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张爱玲的服饰文化

2017-01-03崔燕妮

未来英才 2016年20期
关键词:张爱玲

崔燕妮

摘要: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最走红的女作家,她对待服饰有着难以言喻的迷恋之情,更有一般女人对服饰千变万化的智慧之思。这种浓热烫人的情感,是她那封建化与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大家族烙下的“古老印记”,是她作为精神漂泊者无声又娓娓道来的语言。这位奇女子在她的一生之中,仅用“衣服狂”作为自己唯一的一次“自我命名”。而站在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这一词汇恰恰暗示了张爱玲与服饰的不解之缘。

关键词:张爱玲;服饰情结;美学观念

文化有着多层含义,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人类衣食住行等的总和,这里包含着服饰文化。服饰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是人与自然完美联结的最好体现。服饰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是文化,也是“史书”。它不仅仅是一种物品,更是人的情感以及自我表现的物质化形态,承载着更古久远的社会内涵。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等级制度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日常生活领域的各个角落。服饰就同穿着者的身份表一样,衣着打扮因穿着者身份、地位的不同,在色彩和款式上也有着严格的界限和区分。然而当历史年轮不停歇的滚动时,服饰文化也阒然随之变化着。在这个流变的过程中,充斥着民族性的延伸和拓展,裹挟着个性解放、人性追求的新气息。

对于张爱玲来说,服饰不是空洞的能指,而是有灵性、有意味的所指;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的生命体验,一种无可逃脱的“服饰情结”。张爱玲的服饰情结是对其家族背景的记忆,也是她精神漂泊的话语和载体。家族的背景和人生历程决定了张爱玲服饰情结的形成。她的服饰情结有着丰富的内涵,她用服饰表现自我,穿出的是情愫,是对生活的认知态度。个性独特和张爱玲在服饰上的变化,就是她不同时期的心理语言,展示了她不俗的审美特质和品味。

张爱玲的服饰美学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服饰的更新换代,并不仅仅是女人们爱美好奇、喜新厌旧的结果,它与社会、朝政、文化等息息相关。这样的见解和智慧,这样厚重的历史感,尽在张爱玲的“轻描淡写”之中。她化封闭为开放,反对传统服饰对于女性美的抹杀,主张美的自由展现。

从精神文化的层面看,服饰是观念的积淀和表现,一定的观念总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社会物质生产对服饰观念的制约使人们的服饰观念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征来。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的本质的美就是自然美,也就是不经文化的陶冶而自然产生和自然存在的美。能帮助展现人体自然美的服饰,才是真正美的服饰,服饰美学的深层意义即是如此。而以清代满族妇女为代表的传统服饰则完全有悖于此,满族妇女穿的旗袍,宽宽大大的,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这样的服饰根本无法体现女性的曲线美,自然美更不知从何谈起。传统儒家文化力求以封闭保守、只见衣服不见人的装扮来塑造传统女性温文、贤惠的性格。在这样封闭的文化氛围中,女性们地位极低,已然进入了男权社会为她们框定的规则中。中国服饰的发展总体来讲是沿着全封闭的轨道行进的,无论男女,全身都被服装严严实实地包裹住,裸露则被认为是不文明和不道德的,这种观念一直沿袭到近现代,于是,在满清统治之下的三百年来,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而服装三百年不变的形态,则是社会保守、环境闭塞、文化停滞的极大表征。在中国民族的服饰发展史上,展现女性形体美的服装只在隋唐昙花一现,除此以外,女性的躯体一直被紧紧地包裹、控制着,漫长的抗争终于迎来了服饰的开放,从文化的角度看,女人总算告别了被人看到胳膊就要自断手臂的时代,显示了女性对人性压抑的卓有成效的反叛。

其二,化繁褥为简约,主张服饰的简洁流畅大方,反对服饰对细节的过分追求和没有目的的堆砌。

儒家文化“温柔敦厚”,在审美品格上追求“和”,在形式上讲究并追求规范。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文化必然赋予服饰这种物质诸多的精神内涵,使得传统服饰文化更多地烙上了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和政治态度,繁缛的服饰细节和风格放映了中国统治阶级的迂腐保守。另一方面,由于强权政治的精神奴役,普通人民的智慧和天性所迸发的旺盛创造力无法在服饰的样式、颜色上加以突破。

因此,尽管中国传统服饰拥有大量精品,但是仍然在实用性与审美性上步入了一个误区。形式主义的恶性膨胀,重形式、轻实质的儒家文化精神在中国的衣衫上表露无遗。虽然张爱玲本人喜欢穿古典的装束,但并不意味着她主张复古。如果服饰反客为主,人倒成为衣架子,他自身不存在了,再繁复精致的点缀,对于人又有什么意义呢?服饰的由繁缛走向简洁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人的思想由束缚走向解放的过程。

其三,化程式为随意,反对服饰等级化、规律化、制度化,认为服饰是个人的自由,主张服饰的自由选择和自我个性表达。

儒家文化强调社会的礼仪化、等级化。在儒家看来,服饰不仅是礼的具体体现,而且要用礼来规范各色人等的服饰。《更衣记》对传统服饰的等级化、规律化、程式化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女人出门都系裙,但在颜色上严格区分,太太、姨太太一目了然。“中庸”思想深入骨髓的中国人,在西方文化袭来之际,服饰穿戴上便出现了奇异的搭配,两种文化碰撞下的中国人的心态可见一斑。束缚个性的儒家思想严格地制约着人们的审美要求,而打破服饰的等级化、程式化,追求服饰的自由随意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人们个性解放的要求,这不仅仅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成果,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不断自我否定的结果。从尊重个性出发,她赞赏西方服饰文化主流对人体自然美的舒放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人文品格,认为服饰是个人的自由,服饰应该是个体自由舒张和自我个性的表达。

张爱玲作品中的服饰描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表明人物身份,烘托人物心理,展示人物性格,表现命运变化的作用;在文本中也有着结构情节、渲染氛围和象征意蕴的功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她对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扬弃的象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世的相关作家。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张爱玲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7期刊.

[2] 平原.《张爱玲的服饰话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猜你喜欢

张爱玲
张爱玲的美国时光
九月雨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林徽因比张爱玲幸福的秘诀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张爱玲:生命如奇服一样斑斓
张爱玲的文艺观摭谈
张爱玲家族的宋版书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