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变形记
2017-01-03赵良发
赵良发
高二分科时,选文还是选理?对于不少学生来说,这是一道世纪难题。
在《庄子》里面,有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十九年都没有换过刀,因为他始终能够找到骨头与骨头之间细微的缝隙,然后把刀塞进去,所以他的刀从来没有被磨损过。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关于世界最干净的看法、没有任何功利的兴趣,以及最能应用自如的天赋和才能,这些东西应该被我们挖掘出来并好好地保护。
就选择文、理科而言,学文还是学理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职业规划而决定。并没有什么更好的学科,只要是适合自己的,自己可以为之努力的就是最好的。
那如果有一天,发现自己选错了呢?还有机会改吗?
·舆情观察室·
麦可思最近公布了《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其中就业率排名前十的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4.5%)、国际经济与贸易(90.1%)、土木工程(92.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92.3%)、法学(87.9%)、艺术设计(90.6%)、会计学(92.5%)、英语(91.5%)、汉语言文学(91.7%)、财务管理(95.3%)。
从上文可以看出,文、理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几乎不分伯仲,传说中的“文科生就业难”似乎是个伪命题。
不过,今天我们不谈就业率,《求学》君只想和你谈谈情怀和梦想。
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转折
很多人喜欢把人生形容成一道选择题,说错了就回不了头了,但是李爱英认为,人生就像无穷道选择题,就算没有直接选对,也是在积累“对”的机会。
《求学》:你当初为什么选择理科?
李爱英:因为我觉得我对地理一窍不通,我数学好,物化生也不错,更何况理科专业选择多,就业前景好。
《求学》: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会选文还是选理?
李爱英:我会选择文科,因为我现在青睐的专业与文科相关的更多。
在问到“是否后悔”的时候,李爱英表示自己并不后悔,她说:“理科能带给我更理性的思考,也拓宽了我的视野,因为有了‘选择,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如果当初真的选了文科,也许未必真的会对文科感兴趣。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辅修与中文相关的第二学位。”进入校学生通讯社之后,作为理科生,李爱英写新闻稿的时候逻辑性很强,思路也比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更开阔、新颖。
就业难并不是专业惹的祸
填志愿的时候,各种杂志、网站都会贴出“最火的十大专业”“就业率最高的十大专业”等类似的排行榜,这些不无道理,但是不可尽信。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专业足够热爱,不管他学的是什么专业,都不会找不到工作。
《求学》:你当初为什么选择理科?
陈建国:其实在高二分科的时候,我的内心有过一丝的动摇,因为我数学比较差,文科更强。但是大家都说理科生更容易考上大学,更容易找到工作,所以我还是选择了理科。
《求学》:因为“不坚定”,你吃过苦头吗?
陈建国:当然,大一一年我就挂了十几个学分。究其原因,并不是我学不会,而是完完全全没有兴趣。我高中最差的是数学,结果我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很高,这让我苦不堪言。我曾经想要转专业,但是失败了——在大学里想转专业并不容易。
当你面临选择的时候,尽量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做决定,而不是人云亦云,选专业亦是如此。当然,如果你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那也无妨,毕竟人生还很长,追求自己的所爱,本身就需要一份勇气。
只有尝试过,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并不是所有人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就确定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张默就是这样的人之一。
《求学》:你当初为什么选择文科?
张默:用我们文综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哈哈!
《求学》:你后来为什么跨学科读研?
张默:在参加保研夏令营的时候,我被一位搞化学的老师的课题深深吸引,突然发现自己更喜欢理科,更喜欢理性思维,后来如愿读了他的研究生。
在文、理科与专业的选择上,除了现实的就业因素,我们也要考虑自己的志趣,决定你未来的往往不是你的专业,而是由你的理想、兴趣、爱好、特长、学习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的。
·文理书剑恩仇路·
如果你觉得自己在文理分科时选错了,也不必天天生活在苦恼中,因为你还可以修正梦想。那么,改弦易辙之路到底难不难走?
理科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树状结构,文科学生想要进入理科的体系,需要长期艰苦地学习,从基础部分一点一滴地学起。而文科的知识体系往往是分散的点状结构,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理科学生想要进入文科体系,直接学习工作所需的那一部分内容即可。比如,一个机械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可以勉强胜任记者的工作,但是一个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却不可能胜任机械工程师的工作。
虽然报考文科的学生也有很多是优秀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部分文科生其实是因为理科学得太差而“逃亡”到了文科。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文科生的平均素质可能不如理科生,毕竟社会中能胜任理科岗位的人员总是远小于能胜任文科岗位的人员。
文科生,为什么你活得这么难?
