度建设,加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领域PPP项目进程。政策路径的主要内容围绕“三去一降一补”开展(见表),其中需要特别关注三个方面。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是改革进程中重中之重。土地政策改革在“十三五”期间农村改革中居于核心地位。土地“三权分置”的改革是在明确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适应了承包主体和经营主体不断分离,促进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和集中,稳定新型经营主体的预期,大幅提高适度规模经营的比例,利于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

2017年将成为农村集体所有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之年,试点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两项制度的改革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模式,促进适度的土地集约化生产,降低土地生产要素成本,提升农业用地产出效率。而同时所释放出来的劳动力有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农业经济链条延伸至农业技术服务、加工、物流、养老、旅游等领域。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是又一重点。市场化价格机制对供需之间的调节能力,在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中得到了充分肯定。2004年以来,中国开始推行农产品临储收购政策, 自2008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下挫,为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持续多年执行农产品临储收购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另一方面,因国际农产品在供给充裕价格长期保持低位的环境下,中国被迫积压了大量的农产品库存,近十年的临储收购政策,使得部分农产品的供需结构出现严重错配,价格产生扭曲,进而导致政策所应发挥的效用失灵。

从2014年起,中国陆续放开了棉花、大豆、菜籽和玉米等品种的临储收购政策,改为目标价格补贴或直接收入补贴。2017年,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将坚持有保有压的方针,更为放开玉米等农产品的价格保护,从而向价补分离、市场定价的机制目标迈进。

农业要实现资本深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标,实物要素再分配和制度改革可视为具体路径,但二者都离不开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随着土地流转改革推进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金融服务的新式需求将大量涌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开发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发挥政府投资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引导作用,提高农业PPP项目的投融资效率。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也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必须关注的焦点,探索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等金融服务产品,以增强其利用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平滑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

产业链资源与利润重分配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化推进,将为农业全产业链和以要素价格为标的的大宗农产品市场带来深远的影响。

从短期出发,农业的去产能、去库存正在重新定义农产品的价值中枢。继续执行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虽然有可能调整部分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格,进而达到库存结构的调整,但也使得相关农产品价格围绕或高于保障价格运行。大豆、棉花等实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农产品,目标价格当前受制于国际价格短时难以提升,但随着去库存或再库存的进程,其价值中枢依据供需结构的变化处于上升的过程中。玉米价格仍将是市场与政策博弈的重点,供给压力尤为突出,面积调整势在必行,但同时又得保障农民收入,预计直接收入补贴的力度将逐年调整,产业链上的利润将重新分配,价格一段时期内将在低位徘徊。

中期来看,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推进下,农产品价格波动将逐步摆脱政策市,市场参与方各归其位,将定价权交还给市场,把利润从种植端延伸至物流、加工、消费等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让价补分离、市场定价这一关键原则发挥作用。2016年的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明显发现部分品种的阶段性价格波动已经逐步由其供需结构所决定。国家储备库中,经济作物中库存量最大的棉花和粮食作物中库存量最大的玉米,分别在二、三以及四季度运行出相对独立的上涨行情,虽然受出库、物流等因素的影响,但也是粮食改革中市场定价的阶段性表现。

从长远角度考虑,土地“三权分置”变革将全面推广土地流转模式,由此将推动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发挥其效能,进而加快中国农业向适度集约化经营迈进。促进农业产出的提质增效,所带来的最直接效果有利于国内外两大农产品市场的对接。

近年来,国际农产品价格受供给充裕影响处于低位,而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使得国内农产品供给处于相对单一品种的格局(如玉米供给),且价格长期高于国际价格。在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及有效配置所带来的产出提升、成本下降将促使国内外农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异逐步向中枢附近回归,国内外大宗农产品期现货市场的有效性对接也将更为顺畅,近期获批的豆粕和白糖期权创新业务试点必将拓展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对接方式与力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地利”和“人和”两大因素,而“天时”因素在农产品市场所处的重要地位,也将决定农业改革政策执行的节奏。2016年下半年伊始,全球气候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且可能持续一至两年的时间,对全球主要农业种植区域的产出都会形成一定的威胁。当前巴西南部和阿根廷大部分农业种植带都处于炎热少雨的天气中,一旦影响到其农业产出,国际相关农产品价格都会得到提升。

2017年北半球种植期间,北美种植带、中国作物种植区域及黑海农业产区都可能出现影响作物产量的天气出现,2006-2008年期间和2010-2012年期间都出现过极为类似的情况。全球农业产出一旦受到实质性影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执行的节奏和力度也势必跟随调整。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相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期间政策与市场的博弈状态,也必将反映到大宗农产品期现货两个市场的调整周期与互动节奏上。加之天气变化,通胀预期和国际联动等诸多变数,今后农产品总体市场将在一个较为复杂的环境中展开,趋势性行情还未见端倪。

猜你喜欢

供给农产品价格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价格
价格
价格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