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南京紫金山
2017-01-03经盛鸿
经盛鸿
雄伟秀丽的南京中山陵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瞻仰者与游客。人们在瞻仰与游览以后常要问:孙中山先生是广东人,一生奔走革命,足迹遍布海内外,生前到南京仅有三个月左右,何以独爱南京,将遗体安葬于紫金山下呢?说起来这里有一段历史佳话。
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辛亥革命的风暴很快席卷全中国。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到达上海。由于孙中山在发动反清民主革命运动中的巨大功绩与崇高威望,1911年12月29日,已光复各省的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以获得绝对多数票当选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从上海乘火车来到南京,当晚,在原两江总督衙署,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宣布建立中华民国。他在南京紧张工作了约三个月。
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期间,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发展民族现代经济、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规和政策,如建元改历、限期剪发、劝禁缠足、禁止刑讯、保障人权、禁止人口买卖、保护华侨、严禁鸦片、禁止赌博、改变称呼、废止跪拜、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等等。这些法规和政策与实施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制度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此期间,孙中山表现了伟大的民主政治精神与平民风范。他日夜萦怀的是国家的统一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丝毫没有考虑个人的权力和享受。他廉洁奉公、生活俭朴,不讲排场。临时大总统府设在旧两江总督衙门,他却在西部一座平房内办公,在一座简陋的小楼房内居住。他身上穿的是一件极粗陋的呢子大衣。由于临时政府财政困难,所以上自大总统,下至一般职员,都未规定支付薪金。他们除食宿由政府供给外,每人只是领取由临时政府财政部发行的军用券30元。这实际是一种供给制的生活。
孙中山每天要接见大批来访者,上至地方军政官员,下至人民群众。一天,一位80余岁的老人专程从扬州来南京,想瞻仰孙中山大总统的风采,在传达室被阻。孙中山听说后,立即召见。护卫队队长把老人扶进总统府,孙中山准备行握手礼,老人却掷杖跪下,要向孙中山行三拜九叩之礼。老人以为大总统就是过去的皇帝。孙中山急忙将老人扶起,告诉他: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服务的。老人问:总统若是离职后呢?孙中山回答说:总统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的队伍里去,和老百姓一样。那位老者第一次见到这种民主政治的新气象,激动不已,逢人就说:我见到民主了!我见到民
主了!
孙中山刚从国外回到上海时,曾力主北伐,以军事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他表示:“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但在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在内外夹击下,他被迫妥协了。1912年1月2日,他致电袁世凯,表示:“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虽民主君主不待再计,而君之苦心,自有人谅之。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功让能,自是公论。”1912年1月15日,他致电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更明确表示:“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世凯)氏”,即推举袁世凯为民国临时大总统。这虽然表现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袁世凯抱有错误的幻想,但也表现了孙中山不贪恋官位、天下为公的高尚品德。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南京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随之解体。
独爱南京紫金山
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和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等人骑马出朝阳门(今中山门),去东郊狩猎。
