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象山县地籍管理信息化工作

2017-01-04象山县国土资源局郑丹东

浙江国土资源 2016年6期
关键词:象山县宗地统一

象山县国土资源局 郑丹东

浅谈象山县地籍管理信息化工作

象山县国土资源局 郑丹东

图1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图

象山县国土资源局为实现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推进地籍服务社会化,实现“从后台管理走向前台服务”的目的,以宗地统一编码为契机,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全域地籍数据库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本文通过阐述象山县基于宗地统一编码的地籍管理信息化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希望能为有关工作提供借鉴。

一、实施宗地统一编码的意义

宗地统一编码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国土资源综合监管的必要手段,通过宗地统一编码让每块土地都有一个唯一的宗地号,实现宗地代码编制的标准化,便捷地查询和有效地跟踪掌握每一宗土地使用的基本情况。此外,宗地统一编码是推进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有效途径,通过宗地统一编码可全面掌握各类土地的用地性质、使用状况、产权所有、变动情况,实现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的高效管理。

二、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设计

在宗地统一编码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的需要来设计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其前提应符合国家及省的标准规范体系,提供数据交换接口,以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主要分为三层,包括:应用层、数据层和支撑层,具体如图1所示。

应用层包括土地登记查询系统、地籍图形管理系统和地籍数据采集系统。土地登记查询系统主要用于宗地登记相关日常工作,从受理登记开始,到土地证颁发结束,实现了土地登记业务办公自动化;地籍图形管理系统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各个宗地的地理位置,土地利用现状等相关图形信息;地籍数据采集系统主要用于地籍调查、地籍测量后的矢量数据编辑,可以方便地检查入库数据的完整性,发现其中的拓扑错误并进行修改。

数据层构建在地籍核心数据库上,通过地籍调查与宗地统一编码建立城乡一体的地籍数据库,将已完成地籍数据库建设的单位通过宗地代码转换重新生成城乡一体地籍数据库,数据类型主要包括两类: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其中基础数据包括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行政区划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以及其它相关数据;业务数据主要包括了地籍区数据、地籍子区数据、宗地数据等等。

支撑层是地籍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主要包括了地籍数据和地籍管理信息平台正常运行的软件和硬件环境。

三、地籍数据的构成与组织

地籍管理的核心是地籍数据,建立动态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合一的地籍数据库是现代地籍工作的基础。地籍管理数据库包括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宗地、地籍业务相关信息、基础地理要素数据以及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等。地籍数据建库根据有关技术要求,确定统一的坐标系、数据格式和软件平台。象山县地籍数据库平面坐标系采用宁波地方坐标系。数据格式采用了ArcGIS的MDB格式,软件平台基础采用ArcGIS。地籍数据按照数据类型可分为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元数据和栅格数据,见表1。

1.基于宗地统一编码的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关联

空间数据库包括了实体的图形数据及与实体密切相关的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存放本身是相互独立的。在数据使用过程中,如果需要通过图形数据获得相关的属性信息,或者是通过相关的属性查询符合条件的图形数据,那么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必须通过关键字关联起来。所以地籍管理系统中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关联采用了关键字链接,即在空间数据库中图形的属性表中建立一个统一宗地代码,同时在属性数据库中相对应的记录中设置相同的宗地代码。由于宗地代码是绝对唯一的,设置为关键字后就可以通过数学方法实现其有效结合。

表1 地籍数据库数据类型

2.宗地数据构成

宗地的图形和属性都具有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态属性,因此可分为现状宗地数据和历史宗地数据。现状宗地是指宗地目前的形状、坐落、面积、权利人等相关信息;宗地历史数据则是指现状宗地变更之前的有关信息。地籍数据库中宗地历史数据的管理一直是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难题,是地籍信息系统成败的关键。象山县在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将现状宗地数据和历史宗地数据分别存储在现状宗地表和历史宗地表中。现状宗地数据表为地籍数据库的主表,宗地统一编码为关键字,当宗地发生变更时,变更的记录转移到历史表中,并在变更关系中插入相应的数据项,记录变更的源、目标以及变更的其它描述信息。这种组织方式易于解决历史情况的恢复和历史回溯查询问题。

3.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目前象山县地籍管理系统采用“分层存储、叠加应用”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按照统一的地理空间坐标参考系对地理实体要素进行分层叠加。根据现有地籍空间数据的特点,以“数据库—专题—图层—要素及属性”的层次架构来建设数据库。总体上分为四个部分:现状数据、历史数据、过程数据和汇总数据。现状数据按层存放,主要的专题数据层有行政区划层、宗地层、界址点层、地类图斑层、地形层等。过程数据是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历史数据是根据日常变更的需要,按时间轴方式,保存被变更的信息,以便对任何时间段或时间点进行历史回溯与历史切片。汇总数据是在查询统计、报表分析过程中产生的数据。

四、地籍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目前我国地籍信息已取得长足发展,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应加快地籍数据规范化、城乡一体化、三维空间化的步伐,以满足海量数据管理、地籍信息现势性和地籍图生产和快速更新等要求,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数据相关标准规范仍需完善

虽然我国制定了诸如《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地籍调查数据库规范》等,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我国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但从实践来看该标准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顺应现代地籍管理的发展。由于在数据结构方面不完全统一,易造成数据冗余和资源浪费,同时数据的互操作性、可移植性和共享性差。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和统一地籍管理数据库。为此,应尽快完善地籍数据库的相关行业标准,健全相应的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同时完善已有的技术规范,从根本上解决地籍信息生产、资源共享、国家安全与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存在的标准不完善、转换不方便、共享性不高的问题。

2.三维地籍管理模式缺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已经从传统意义的地表空间逐渐向地上和地下发展,如地下车库和商场、地下隧道轨道等的开发建设,三维空间开发利用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物权法》第136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仅仅用传统意义上的二维地籍数据已经很难全面反映空间上土地的利用及权属状况,因此,在现有的地籍管理框架下引入三维地籍管理模式十分有必要。

3.地籍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平衡

城镇地籍由于经济发达,发展速度快,采用高精度大比例尺的地籍数据,其更新较快。而农村地区发展滞后甚至尚未建立村庄地籍数据库。因此城乡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带来了各种问题,特别是农村地籍尚未有效实行有图发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亟需建立一套基于统一坐标系、统一平台、统一分类体系、统一技术标准的城乡地籍信息系统。象山县已从2012年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工作,将农村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用途等情况进行调查及测绘,同时按照统一的宗地编码模式,形成完善的数字村庄地籍调查成果,进一步实现了城乡地籍管理的有效结合,为农村地籍发证有图发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和纵深发展,特别是“智慧国土”的全面实施,地籍信息化已成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尤其是土地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支撑。为此必须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完善有关技术规范、创新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地籍管理信息化水平。

猜你喜欢

象山县宗地统一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象山县教师作品选登
问草莓
仙客来
大樟树上的鸟儿们
基于历史归档的宗地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地籍宗地时空数据库中的变化检测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