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诠释食品安全卫士的使命—记北京市昌平区食品药品稽查大队食品分队队长郑全意
2017-01-04
1996年,年仅18岁的郑全意考进工商昌平分局,在食品市场监管行业一干就是17年。在工商战线上,他是同龄人中第一批入党的,也曾是最年轻的基层副所长,是全市工商战线岗位练兵专业大比武的第一名。
2013年11月1日,郑全意主动转岗到北京市昌平区食品药品稽查大队,担任食品分队队长,正式成为执法战线的一员。面相和蔼的郑全意,骨子里却有着一股韧劲和一腔热忱。深知万事开头难,他在入职前做了大量的“功课”—翻看资料、找前辈讨教。但还是没有想到,举报真的来临时,自己还面临着那么多的困难—没有车辆,没有制服,甚至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部门通讯录。
“白+黑”的工作模式让他和同事们出师大捷—11月1日当天就查处了天通苑某超市擅自改动散装食品有效期的案件,还连夜端掉某山区内一个无证加工酱鸭的黑窝点。郑全意带着队员们次日凌晨三点赶在回城区的路上,“拼命三郎”的“美誉”已被大家叫响了。
这就是郑全意,“全意”工作,浑身都充满“工作细胞”。进行专项整治、处理群众投诉、重大活动保障、事件应急处理……为了把昌平区食品稽查的每项工作落到实处,浑身“工作细胞”的郑全意自动开启了“5+2”模式,带领同事们天天忙碌着。
郑全意(中)在检查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
然而,“拼命三郎”也有扛不住的时候。一天上班时,郑全意突然说不出话了,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郑全意才去医院,诊断的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竟然是甲状腺肿瘤,必须立即手术。可是郑全意却犹豫了,“工作刚接手不久,暂时也没有人接替我,能晚些手术吗?”他的这一心理,震惊了医生和妻子,主治大夫费了将近4个小时的唇舌,才说服他。2014年6月,“失声”半年的郑全意终于上了手术台。因为情况比较复杂,这台手术持续了6个小时。
手术很成功,癌细胞被切除了。郑全意浑身的细胞又全部投入工作状态。事实上,此前处在所谓“保守治疗”之中的他,就用“发自肺腑”的声音、用手写指令的办法,办理了北京市第一起食品涉刑案件—肉皮冻非法添加双氧水案。出院之后,他又带领团队成功查处了毒豆芽事件、馒头房非法添加案等一系列案件,努力扫除昌平父老餐桌上的种种“癌细胞”。
意外的患病,更让他工作中不等不靠,努力跑在时间的前面,重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让不法分子付出付不起的代价。2015年,郑全意和队员们借助全市强力打击食品非法添加的东风,查处了一个血豆腐添加甲醛的串案,并把涉案者移交公检法机关,在全市首次实现了“行刑合一”惩处食品生产加工领域的不法分子。
“唯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负重托;唯有关口提前,才能防患未然。”作为食品稽查一线的工作者,郑全意带领的团队工作业绩始终在北京市稽查系统考核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