孙中山一行从明孝陵转至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南坡的半山寺,孙中山打下一只野鸭,就下马休息。当时他们站在现中山陵墓穴的地方,孙四面环顾,指着远山和秦淮河,说:你们看,这里地势比明孝陵还要好,有山有水,气象雄伟。我真不懂当初明太祖为什么不葬在这里!胡汉民说:这里的确比明孝陵好。拿风水讲,前有照,背有靠,左右有沙环抱,加以秦淮河环绕着,真是一方大好墓地。孙中山接着笑着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胡汉民立即阻止孙中山继续讲下去,说:先生怎么想到这个上面?众人听了也甚觉凄然。
孙中山不仅钟爱南京的山水,而且非常重视南京的重要战略地位与独特、优越的地形地理条件,重视南京悠久灿烂的历史。他在1919年写的《建国方略》中称赞道:“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而又恰居长江下游两岸最丰富区域之中心,虽现在已残破荒凉,人口仍有一百万之四分之一以上。且曾为多种工业之原产地,其中丝绸特著,即在今日,最上等之绫及天鹅绒尚在此制出。当夫长江流域东区富源得有正当开发之时,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孙中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南京“新建设计划”,其主要内容有
三项:
第一,整治南京长江水道,削去下关地区,拓宽南京长江江面。这是孙中山整治扬子江计划的重要部分。因为“浦口、下关间窄处”,江流不畅,江岸崩塌,为拓宽江流,“必以下关全市为牺牲,而容河流直洗狮子山脚,然后此处河流有一英里之阔”;同时整治南京上、下游的长江水道。
第二,建造新的南京码头与商业区。在“削去下关全市”后,在米子洲与南京外郭之间,新建一南京码头与泊船坞,“以容航洋巨舶”;“而在此计划之泊船坞与南京城间旷地,又可以新设一工商业总汇之区,大于下关数倍。即在米子洲,当商业兴隆之后,亦能成为城市用地,且为商业总汇之区”。
第三,建设南京长江对岸浦口为全国交通中心枢纽。“南京对岸之浦口,将来为大计划中长江以北一切铁路之大终点。在山西、河南煤铁最富之地,以此地为与长江下游地区交通之最近商埠,即其与海交通亦然。故浦口不能不为长江与北省间铁路载货之大中心,犹之镇江不能不为一内地河运中心也。且彼横贯大陆直达海滨之干线,不论其以上海为终点,抑以我计划港为终点,总须经过浦口”。在南京、浦口间建长江隧道,“所以当建市之时,同时在长江下面穿一隧道以铁路联结此双联之市,决非躁急之计。如此,则上海、北京间直通之车,立可见矣。现在浦口上下游之河岸,应以石建或用士敏土(英文cement的音译,意为‘水泥——编者注)坚结,成为河堤,每边各数英里。河堤之内应划分为新式街道,以备种种目的建筑所需。江之此一岸陆地,应由国家收用,一如前法,以为此国际发展计划中公共之用”。
无疑,孙中山的南京“新建设计划”是十分雄伟、宏大、美好的远景规划。后因条件变化,未完全实施,却鼓舞了无数热血志士为实现这些规划而英勇奋斗,甚至流血牺牲。
临终“欲葬紫金山”
十多年后,孙中山弥留之际仍想到了南京紫金山。
1925年3月上旬的一天,孙中山在北京铁狮子胡同一所古老宽大的宅院里养病,已处于生命垂危的状态。孙中山的家人宋庆龄、孙科,以及汪精卫、张静江、何香凝等国民党领导人看到孙中山似乎要昏睡过去,就转到房间一角议论起孙中山的后事来。当谈起孙中山逝世后的归葬之地时,宋庆龄泣不成声。汪精卫深信风水之说,振振有词地讲起来:人们都说孙总理是明朝崇祯皇帝的后身,一旦山陵崩,似宜葬北京景山为妙。没想到这话被昏睡中的孙中山听到了,他从病榻上一下子回过头来,连声说:“否!否!我欲葬紫金山也。”在场的人一时感到十分愕然,尤其对紫金山位于何处感到茫然,但为了安慰孙中山,都连连答应。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逝世。在北京的国民党上层人士聚会讨论孙中山的归葬之地。汪精卫就将孙中山的临终遗言告诉大家,说:“孙总理欲葬紫金山,但不稔山在何处耳。”于是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在广西,有的说在广东,等等。这引起了当时在场国民党元老陈去病的关注与深思。
陈去病是文史专家,对南京的历史名胜尤为熟悉。他见众人争执不下,遂站起来说:“总理欲葬的紫金山,就是南京明孝陵所在的钟山是也!”他向大家介绍了南京紫金山的历史地理情况与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时表现的对南京山水的热爱。这一说,大家顿时醒悟过来。汪精卫说:“对!对!你快写一篇文章考证一下。”于是陈去病写了一篇《紫金山考》,送到各家报刊发表。孙中山的葬地随之定了下来。
有人回忆说,孙中山临终前明确嘱咐要葬于南京,“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孙中山逝世后,其灵柩并没有立即送到南京安葬,而是先将遗体移往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让民众瞻仰遗容,举行治丧活动,后于4月2日,将灵柩暂放北京西山碧云寺。
