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
2017-01-04李培根
中国制造2025
编者按:继在东莞长安的报告后,2015年3月,李培根院士在“汇聚高端创新要素、助力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的首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上,又以《中国制造2025》为题作了大会特邀报告,解析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发展方针与战略对策,探讨了中国以质量强国的国家战略。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推动产业机构迈向中高端,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习近平总书记也谈到,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也是今后我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主战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可以说,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课题。早在2013年1月,中国工程院会同国家工信部、质检总局就启动并开展了《质量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
那么,“制造强国”到底是什么含义呢?其有两重含义:其一,“强”是形容词,中国由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其二,“强”是动词,制造业强则国家强,通过制造业的发展使中国更加繁荣富强。经过两年的深入研究,项目提出了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建议。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剖析:一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三是“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方针与战略对策;四是“中国制造2025”开始行动。
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制造业的重要性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2012年,我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的86.70%,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带动作用,例如先进的通信设备带动了年增加值约1.4万亿元的信息服务业,发达的汽车制造业将带动几倍汽车售价的汽车后服务业。美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70%以上,但近60%是依靠制造业带动的生产性服务业。
当前,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了“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奥巴马仅在2012年就发表了5次关于制造业的讲话。美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转变表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实体产业才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持续动力。所以,对于我国而言,建设制造强国非常重要,并且非常紧迫。
(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792.62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占比约20%,与美国相当,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我国制造业仍“大而不强”,主要问题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当然,中国具备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与优势。我国拥有巨大的内需市场,需求是最强大的发展动力;我们有着世界上最为完善的体系,具有强大的产业基础;一直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在制造业数字化方面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具有强大的技术基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形成独特的人力资源优势;在自主创新方面已经取得辉煌成就,上天、入地、下海、高铁、输电、发电、国防“杀手锏”等,显示出相当的创新能力。
(三)制造业面临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大挑战和机遇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一轮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产业变革,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
面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依靠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抢占制造业高端,抢占未来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德国的工业4.0,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电子信息技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
所以,我们也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抢占制造业的中低端;另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正在制订以智能制造为导向的工业发展计划,承接制造业的高端市场。中国制造业面临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
当然,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历史性交汇,挑战与机遇并存。工业革命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使产业和经济竞争赛场发生转变。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
中国要想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求有“并联式”的发展过程,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就是工业2.0、3.0、4.0同步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大大压缩中国工业化的时间进程。
与美国相比,我们在虚拟经济创新方面差距很大,缺少如微软、英特尔、苹果、谷歌公司这样的信息技术创新。今后20年,我国在“智能制造——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样一个核心技术方面,完全可以实现战略性的重点突破、重点跨越甚至是超越。
二、“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
我们要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进入制造强国行列,实现工业化,使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只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一批优势产业率先实现突破;部分战略产业掌握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才算实现。
“中国制造2025”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制造强国的总体战略,是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统筹利用各方面优良资源,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为发展方针的战略对策和行动计划。
三、“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方针与战略对策
德国从政府到企业,如西门子、大众、博世等,都在提工业4.0,这已经成为德国的举国战略。从默克尔访华,到李克强访德,都提出了中德要在工业4.0方面开展合作。两个最主要的制造业大国对工业化的新共识,将使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智能通道。
(一)创新驱动
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过程中,我们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关键的是要把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最主要的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战略对策1:推行智能制造
