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供给侧改革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以无锡市某开发区为例

2017-01-03李娟李惠明朱靖

上海房地 2016年12期
关键词:集约开发区节约

文/李娟 李惠明 朱靖

以供给侧改革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以无锡市某开发区为例

文/李娟 李惠明 朱靖

2014年,《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61号)出台,江苏省《关于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苏发〔2014〕6号)印发,无锡市也提出名为“1236”的节约集约用地战略布局,要求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显著提升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可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与“供给侧改革”要求的“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等目标相吻合,反映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落实“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要求从供给侧的角度转变思路,提高土地利用管理效率。

一、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无锡市某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5月。201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包括主区和发展方向区,总面积为45.30平方公里。主区为依法审批界线范围内的土地,总面积9.20平方公里,发展方向区为开发区的规划发展区域,总面积36.10平方公里。由于坚持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园区建设和经济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地均GDP达到10.24亿元/平方公里,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机械装备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商贸物流业等优势产业集群。

(一)建设用地需求较为旺盛,未来发展空间受限

2015年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但开发区注重发挥自身产业园区优势、落实“四全”提升用地保障水平,产业项目供地是2014年的3倍,总量占到全区一半,在全市15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二。但从用地格局来看,发展空间有限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开发区主区已基本开发完毕,2014年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了723.13公顷,较2009年增长了8.2%。发展方向区外延扩张也较为快速,2014年建设用地总规模为2298.78公顷,较2009年增长了17.61%,年均增长率3.3%。开发区可供应土地日渐减少:主区尚可供应土地多为难以拆迁的农村居民点,土地供应面积逐年减少;发展方向区扣除不可建设的水域等生态用地,剩余32.02%的土地面积可用于经济建设,按照前5年的建设用地发展速度,仅可持续3.36年。

近年来,开发区通过多种手段拓宽发展空间,努力提高集约利用水平。一是严把项目质量关,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重点产业项目;二是加大存量用地盘活力度,如将低效土地收储后重新出让,将存量转化为生产力;三是开展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和工业用地调查等多项基础工作。开发区节约集约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要突破用地空间瓶颈,还需进一步拓宽渠道,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二)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不断提升,但仍有提升空间

为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开发区采取提高土地投资强度、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建造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2008年开始推行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来看,开发区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开发强度和土地产出强度等指标均呈稳中有升的态势,2013年主区土地供应率已经达到87%,土地建成率超过95%,工业用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均超过《江苏省建设用地指标》苏南地区分行业指标控制值,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和产出强度达到较高水平,反映了开发区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呈现不断提升的趋势(图1)。

与同类国家级开发区横向对比发现,本开发区容积率、建筑密度等土地开发强度已位居江苏省前列,但工业用地地均税收尚位于全省中等水平,与产出水平较高的开发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与区内部分行业如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化纤制造业等收入增幅下降、成本上升有一定关系,反映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求较强(图2)。

(三)土地利用结构相对单一,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我国最初设置开发区的目的是为了吸引资金、技术等外部生产要素,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工业化水平,因此多数开发区非常注重产业发展,土地用途以工业用地为主,本开发区亦如此。主区产业主导地位已十分突出,建设用地中工矿仓储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所占比重达90.91%,除必要的商服和住宅配套用地外,经营性用地比重很小;发展方向区已建成区域内工矿仓储用地及交通用地所占比重超过77%。开发区土地用地结构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但以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难免出现第二、三产业比例失调和生活功能不齐全等问题,商业、居住及基础设施配套等功能的失衡也会造成土地集约利用提升障碍。

主区是开发区发展的起始区域,已发展成熟,部分企业已进入衰退期,形成低效用地,产业重新整合升级是主区所要面对的问题;发展方向区开发时间较短,未建成用地的比重较大,尚有开发潜力,但已建成产业空间布局较为分散,产城融合度不高。

二、当前开发区节约集约利用管理面临的形势

(一)开发区进入后期调整阶段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多数“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历了初期探索阶段、中期发展阶段、后期调整完善阶段。初期探索阶段,各开发区依靠财税优惠、低价土地等吸引企业入驻,工业用地规模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中期发展阶段,开发区政策优势减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集聚能力增强,引导发展重点特色产业,建设用地规模继续扩张,土地利用仍较粗放,但土地集约利用制度逐渐建立;后期调整完善阶段,区域政策优惠取消,区内区外、外资内资公平竞争,企业间竞争激烈,主导产业日益明确,但部分企业面临衰退危险,产业结构需优化升级,土地供需紧张与低效用地共存,土地利用向节约集约式发展。目前,本开发区土地利用空间相对饱和,发展空间受限,集约利用水平较高,但盘活存量用地、提质增效任务较重,主导产业明确,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多数企业进入成长或成熟期,部分行业处于衰退期,产业结构升级及空间优化需求较为迫切。一系列特征反映,本开发区已进入后期调整完善阶段。