麦子程
作为一个文科生,我越来越感受到这个时代的恶意。
不,不是制度不公平,而是一种智力被碾压的感觉。
比如炒股,文科生们到处看新闻,打听消息,各种被套牢;而理科生们却利用各种算法交易,在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收割财富。
又比如做广告、搞营销,文科生们绞尽脑汁想创意,琢磨怎么把文案写得漂亮;而理科生们却动用黑客手段,直接导入流量数据,捞起了干货。
如今,那些改变世界的新兴巨头公司创始人,基本上都是理科生背景——拉里·佩奇是计算机系的,谢尔盖·布林是数学系的,马化腾、李彦宏、周鸿祎都是程序员出身,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更是物理学和材料学的双料博士。
一些当代的、顶尖的作家也是理科背景。比如王小波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毕业的,后来去美国捣鼓编程。在全职写作之前,他还在大学里教会计学。王小波终身热爱数学,认为解方程有着不可替代的快感。他还精通计算机编程,曾经痛批微软的写作软件太垃圾,于是自己动手编了一个软件用来写小说。这种风范,简直性感得掉渣!
好像就只有马云和乔布斯是例外。马云是英语老师,口头禅是“我是一个连应聘肯德基都失败的人”。而乔布斯只上过几天大学,还整天打坐冥想,编程技术一直为人诟病,估计就会一点Basic语言。这两位成为文科生引领技术变革的逆袭典范。
做一件事,文科生们通常有两种思维。
1.“别人做得成,我也做得成。”这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之”。
2.“别人做不成,凭什么我就一定做不成。”这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不论是中途放弃,还是坚持到底,总而言之,都是一种经验猜测和臆断。
而马斯克们,却拥有确定的答案。
1.“这件事情在物理层面上是行得通的,我要做的是找到实现理论的路径。”
2.“这件事情在物理层面上行不通,没有必要浪费时间。”
前者是一种不确定的概率思维——这次失败了,下一次再干,成功的概率还是一样低。而后者的思维是明确的——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为下一次排除了一项干扰,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建立模型,收集数据,验证结果,修正参数,再次尝试,直至抵达目标。
现在可以回过头来说说,马云和乔布斯这两个文科生,何以在互联网科技领域逆袭。马云和乔布斯都善于操弄人心——所谓“现实扭曲力场”,他们更是善于制造社会话题、挑动舆论神经和群体潜意识的高手。
我觉得文科只有两门学问算得上是独门绝学:社会心理学、哲学。它们一个是借由人性和群体的特性操控世界的技巧,一个是借由思辨获得一种洞察世界的智慧;它们一个给文科生指明成功的方向,一个让文科生在走向成功或失败的路上不至于失去自我。
乔布斯深受禅宗影响,而马云平时几乎不读书,却说自己爱读《易经》。从这个角度来说,文科生改变世界的方式,就是用一个独特的哲学视角来认知这个世界,然后让世界跟随自己疯狂。所以,到最后造就了区别——
乔布斯制造了让全世界人们沉迷的玩物,而马斯克却在研究怎样让人类在火星上退休。
你吃过的苦,终会铺成脚下的路
杨柠溪
“像你这样,专业学习没有连贯性,以后能找到工作吗?”