1925年4月4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推定张人杰、汪精卫、林森、于右任、戴传贤、杨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叶楚伧、林叶明、陈去病12人为委员,组成“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以下简称“葬事筹备委员会”),决定将孙中山遗体暂厝碧云寺,待南京陵园建成后再正式安葬。“葬事筹备委员会”即着手到南京兴建中山陵。4月18日,在上海正式成立“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以下简称“葬事筹备处”),指定杨杏佛为主任干事,孙科为家属代表,办理孙中山遗体安葬的具体
事宜。
1925年4月,宋庆龄、孙科与陈去病等人到南京东郊紫金山下踏勘。他们看到紫霞洞左有一座山峰,气象雄伟,视景开阔,高兴地说:“是佳城也。”墓穴遂选定于紫金山中部小茅山南坡,就是今天的南京中山陵所在地。
不久,“葬事筹备处”在全国征求陵墓图案。在众多应征者中,著名的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陵墓图案获首奖。“葬事筹备处”即聘吕彦直为陵墓设计建筑师,主持计划、建筑及监工事务。又登报征求陵墓工程建筑承包商,姚新记
获选。
1926年1月开始建造中山陵。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一周年,举行了奠基典礼。奠基石上刻有“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二日中国国民党为总理孙先生陵墓行奠基礼”大字。当时南京处于北洋军阀孙传芳的统治下,但由于孙中山的崇高威望与中国各界人民的热烈拥护,以及世界许多著名人士的支持,中山陵的建造比较顺利。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中山陵的建造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929年年初,中山陵的陵墓主体工程依次
落成。
奉安大典后,
孙中山长眠中山陵
1927年9月18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改推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张人杰、谭延闿、蔡元培、林森、于右任、宋子文、孔祥熙、叶楚伧、杨铨等19人为委员,组成新的“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
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将孙中山的灵柩从北平碧云寺运到南京安葬,紧张地进行各项筹备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在1928年8月,由国民政府与南京特别市政府专门成立“首都道路工程处”,由南京市市长刘纪文兼任处长,在南京市内修建迎榇大道(又名中山大道),从下关长江边新建的中山码头起,经海陵门、山西路广场、鼓楼广场、新街口广场,向东出朝阳门,直到中山陵。道路全长约12公里,路宽40米,一律以柏油铺路。这是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也是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城市道路杰作。国民政府下令迎榇大道及其连接的码头、桥梁、城门等,均冠以中山之名:城内的迎榇大道分段取名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中山门外的迎榇大道称作陵园路;道路经过的城北海陵门改称挹江门,原单孔券门改建成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城门拓宽到4.5米;城东朝阳门改称中山门,也改筑成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因整个工程浩大,直至1929年5月才基本完工,故不得不呈请将奉安大典日期推后。
1929年1月14日,国民党专门成立了“总理奉安委员会”,委员有蒋介石、胡汉民、张人杰、谭延闿、戴传贤、王宠惠、蔡元培、林森、于右任、张继、冯玉祥、张学良、孙科、何应钦、宋子文、孔祥熙、刘纪文等28人,主任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亲自担任,奉安总指挥先是何应钦,后改为朱培德,办公处总干事为孔祥熙。
1929年5月26日凌晨1时,在北平西山碧云寺,举行孙中山灵榇奉移典礼。下午5时35分,载有孙中山灵榇的九组专列火车,由孙中山家属宋庆龄、孙科和迎榇专员林森等人护送,从北平启程,开往南京。在九组专列中,第六列为灵榇专用的列车,共挂15节车厢;第六节是特地改制的专用车厢,承载孙中山灵榇——美国产紫铜棺材;第五节车厢属宋庆龄专用;第七节车厢属孙科夫妇、戴恩赛夫妇、孙科子女专用;此外还有迎榇专员林森等人的办公车厢、送殡来宾车厢、卫士和杠夫车厢等。在这趟列车上,还专门配备了无线电台。
国民政府规定,5月26日至6月1日,为全国哀悼日。
