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桃花源该有多狼狈

2017-01-04文/岑

喜剧世界 2016年24期
关键词:塔斯马尼亚狼狈外人

文/岑 嵘

真实桃花源该有多狼狈

文/岑 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美的篇章之一,多少人为之向往。不过,当我们用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却令人沮丧。

我们先来大致确定一下桃花源的人口规模。根据“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的说法,桃花源的人口并不会多,我们假设它在500人左右。而桃花源存在的时间应该从“避秦时乱”到“晋太元中”,大约为600多年。

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这600年间会发生什么?

首先,桃花源所有的金属工具会消失,因为制造金属需要采矿,制作复杂的风箱,在上千度的炭火下冶炼矿石。当带入桃花源的金属工具在几百年消耗完毕以后,桃花源的人口规模决定他们将不再有能力生产这些工具,无论是犁锄还是刀剪。

工具的退化将使他们陷入粮食缺乏的恐慌中,越来越单一的热量来源使得一场植物病害就会带来灭顶之灾。妇女也将加入采集食物的行业,男耕女织成为过去,织布业随着最后一台织布机的毁坏而停止,而陶瓷技术早已瓦解,制盐技术也岌岌可危。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的600年间,将使得这个世外桃源经历经济学所说的“技术倒退”。他们不可能“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纺织技术的消亡使得他们衣不蔽体。“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也不可能,粮食无法多余,酿酒技术也早已失去。工具的缺乏使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成为梦想,随着烧制砖瓦和伐木技术的终结,人们可能又退回到山洞……

发生这一切的关键是“与世隔绝”。桃花源本来可以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交换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然而“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使得他们彻底陷入绝境,人口规模的过小无法形成专业分工,所有手工业都将终结。

桃花源真实的例子发生在塔斯马尼亚。一万年前该岛和澳大利亚本土连在一起,随着海平面上升,五千多名土著人被阻隔在这座小岛上。打那儿以后,塔斯马尼亚人就与世隔绝了,他们渐渐开始丧失自己祖先曾经拥有过的技术和工具:比如针和钻、防寒的衣物、鱼钩、刺矛、渔网、投矛器……

考古证据显示,这些工具是一步步被无情遗弃的。比如骨制工具先是越变越简单,到后来就完全被放弃了。没有骨制工具,就不可能把兽皮缝成衣物,最后,哪怕是在凛冽的严冬,塔斯马尼亚人也近乎赤裸,只在皮肤上涂些海豹油脂。

人类的文明是建立在“交换”和“专业分工”上,专业分工形成技术,交换产生创新,两者孕育了人类文明。真实的桃花源是尴尬和狼狈的,封闭,会使人类走向荒蛮。

(摘自《深圳商报》)

猜你喜欢

塔斯马尼亚狼狈外人
塔斯马尼亚荒原
[拜托了妈妈]우리 엄마를 부탁해像外人的家人 像家人的外人
孤岛效应
来,谈虎色变
升格:将“狼狈”凝结为“诗意”
唐律“化外人”条的法律解释
从《狼狈》看蜷川实花的影像风格
唐律“化外人”条——政治归属与法律适用的二分视角审视
老人遗产留“外人”,儿女该反思啥?
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