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变式训练

2017-01-03宋小萍

未来英才 2016年20期
关键词:直角三角形变式正方形

宋小萍

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希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中,除了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能之外,还能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途径,让学生体会数学思考和创造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变式训练,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向发散,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去寻找解类似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意识地展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真正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一、变式训练“为什么要变”

所谓数学变式训练,就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增加学生参与度,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产生意外生成、揭示知识的本质。通过变式训练,不仅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基本技能,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数学教学中变式训练“变什么”

1、变问题:一题多问,深化问题。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课本例题和习题的“改装”或引申。数学的思想方法都隐藏在课本例题或习题中,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对这类习题进行必要的挖掘,即通过一个典型的例题,最大可能的覆盖知识点,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案例1】

在?ABC中,∠B=∠C,点D是边BC上的一点,DE⊥AC,DF⊥AB,垂足分别是E、F,AB=10cm,DE=5cm,DF=3cm,求(1)S?ABC。(2)AB上的高。

上题通过连接AD分割成两个以腰为底的三角形即可求解S?ABC=40cm2;借助于添加AB上的高CH,利用面积公式和第一题的结论,不难求的AB上的高为8cm。我在教学中并未把求得结论作为终极目标,而是继续问:3+5=8,在此题中是否是一个巧合?探究DE、DF、CH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猜想CH=DE+DF)。

引出变式题(1)如图2,在?ABC中,∠B=C,点D是边BC上的任一点,DE⊥AC,DF⊥AB,CH⊥AB,垂足分别是E、F、H。求证:CH=DE+DF。

在计算例题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具有了用面积的不同求法把各条垂线段联系起来的意识,此题的证明很容易解决。

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此时,我又借机给出变式(2)如图3,在等边?ABC中,P是形内任意一点,PD⊥AB于D,PE⊥BC于E,PF⊥AC于F。

求证:PD+PE+PF是一个定值。

通过这组变式训练,面积法在几何计算和证明中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这一组变式训练经历了一个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有助于深化、巩固知识,学生猜想、归纳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2、变解法:一题多解,触类旁通。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异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案例2】如何复原一个被墨迹浸渍的等腰三角形?

(只剩一个底角和一条底边)

学生给出的三种“补出”方法:

(1)量出∠C度数,画出∠B=∠C,∠B与∠C的边相交得到顶点A;

(2)作BC边上的中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到顶点A;

(3)“对折”。

看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由此引发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向思维,把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3、变条件和变问题:一题多变,横向联想。通过一题多变,可避免题海战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享受数学的相似美,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案例3】有一块三角形余料ABC,它的边BC=120mm,高AD=80mm。

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使正方形的一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

分别在AB、AC上。问加工成的正方形零件的边长为多少mm?

变式1:将“正方形PQMN”改为“矩形PQMN”。问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多少时,所截得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变式2:一块直角三角形木板的一条直角边AB长为1.5m,面积为1.5m2,工人师傅要把它加工成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桌面,请甲乙两位同学设计加工方案,甲设计方案所示,乙设计方案如图所示。你认为哪位同学设计的方案较好?试说明理由。(加工损耗忽略不计,计算结果可保留分数)

三、数学教学中变式训练“变到什么程度”

1、变式的数量要“适度”。变式不是为了“变式”而变式,而是要根据教学或学习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数学变式,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之上,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技能技巧。因此,数学变式要正确把握变式的度,适度进行,适可而止。

2、变式的内容与难度要有“梯度”。变式习题的设置不仅要考虑到适当的量的安排,更要注重训练的梯度性,具有科学的循序渐进的训练程序,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案例4】由4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其中第1个直角三角形的腰长为1cm,求第4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

变式1:已知条件不变,求第5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并探究第n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多少?

变式2:已知条件不变,求第6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边的长,并探究第n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为多少?

3、变式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设计问题变式要注重一个“变”,不能简单的重复。变式题组的题目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异,要使学生对每道题既感到熟悉,又觉得新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数学思考中来。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加强变式训练,对巩固基础、培养思维、提高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变式训练能培养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联想,敢于怀疑的品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当然,课堂教学中的变式题最好以教材为源,以学生为本,体现出“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并能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也学会“变题”,使学生自己去探索、分析、综合,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猜你喜欢

直角三角形变式正方形
含30°角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剪正方形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剪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拼搭直角三角形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