5月28日凌晨3时40分,灵车抵达安徽蚌埠车站,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等赶来恭迎。是日上午10时,专列到达南京浦口车站。参加仪式的中国海军“通济”“楚有”“豫章”等舰艇均在江面列队拱卫,包括参列的日、英、法等外国舰船,一律降半旗致哀,并鸣放礼炮。灵车过江后,在中山码头登岸,然后沿新修成的迎榇大道缓缓而行。下午3时15分,灵车抵达湖南路的国民党中央党部,由北平杠夫将灵榇移入祭堂——国民党中央党部礼堂。从5月28日起,由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特任官轮流在祭部守灵,三人为一班,每班四小时。第一班由蒋介石、谭延闿、胡汉民守灵。共22班,直至6月1日奉安日为止。
5月31日下午6时,举行封棺典礼,由蒋介石主持,席楚霖任宣赞。参加封棺典礼的有宋庆龄、孙科、陈淑英、孙治平、孙治强、孙穗英、孙穗华、孙琬、戴恩赛、陈少白、林焕廷、何香凝、宋霭龄、宋美龄、宋子良、郑洪年、胡汉民、谭延闿等人。众人鞠躬默哀后,由蒋介石率领,依次至灵前,瞻仰孙中山遗容,然后封棺。蒋介石、孙科、孔祥熙率领孙中山生前卫士黄惠龙、马湘、陈兴汉、刘钺、肖芹将铜棺安盖。蒋介石、孙科、孔祥熙亲自涂殡。7时,奏哀乐,行三鞠躬礼,然后依次退出,封棺典礼结束。
1929年6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举行隆重、盛大的奉安大典。凌晨2时,奉安委员会特备的汽车已停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二门前院内。奉安总指挥朱培德、总干事孔祥熙以及各组正副主任都已到场,指挥各干事分别做好准备。3时20分,宋庆龄、孙科夫妇及子女、蒋介石夫妇、宋子文夫妇、宋霭龄、杨道仪(朱执信夫人)、唐绍仪、陈少白、张继、叶恭绰,日本友人头山满、犬养毅、梅屋庄吉、宫崎龙介,以及全体国民党中央委员、国府委员、葬事筹备委员、迎榇专员、各国专使代表等,陆续到达国民党中央党部。移灵原定于凌晨5时,因恐不能按时到达陵墓,临时由奉安委员会决定,改于凌晨4时起灵。孙中山家属、亲故与各党国要人进入灵堂,依次排列,各国专使则退至前院肃立恭候。典礼由立法院院长胡汉民主祭,然后由孙中山家属、亲故及各党国要人恭候灵榇,总干事孔祥熙执旗前导。4时15分,狮子山炮台开始鸣礼炮101响,灵榇移出大门,由杠夫抬上汽车。汽车的四周遍扎白彩球,上覆党旗、国旗。4时25分,号兵吹起启行号,灵车启动。200余名军校学生任护灵团,全副武装,分列两侧,随行护卫。铁甲车及骑兵连在前面开道,由一名骑兵长官骑黑马,手执开道旗。送殡各机关团体共分十行列,在事先指定的地点依次加入,队伍长达五六里,朱培德任总指挥,姚琮、谷正伦、张治中分任各有关行列指挥。
迎榇大道沿途搭起松柏牌楼、青白布牌楼及凉棚。瞻仰送殡的民众从凌晨2时起,挤满中山路两旁。航空署派飞机五架回翔空中致敬。灵车经过,万众脱帽致哀。罗家伦作《奉安歌》:“大道兮填填,哀吹兮极天,肃奉安兮国父,灵车兮计迁……”甚为悲恸。
这时,在中山陵的奉安人员已预先将灵舆安置于中山陵墓石级前的广场上。灵舆为亭子式,用蓝绸裹扎,四周悬白绸彩球。杠夫108人分别肃立在灵舆两侧等候。9时20分,灵车缓缓开到中山陵广场,停在灵舆前。9时30分,由孔祥熙、吴铁城、郑洪年等率领杠夫10人,将灵榇从灵车上降下,移上弼舆。9时45分起杠,步石级而上。国民政府乐队40名乐师奏哀乐前导,宋庆龄率领家属在布幔内步行送殡,执绋人员在两侧恭扶前进。
10时8分,灵舆抵达祭堂前平台,杠夫换用小杠,执绋人员恭扶灵榇入灵堂,停于中央。肃静片刻后,举行奉安典礼。奏哀乐后,全体人员行三鞠躬礼,然后献花圈,读诔文,蒋介石主祭,谭延闿、胡汉民、王宠惠、戴传贤、蔡元培陪祭。
典礼完毕后,孔祥熙率领杠夫将灵榇移入墓室,孙中山亲属、蒋介石、犬养毅、欧登科等随同进入墓室,杠夫将孙中山灵榇奉安于圹内,在孙中山卧像的下面五米处。墓穴四周,有钢筋水泥隔墙。紫铜棺材的四周由八条钢索固定,紫铜棺材悬正中,没有跟四周进行接触,即所谓“入土不沾土”。
这时,狮子山炮台响起101响礼炮,全国民众停止工作,默哀三分钟。
12时,奉安完毕。在祭堂内参加大典的人员依次进墓门瞻仰,然后回到祭堂,全体集合,再行鞠躬礼,奏哀乐。最后,由宋庆龄率领孙科夫妇、戴恩赛夫妇等将墓门关闭,奉安大典告成。
从此,孙中山先生长眠在南京紫金山。
奉安大典以后几年,南京国民政府又在中山陵四周继续营造了一系列纪念建筑,直至1933年初,包括牌坊、陵门、碑亭、围墙、卫士室等各项工程才先后竣工。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雄伟壮丽的中山陵建筑群体。
此后,在整个民国时期,每逢重大节日,如孙中山诞辰或国庆日等,南京国民政府的党政军高官都要到中山陵谒陵;在南京召开的重要会议,也要将谒陵作为会议的一项内容。
如今,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到南京,必然要到中山陵,即使到其他城市,也会绕道来南京看望孙中山先生。这里安息着一位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不朽灵魂,铭刻着海峡两岸与世界各地无数中华儿女的乡愁。“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的崇高愿望与中山陵一道,成为连接海峡两岸与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血浓于水的
纽带。(编辑 王 雪)
(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