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旧厂房改造与再利用的设计方法
——以南宁旧火力发电厂改造为例
2017-01-04文/徐菲
文/徐 菲
浅析旧厂房改造与再利用的设计方法
——以南宁旧火力发电厂改造为例
文/徐 菲
作为城市发展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产物,火力发电厂以其特有的建筑形式和风貌,体现了浓郁的产业特征。如何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让产业历史建筑与创意产业之间存在碰撞,寻求平衡,在拆与留,留与改之间面临抉择,正是引发广西南宁旧火力发电厂改造项目的契机。改造项目通过对南宁旧火力发电厂建筑的概念设计及景观规划设计,归纳总结厂房改造与再利用的设计模式特点:1.空间转化;2.流线设计;3.环保绿化;4.景观家具再现厂区记忆。
旧厂房;南宁;火力发电厂;旧城改造
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已成为旧城改造建设实践领域的热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城市旧工业建筑的更新与置换。
纵观国内外旧工业改造发展历史,从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从保存机械和纪念物到注重旧工业建筑和地段保护,对工业景观园林的设计实践,提出了建筑的“再循环”理论,到80年代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概念,为建筑遗产找到恰当用途的“产业景观”。发展到21世纪,不单单创新、改建和修复旧的工业建筑,还注重把改造同城市更新、环境改造等有机结合。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尝试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较为成功的案例是北京大山子艺术区“798”,已发展成为艺术中心、画廊、设计公司、餐饮酒吧为一体的艺术社区。
旧工业区改造逐步形成了以下特点:1.城市区域的更新利用;2.工业建筑园区生态的可持续的绿色发展;3.创意产业和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相结合;4.注重美学表达和怀旧情感。
图1
图2
一、火电厂项目现状
始建于60年代的南宁市旧火力发电厂,曾为整个南宁市提供电力保障。随着南宁城市的发展,五一路及其周边经过城市规划已更新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行政办公用地,整个火力电厂被围困其中,废弃后的电厂犹如被城市遗弃的孤岛。
作为上世纪工业产物,现存的南宁旧火力发电厂是与当代低能耗理念相违背,和南宁市绿色建筑、生态环保、绿色交通等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目标不相符合。而在大面积的厂房内,却拥有坚固钢结构构件、高大开敞的建筑空间,寿命较长的建筑材料等特征,使今后的改造和再利用成为可能。
从项目现状来看,具有以下特点:1.项目位于江南区商业圈,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作为老牌商圈,周边基础设施较完整;2.文化积累厚重,厂房建筑外观富有特色,但多数厂房已废弃,外立面有不同程度残损,且建筑之间相对独立;3.工业遗留物品有较高的再创新价值。基地内保留车间厂房、旧的输电设备、办公楼等工业历史印记。但工业遗留物被随意堆砌,已年久形成较杂乱无章的环境;4.厂区公共空间面积较大,但相对单一、分割独立且缺乏联系,多数土地变为菜地,水系受到污染。内部环境中路面破损严重,植被荒芜,大量空地被小加工厂用以加工仓储;5.同时存在富有生活气息的居民楼,基本以低层、多层住宅为主,具有悠久的历史存在和居民归属感。
二、改造的思路
在倡导低碳经济和推行绿色建筑的背景下,旧火力发电厂房的改造,应该以实现新的“碳平衡”为理念,落实生态、环保、低碳(节能、减排、降耗)、绿色建筑等原则。结合厂区现状特点,改造应以历史厂房建筑、南宁民俗传统文化、现代发展需要为构成主体,并结合南宁地域特色,集科普、休闲、娱乐、饮食于一体,满足市民的多种需求,改造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项目立足文化历史的再现。作为南宁一个阶段内历史发展的见证,针对工业文化对人们生活、生产所产生的影响,对这一阶段的文化做了历史的延续。
(二)环保示范区,市民环保教育基地的建立,与原火力发电厂的耗能高碳形成鲜明对比。
(三)厂房大空间,低能耗再利用。空间转化为创意产业园、住宅、商业等新功能区。
三、改造与再利用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一)空间转化——对旧电厂整体建筑空间进行重新划分
“空间转化”是将旧建筑的结构和空间关系,通过优化空间的方法运用于新建筑及新的景观规划之上。一般优化空间组合的设计方法多用于大空间的工业建筑群,由于现存的旧工业厂房在城市发展中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因此,对于旧工业建筑群进行功能置换是非常必要的。