图1 开发区主区土地利用指标情况

图2 江苏省主要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用地地均税收情况对比

(二)供给侧改革趋势与土地资源紧约束

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已是共识,经济增长速度也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传统的靠投资、出口、消费驱动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从投资来看,房地产刚需见顶,去库存压力大,人口数量红利消失,基础设施建设增长空间受限;从出口来看,劳动力成本上升,且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及贸易再平衡,限制出口增长;投资、出口增速下滑背景下,消费增长较为强劲,但中低端消费市场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牵掣消费增速。依赖需求侧刺激经济不可持续,供给侧改革成为必然趋势。供给侧改革核心是提高土地、人口、资本、科技、制度等全要素生产率,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增加有效供给,引导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增长。

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供给侧改革必然需要土地资源的承载及土地政策的支持与配合。未来激发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将引发新的用地需求,但以往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资源环境约束的承载能力峰值,这要求未来城镇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功能提升转变,土地由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转变,探索节约集约的新型发展之路。

三、从供给侧改革角度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建议

(一)调整土地利用管理思路,建立动态高效用地激励机制

目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较为注重供前管理,通过提高用地门槛,防止土地低效利用,主要包括提高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约定较高的投资强度及产出强度、根据项目产业属性和投资额等确定土地配额等,但批后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缺乏针对企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评估机制。建议建立“宽进严出”的供地、用地标准:一是在坚持生态、环保、节地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用地需求,采取多种方式、多种形式供地,如先租后让、租让并举等弹性供地,适当降低投资强度要求,降低企业用地门槛;二是注重土地利用长效管理,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机制,项目达产后,从容积率、地均产出、地均就业人口、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等指标综合考核土地集约利用分值,对于综合得分高的企业给予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激励政策支持,提高企业高效用地的积极性,对于综合得分最为靠后的企业采取差别化的用地、用能政策,引导其转型、创新或退出;三是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实现零地扩张,引导企业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技术改造等手段提高产出效益,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已建厂房加层、老旧厂房改造等举措扩大产能。

(二)市场化引导低效用地再开发,向存量用地要空间

从供给端和供给结构变化出发,行业周期和技术周期均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新供给形成阶段、供给扩张阶段、供给成熟阶段、供给老化阶段。如果一个区域内大部分行业处于新供给形成和供给扩张阶段,则经济活力充足,经济扩张效益明显;如果较多行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则活力下降,经济增速下降。若行业或企业处于供给老化阶段,则应畅通其退出通道,通过要素转移更新供给结构,反映在土地上,则为腾退土地,促进其流转。因此应积极引导低效企业退出及用地再开发,具体包括:一是发展完善土地二级市场,放松土地流转方面的约束,尽快建立国家层面的土地二级市场规范性文件,完善土地产权和收益分配体系,降低流转税费 ;二是考虑土地具有价值高、不可移动等特点,推动搭建土地流转平台,信息公开共享,以提高存量土地流转效率;三是建立市场取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低效用地再开发机制,在完善法律、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遵循市场规律,吸引社会多方利益主体参与到再开发进程中来,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开发;四是引导地方和企业优先使用存量。利用数据中心成果,结合外业实地踏勘,将区域内可用未用地块的土地情况与既有园区政策有机整合,多角度展示各个地块的综合优势,搭建“互联网+招商”信息平台,促进开发区尽快实现以地招商,缩短周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调整完善规划,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开发区后期调整阶段,区域空间上的政策优势已不存在,且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这就要求开发区加快实现转型升级。转型升级更多依靠技术、制度、文化等无形要素,城市功能的优化对无形要素的培育具有积极价值。目前本开发区工业用地占据对主导,居住、商服等用地过少造成开发区用地功能结构失衡,应加快区域内知识、信息、文化、金融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业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引导开发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为企业创新突破创造条件。因此,建议调整完善现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形成互为依托、相互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是对于配套发展严重滞后的主区,在注重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增加面向就业人群的配套服务设施,同时注重工业邻里建设规划,与相邻区域共享服务圈;二是对于未建成土地面积比重较高的发展方向区,以产城融合为目标,优化产业用地、服务业及基础设施用地的配比。

(作者单位:江苏同方土地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无锡市国土资源局锡山分局)

猜你喜欢

集约开发区节约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节约
节约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节约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
牢筑节约集约“高压线” 严守国土资源“生命线”——玉环县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