得知我正在攻读流行病学博士学位,熟识我的朋友都表示十分诧异。他们觉得屡跨专业削弱了我在某一个领域的竞争力,也有人觉得是我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才会屡跨专业。而我,却很享受这种感觉。每一次跨专业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而过去的知识和阅历积累显然是一种财富,让我有更宽广的眼界,更丰富的阅历,甚至可以用更多元的视角来处理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我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在医院的消毒水味和一本本厚厚的医书中长大,却偏偏对文学起了兴趣。小学时第一篇作文见报,我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一个写故事的人,记录医院这个见证生死爱的白色世界中的故事。于是,我选了文科。在十八岁高考那年,我固执地选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成为别人常说的“成绩不好才学这个”的人。我却满心欢喜,以为可以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敲着键盘,在一个个宁谧的午后,用文字编织自己的梦想,过着文艺又小资的生活。
然而,现实并非我所愿。大一刚开学,周一到周五就被学校安排了满满的二十节大课,白天没有一点闲暇时间,晚上还要排练小品,排练完小品回到宿舍时已经十点多了,接着,我或者在宿舍开着充电台灯看书,或者坐在楼梯上借着走廊的灯光看剧本。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就这样,转眼到了大四,在追逐医疗剧的过程中,我发现医学与传媒的结合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医生可以治病救人,而如果有传媒和医学的双重背景,做个健康传播者,让公众理解疾病、理解医学,则会有更多人受益。我知道医学以治病救人为终极目标,我想看见更可爱的医学,更有人性温度的医学,所以我希望能到医学院去读书,经历更专业的训练。因为医学类专业会涉及一些化学和生物方面的知识,但是我上大学之后就再也没有学过这些知识了,我需要比理科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去准备,所以我开始疯狂补课。
2013年,通过不懈努力,我最终去往北京大学攻读医学人文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我又继续攻读流行病学博士学位。我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初衷——在写医疗小说的同时,也在积极做健康传播工作。
现在的我,并不后悔高考填报志愿时的选择,毕竟它为我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让我可以用人文的视角去思考和处理医学方面的问题,让我今后选择工作时不受局限。
在很多理科生的眼里,学文科的永远处在鄙视链的最底端,文科生转理科难于上青天。其实,学科和学科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优越感”,无论选文还是选理,最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内心的热爱。
青春有梦,勇敢去追
选择文理,其实有很多次机会的。而每一次选择,都需要我们关注自身兴趣,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次,高中转科。如果在高中的时候觉得选错科了,那么就马上转科。需要注意的是,理转文易,文转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文科生如果想转理科,就尽量在高二上学期转,如果等到教学内容基本结束时才转,那就很困难了。
第二次,高考填志愿。很多专业是文理兼招的,而且也有很多偏文的理科专业(比如金融学)和偏理的文科专业(比如心理学)。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也不失为一次修正梦想的机会。
第三次,上大学后转专业或辅修双学位。很多大学有转专业的政策,如果学生第一学年达到转专业的要求并通过考核,就可以转专业。此外,还可以辅修双学位。
第四次,考研或就业。如今,就业与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很常见,本科专业并不锁定你一生从事的行业,如果发现自己选错专业了,也可以在考研的时候潜心准备,跨专业考研,或者在工作时转行业也未尝不可,这样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如鲁迅、冯唐、郝景芳等。
提高综合实力是关键
高考改革的趋势是文理不分科。目前,已经有一些省(市)做出了尝试。以上海为例,从2017年起,上海高考将采取“3+3”模式,即由语文、数学、外语统考成绩加上学生自选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近日,上海37所普通本科高校公布了各自的专业选考科目范围。从汇总情况看,2017年,上海37所本科高校共设置了1096个专业。其中有655个专业没有提出选考科目的要求,考生将可以实现真正的自主选择。不设置选考科目要求的高校包括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14所高校,涉及的专业类别主要是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那么,余下的441个专业中选考科目要求最多的是物理和化学。
总之,技多不压身,政策实时变化,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是关键。在不久的将来,或许我们可以跟数理化君、史地政君好好相处了。
文科生和理科生谁更适合拯救世界?
文:大家好!我是风度翩翩、才华横溢、出场自带书香气的文科生,人称“会走路的新华字典”。
理:大家好!我是思维严谨、逻辑缜密、自备修水管换灯泡磨菜刀技能的理科生,人称“鸡汤克星”。
文:你每天忙忙碌碌,浪费大好青春,女神不理、妹子不恋,四年“单身汪”。
理:你每天从早晃到晚,不懂得惜时如金,毕设没有、技能不会,就算追到了妹子也不能长久,“单身汪”+1。
文:我口才好、文笔好,发表的文章也不少,一句诗出口,瞬间迎来妹子们崇拜的目光。
理:文人太酸,靠嘴皮子、玩文字虚无缥缈!咱理科生靠的是实打实的技术,动手动脑双管齐下。
文:现实!庸俗!不懂得仰望星空。
理:那叫实力,脚踏实地才是关键。
文:实力?咱有!咱文科生参加记者团、文学社,写稿、排版样样在行。现在各个社团都在争抢宣传人才。
理:这算啥?上了大学,咱理科生编程、实验停不了,统计学、计算机手到擒来,还能帮妹子修电脑。
文:看来咱也是各有各的好。
理:没错,咱就多理解、多互补。
合:毕竟文理不分家,强强联手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