广州中山岐江公园作为现代化工业景观公园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改造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更新和再利用。保留自然系统和元素(水体、驳岸、榕树)、钢结构、水泥框架船坞、机器,对琥珀水塔、烟囱、龙门吊、船坞等做增与减设计,把一个工业设施重新与自然结合传达给参观者。
改造设想把“老南宁工业遗迹”“城市记忆的传承”“新南宁艺术文化产业”这三点结合,用空间转化的手法,凸显火电厂历史文化,从而达到保护旧厂房文化遗产,使用不拆旧房结合新区的低成本运作,并使厂房成为创意区和火电厂居住区域(图1)。
首先是保留与修复。保留旧厂房典型完整的建筑符号,通过对外观的修复保持其历史意义,让多样性的旧厂房更符合后期的改造和发展需求。
其次是功能转化。旧厂房建筑群功能单一,根据创意园区的功能需要,延用旧厂房的红砖、混凝土、玻璃幕墙及钢架结构等结合,搭建创意工作室区域、水景办公区(图2)、艺术展厅等不同造型的建筑群。对开敞结构的建筑内部的重新规划与开发,把宽敞的空间功能置换成发电厂遗迹展示区域等,实现空间利用的多样化和最大化。
建筑外环境的规划与利用。整个厂区占地16.49公顷,除保留主干道及旧厂房主体外,扩建办公区域楼群并架桥廊连接(图3),重建高层居民楼,增建中心广场,形成实用规范的新交通体系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氛创意园区,同时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水景办公区”作为设计的亮点,搭建在扩建的方形水域之上,两层高的独栋办公楼坐落在横竖交错的木栈桥两旁,周围配以芭蕉树等绿植。站在原生态的绿色办公建筑群落中,望着流淌的水,听一场“芭蕉雨”更是一种享受。
(二)流线设计
项目改造中流线设计指的是对厂区交通的重新组织,在具备新功能的场所内重新组织流畅的交通布局形式。旧厂房体量较大,建筑之间相对较为独立,利用新的交通组织形式可以使建筑之间不再孤立。
改造设想以“鱼”的角度去观察景象,如鱼般“游走”可为观者提供另一种行走方式。假设“人”与“鱼”一样,跳出了原有建筑群的束缚,可以在建筑外立面上“游走”,不再局限于地面,游走观赏间达到思想的遨游。
首先,利用户外楼梯达到自由穿梭的目的。采用了穿梭于建筑之间的楼梯作为鱼遨游状态的表现(图4)。楼梯在这里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而且它像鱼一样上下游动,楼梯在不同的建筑间穿行,既增加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又增加了建筑的开放性、趣味性,提高了互动性,同时达到了步移景异的效果。
其次,设置高架桥为建筑周边原有的芭蕉林提供另一种观赏方式,用树枝造型撑起的楼梯,是联系建筑与环境的纽带(图5)。通过建筑周围的户外楼梯与建筑旁搭建玻璃平台一脉相连,平台上观赏者可以在眺览“雨打芭蕉”,增加了建筑、自然与人的联系。通过建筑与植物的结合,让空旷荒废的厂房充满生机,形成一个绿色室内广场。
图3
图4
图5
(三)环保绿化设计
应用垂直绿化把厂房原有高大钢架结构利用起来,并通过垂直绿化遮蔽旧厂房残损的建筑表皮,弱化旧厂房的残损程度,提升人们的亲近感。
旧厂房红砖砌成的建筑外表皮,可在建筑外墙、栏杆上层层种下多种灌木和草本植物,吸收热辐射,不仅春天葱郁,秋天斑斓,也净化空气增加湿度、吸收二氧化碳和微尘颗粒,并且制造氧气阻隔噪音和辐射,成为人类和鸟类共同的家园。采用旧厂房结构改造出中庭空间,使内外部空气对流,可调节遮光布的玻璃屋顶,改善室内自然采光的效果。屋顶改建增加保温层,采用绿色植物覆盖,逐渐延伸成悬挂式的双面垂直花园。
垂直绿化以及其背后的技术是可以复制在旧厂房改造中,通过立面改造、加固钢结构的应用、增加厂区的绿化地面、树木覆盖率等方式,种植本地化植物,达到人、建筑、绿色环境的和谐共存。
(四)景观家具再现厂区记忆
废弃的电厂设备等设施可作为景观家具再利用,与周围环境结合,容易勾起人们对电厂的回忆。
标志性雕塑:将输电构筑物作为标志性小品,放置在视野开拓的主题广场或滨水休闲区周围,让怀旧风格主题更加丰富公共空间和水景。
景观小品:变压器、发电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放在以回味记忆主题的各个景观广场道路、步道两旁,并融入植物景观。
铺装材料:可拆除的设备材料再利用,包括机械零件、红砖、灰砖等。在滨水广场除灰砖与生锈的铸铁相结合铺装,凸显电厂历史感,或用设备构件搭建起座椅等景观设施的基座。
结语
对于南宁火力发电厂的改造,只是城市化旧工业建筑的缩影。作为城市设计者,需要不断努力,为了尽可能利用原有的工业建筑资源,继承和发扬旧厂区的场所精神,发展可持续性生态的工业建筑,实现工业景观活化和再生,改造出优质的高层次的工业建筑环境。
[1]徐汉明,王敏.以上海杨浦区为例的创意产业园区空间发展利用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2009(11).
[2]柴晓枫.LOFT文化在天津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0.
[3]陈宇.京杭运河杭州市中心拱墅区段沿岸产业区块改造更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徐菲,广西师范学院美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