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四川省人才工作纪实
2017-01-03贺贵成
·本刊记者 贺贵成
为创新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四川省人才工作纪实
·本刊记者 贺贵成
9月初,记者从省委组织部获悉,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印发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名单,我省43人入选。至此,全省已有79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居西部第一位。
“入选者除了享受到国家在经费、政策和服务上的支持外,还会根据《四川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办法(试行)》得到相应支持。”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是近年来四川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成效的一个缩影。2015年底,我省人才资源总量达662.1万。目前,全省共有“两院”院士58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79名,我省“千人计划”专家总人数达到595名,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居西部第一位、全国第七位,折射出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向四川聚集的“虹吸现象”。
释放人才“双创”新活力
2015年5月8日公布的2014年国家第十一批“千人计划”专家名单中,四川普锐特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侯曙光博士成为西部唯一一名入选“创业人才”的专家。这位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药学院的博士在关于“肺部吸入药物递送制剂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一做就是20年。
四年前,侯曙光毅然决定放弃世界500强企业3M公司优越的研究环境和优厚的待遇,把自己在美国学习和积累的关于新型吸入药物制剂研究的最新技术带回祖国。支撑他的是,让中国早日摆脱新型吸入制剂依赖进口的坚定信念。侯博士回国后,组建起专业化的吸入药物研究中心,开启了新型吸入药物研发和国产化的步伐。他说:“成都有着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宜居住、宜创业’的‘双宜’环境,我喜欢成都,就像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省坚持把激励创新者的积极性放在优先位置,把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壁垒作为突破口,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全社会创新创业蓬勃发展,依靠“改革红利”释放“人才红利”。
——着眼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大力促进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意见》 《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方案》,2015年大学生实现创业比2014年增长70%,省内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率连续3年超过60%。
——着眼增强高端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办法》,综合运用安家补助、岗位激励、项目和平台支持等优惠政策,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着眼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出台《四川科研院所改革总体方案》 《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试点推进方案》等文件,围绕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提高成果转化收益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突破力度大的政策措施。
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开幕式致辞。图 /scp/陈俊汐
——着眼推动人才正向流动,制定激励引导教育卫生人才服务基层“八条措施”和藏区“八条意见”,近两年,为基层招录补充4000余名教育卫生等紧缺专业人才,选派1万余名专业人才到基层开展援助服务,遴选400余名优秀干部人才到市县挂职,形成优秀人才向基层流动、到一线创业的导向。
2015年,全省技术合同认定交易额比2012年增长93%,7个试点单位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72家,离岗转化科技成果超过200项……向用人单位放权、给人才松绑等“破藩”政策,正在逐渐解开科技人员身上的羁绊,让四川这个拥有270多家科研院所、30万科技人员的科技大省,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构建人才 聚集新高地
2012年入选省“千人计划”的江欣国,是西南交大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市统一战线专家智囊团交通运输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评审专家,四川省交警总队的特聘专家。
江欣国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州立大学,曾任职于国际交通咨询公司,并在美国佛州CityofFortMyers担任首席交通工程师;拥有美国佛州颁发的注册职业工程师,以及国际交通工程师协会颁发的职业交通运营工程师执照,并从事如大型建设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交通安全、低碳交通、智能交通系统、综合交通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被引进到西南交大后,他带领“交通安全与行为研究”团队继续深入交通安全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融合交通安全理念的交通规划与设计、道路交通安全审计和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综合枢纽客流紧急疏散关键技术等。“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为中国的交通安全改善作出贡献。”江欣国说。
全球化催生人才跨国、跨区域流动常态化,“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在四川变为一项项有力的举措。
——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省委书记王东明亲自率团出访欧洲,近3年我省赴欧美开展招才活动50余场,建立15个海外引才工作站,聘请59名海外引才顾问“以才引才”,吸引20多个海外专业机构动员组织高层次人才来川创新创业。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连续两年举办四川与北京高校、四川与上海高校活动周,引进674名选调生和1700名紧缺专业人才来川工作。每年在川举办“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近3年累计邀请1200名海外人才来川,促成520名高端人才、总投资149亿元的高科技项目落地四川。
——坚持外引与内联相结合。全方位推进与省外名校名院名企战略合作,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智公司等签署合作协议,促成清华能源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人大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同济大学西部创业谷等项目落户四川,与清华合作项目纳入中美“2+2”协议、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引进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兴起一个企业、推动一个产业。四川人才引进的成绩单越来越长、越来越靓丽:2015年,全省115名“千人计划”创业人才所在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约24.5亿元,实现利税2.6亿元;480名“千人计划”创新人才申请各类科研项目862项,获专利授权1000余项。
开启人才 强省新征程
宜宾盈泰光电公司董事长、党支部书记、总经理邱成峰博士、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四川省第三届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四川省顶尖创新团队带头人。曾任香港科技大学、美国杜邦(世界五百强企业)公司显示器件科学家。
2007年,邱成峰抱着不要“绿卡”要“舞台”的信念,毅然放弃了美国杜邦公司为其申请的美国绿卡,依托五粮液集团创办了“宜宾盈泰光电有限公司”,运用自己从事信息显示行业开发研究近30年积累的技术和海内外人脉,吸引和组建了公司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进行OLED显示器等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目前,宜宾盈泰光电公司已成为拥有职工600余人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且销售收入快速增长,2015年实现销售额1.59亿元。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省创新型试点企业、省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力争2016年完成新三板挂牌上市工作。
“预计到2020年,将实现全省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素质大幅度提升、人才比较优势明显增强、人才效能明显提高,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基本形成。”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面向“十三五”开局,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建设人才强省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加快构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加快实现由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实施“六大人才工程”,即优秀年轻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扶持计划、藏区和贫困地区专业人才支持计划、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开发计划,加快吸引和培养开发各领域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到2020年,支持引进1000名高层次人才和100个创新创业团队、1万名外籍专家、1万名留学归国人员来川发展。
——构建“五大人才平台”,即省校省院省企开放合作平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科技人员智力支持服务基层平台、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加快向四川集聚。到2020年,建设20个大学科技园、30个重大科研创新平台、80个协同创新平台,100个创新创业俱乐部、100个创新创业园(孵化基地)。
——抓好“五项改革任务”,即完善人才引进聚集、培养开发、评价激励、流动配置和管理等政策机制,研究出台更具带动性和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措施,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和更具灵活性的人才管理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热情和创业活力。(责编: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