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应该作为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应该作为贯穿“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在智能制造上两化融合的最突出体现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制造业创新内涵的三个层次:产品创新,制造过程创新,产业模式创新。在这三个层次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都是制造业创新的重要途径。产品创新,使机械产品向“数控一代”和“智能一代”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功能、性能、市场竞争力;制造过程创新,全面提升产品设计、制造和管理过程水平;产业模式创新,将大大促进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延伸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改革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
三种创新的共性使能技术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例1:动力机车的数控化和智能化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机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轨道交通机车历经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子机车到动车组的变化,目前正在向智能化发展。
例2:编织机的创新升级
我国是毛纺编织大国,仅东莞大朗镇每年生产毛衣达到3亿件。目前国内生产毛衣主要依靠手动编织机完成,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大朗镇曾经有多达50万农民工从事编织工作。
例3:智能工业机器人
智能工业机器人是典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装备,也是新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宝马沈阳铁西工厂,所有生产环节都运用了宝马的全球最尖端技术,最创新的环保生产理念,满足个性化定制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提到:我国将成为机器人的最大市场,但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不能应对这场竞争?我们不仅要把我们的机器人水平提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据市场。这样的新技术新领域还有很多,我们要审时度势、全盘考虑,抓紧谋划,扎实推进。
战略对策2:提高产品设计能力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丰富设计知识库、模拟仿真技术支持的数字化智能化设计系统,在虚拟现实、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技术支持下,可在虚拟的数字环境里并行地、协同地实现产品全数字化设计,结构、性能、功能的模拟与仿真优化,极大地提高产品设计质量和一次研发成功率。
战略对策3: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
促进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质量为先
创新是灵魂,质量是生命。质量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石,是国家强盛的关键内核。德国在工业2.0的时候就解决了质量问题,中国要在工业2.0、3.0、4.0同步发展,解决质量问题。
战略对策4:强化制造基础
大力推进“工业强基工程”,加强“四基”建设: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
战略对策5:提升产品质量
严格质量监管,建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重大装备质量一致性、稳定性,推进品牌创建。
(三)绿色发展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约占世界的7.5%,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是日本的4倍。到2020年,我们的GDP翻一番,如果以现有的消耗资源方式来生产和生活,全球现有的资源都给我们还不够!所以,降低单位GDP能耗势在必行。
战略决策6:推行绿色制造
促进流程制造业绿色发展,建立循环经济链;开发和推广节能、节材和环保产品、装备、工艺等;发展再制造工程。
(四)结构优化
结构优化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主要途径。注重提升和改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效率和质量,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推进现代制造服务业及制造业互动发展,重点突破国际先进水平已较为接近的7大优势产业:航天设备、钢铁冶金、通信设备、石油化工、发电和输变电装备、家用电器、轨道交通装备。
战略对策7: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促进制造业由大规模的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转向定制化的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业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变。
“中国制造2025”体现为四大转变和一条主线,四大转变分别应对四个指导方针。
转变一,创新驱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转变二,质量为先,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转变三,绿色发展,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业向绿色制造转变。转变四,结构优化,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而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结合为主线。
中国制造业的共同奋斗目标:实施“中国制造2025”。到2025年,中国将实现工业化,进入制造强国行列;再经过20年的努力,到204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制造强国,实现中国梦。
四、“中国制造2025”开始行动
(一)区域行动——智能制造发展
湖南省经信委在2014年10月28日公布《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其中,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产业等领域将成为重点,意见指出,未来将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为集聚产业,创建一批省级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示范园区。智能制造正在引领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有重点分批次明确拟认定的试点企业;研究制动认定管理办法,完成认定管理平台搭建;遴选约250家有望于2014年底基本达到标准要求的重点企业,组织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第二期专场培训;利用信息化平台做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等相关工作。
湖北省武汉市在2014年9月出台《武汉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以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基础,打造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档数控机床产业集聚,以及大功率激光器、激光加工设备、3D打印设备产业集聚、中小企业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机器人等,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集聚效应。
(二)几点建议
一是要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元部件、智能装备,大力发展草根智能制造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创造良好的人才落地生根环境,创建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打造出一批企业间信息化、智能化的平台。
二是要通过区域实施智能制造为对策,发力推动供应链智能化(如物流环境),塑造新的制造模式,例如云制造、工程院的制造(主要不是产业规模),形成人才集聚,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孵化等服务。
三是要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坚决不能丢弃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东莞的长安模具、大朗毛织、虎门服装、厚街鞋、大岭山家具……通过设备制造(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善产品营销模式,适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四是机器人是智能制造装备代表,目前,机器人唱主角的行业有汽车冲压、焊接、3c装备等,但我们也更需要其他各类智能装备,这个要根据产业特点来决定。
五、结语
我们产业的进化、转型、服务、绿色都需要智慧,而智慧的基础是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推进智能化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企业的升华与超越需要企业家的智慧、学者与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官员的智慧来引导和创造环境。
(编辑:刘启强 罗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