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阅读教学
2017-01-03吕强弟
吕强弟
【摘要】阅读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中心环节。重视阅读教学,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对提高学生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有很大作用,也是中职学生高质量就业及创业的需求。
【关键词】 阅读兴趣 方法 习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50-01
中职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学生将走上工作岗位,要接受和处理的量多面广泛的复杂信息,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应付不了的。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是巧设悬念诱发兴趣。“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文学作品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时,文中的主人公林冲是同学们较为熟悉的一个人物,我便把与课文有关的情节给学生作了讲述:林冲本在东京当禁军教头,奸臣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要霸占林冲的妻子,都遭到抗拒,高俅指使陆谦、富安等人设下毒计,企图置林冲于死地,于是林冲被陷害,充军以配到沧州,由于鲁智深、柴进的保护,林冲一路上免于被害,到沧州后还被派到天王堂当看守。当讲完这些的时候,无形中给学生设下了悬念,因为学生心系林冲的安危,于是便迫不急待地投入到阅读课文中去了。
其次是创设情景强化兴趣。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将学生情感带入情境;借助形象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特点优化情境;借助表演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观运用情境。如在学习《群英会蒋干中计》这篇课文时,这篇文章节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其内容为赤壁之战的一个著名片断。在让课前,我下载了《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部分影片,再配之以相关图片,制作了一个微电影展示给学生,学生当然兴趣盎然,愉快、自觉地进入阅读之中。
再次是诱导探究激发兴趣。诱导探究主要目的不在于向学生传授阅读内容,而在于让学生掌握解决阅读的问题,从而激励学生去积极参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积极参与和探索情境中所以具有浓厚的兴趣。
二、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是高效自读法。从语文学习的整体功能着眼,按照人们认识事物“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过程,根据文章的特点,看顺序地进行设问、引导,让学生怎样沿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得怎么样——怎样学写”的思路进行自我探索,合理地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从根本上把孤立的逐段繁琐的分析变为联系的总体的阅读理解,把短间隔的琐碎的一问一答变为长间隔的系列的读思议辩,把割裂的分块的字词句篇教学变为整体的递进的教书育人,以期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是解读性阅读法。即指导学生通过解读文眼或关键词句等来全面理解文本的教学方法。文眼是文本的眼睛。眼睛最能传神,因此文本中最精彩、最传神、最能表达文本主旨的句子便是“文眼”。文眼是理解文本的钥匙,抓住它全文就能豁然开朗。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我主要是指导学生抓住“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这个文眼,学生就能体会出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从而把握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是质疑性阅读法。即在教学中设置疑难的方法。“疑”是思维的发动机。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教会学生质疑。从质疑到无疑是教给学生学会钻研文本的方法,使他们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努力理解新的、还不能充分理解的文本。学生学会了质疑,就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了道路,提供了可能。教师应经常提醒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就能让学生随时保持质疑的兴趣。
四是探索性阅读法。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获取和运用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开展探索性阅读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课堂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笔者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三、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一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认为“语言文学的学习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这种习惯,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在阅读文章时,首先,我们应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的气势、文采、内涵和外延。语文教师拿到一篇文章,不会第一步探讨其字词的读音和意义,而一定是想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把握课文整体的气势。深入了解文章。如果肢解了文章的完整性又怎么能真正懂得文章呢?其次,要精读、细读。阅读教学中,把握整体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然后才是学习基础知识,分析其局部的意义,如此便可以提高语言基础知识能力。细读的过程也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
二是经常诵读、默读的习惯。熟读成诵是培养语感、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与理解的关系。此外,囿于课内,就语文这门工具性基础学科来说是极其狭窄的,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在课外,经常阅读书报杂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吸取丰富词汇,学习写作的技巧,可以说语文水平的高低与课外阅读关系很大。正因为如此,我给学生作一条硬性规定,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早读或晚读时间,必须进行最少半小时的诵读。
三是积累整理的习惯。中职语文课本的文章是供学生学习的例文,文中有许多生字、生词、修辞用法等语文基础知识,教师要督促学生经常分门别类,随时整理积累,以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在于这日积月累。
四是提问答疑的习惯。阅读中善于提问并回答就会促进学生自己去推测分析领悟,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能力自然而然会在回答中培养起来。
五是思考想象的习惯。语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思考想象的再现,培养思考想象的习惯。就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力图自己读懂、读通所读材料,展开想象翅膀,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使知识得以运用。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时,通过品味那贮满诗意的语言,充分发挥想象,让学生在大脑里构画那诗意盎然、情景交融的画面,与作者当时的心情发生“碰撞”,迸发出的火花。
总之,阅读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只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才会让学生的灵性飞扬,才思敏捷,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对于中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高效处理各种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3)
[2]曾海芹 《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9月
[3]丁卫东.阅读教学的创新[J].阅读与写作,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