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质效的“三句箴言”

2017-01-02朱永杰

政工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官兵政治思想

朱永杰

习主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年年搞,但打下的烙印不是很多。主要问题是有的教育接地气不够,联系实际不紧,说不到官兵心坎里,激不起思想共鸣,没有找准穴位,打鼓没有打到点子上。”这一论述切中了时弊、掐住了“七寸”,为新形势下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参考镜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质效,关键要在“活、深、融”三个字上下功夫做文章。

一、“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多活,教育的效果就有多火。反观当前,一些政治干部“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份教案讲到底”,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台上九级台风,台下纹丝不动,官兵不叫好,群众不叫座,一些官兵“身在课堂内,神游千万里”,问卷调查中有官兵甚至坦言“宁愿在风雨里站岗,不愿在空调房听讲”,教育成了“手雷”,捂起耳朵来能躲多远躲多远。为此,要做到“三活”:一是语言要活泼。语言是沟通的符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要把有意义的事讲得有意思,多讲通俗易懂的“大实话”“大白话”,让官兵一听就懂,照着就能做;要多说“接地气”“泥土味”的兵言兵语,让官兵听着亲切、学着真切;要多说风趣幽默的“俏皮话”“流行语”,让官兵听着开心、学着舒心;要多讲官兵身边的“好故事”“好样子”,让官兵可学可信;要多用声情并茂的语气讲,少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灌”,让官兵乐在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得启发。二是形式要活跃。形式是内容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大纲》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13种形式,要坚持“形式服从内容,内容服从效果”,灵活选择教育的形式载体,做到灵活而不拘泥,既不死板教条,墨守成规,也不盲目追求形式,多了花色少了营养。实践操作中,既可结合实际任选其一,打开“突破口”,展开“主攻”,也可多种形式、多管齐下,实施“围攻”;既可一人操刀主讲,也可让有体会的谈体会,让典型现身说法,也可道理大家讲、是非大家辨、危害大家谈、对策大家找。三是手段要活泛。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要在传统手段的基础上,广泛借助“互联网+”、自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优势,积极建立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开设网上慕课平台等,把思想政治教育搬上网络、植入手机,打通“网路”,走通“心路”,切实让官兵长知识、得见识、学才识,感觉参加一次教育境界就提升一层,变“要我教育”为“我要教育”。

二、“深”下去才能“真”起来

现在,有些官兵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冒”,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假”,把抄笔记、应付检查作为教育的全部,关键是教育没有奔着官兵的“活思想”去、瞄着官兵的思想困惑走,没有触碰官兵心底的神经,未能在官兵头脑中打下烙印。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思想调查要深入。习主席指出,调查研究多了,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我们的认识就会产生飞跃,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思想调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奏,如同医生看病前的询问,是能否对症下药的基础,不能凭感觉、想当然。要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制订教育计划之前,多去基层了解实情,通过“望、闻、问、切”掌握官兵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摸准官兵的“真脉搏”、抓住官兵的“活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立好“靶标”,避免脱纲离谱。二是备课示教要深透。备课示教犹如正式演出前的“彩排”,能帮助施教者查漏补缺,把教育中的矛盾问题分析研究透。要坚持把官兵当主人,挖掘用好群众这座知识的“富矿”,积极邀请不同层级官兵代表担任评审,严格把好“四道关”:即教育的选题关,看一看教育题目是不是符合官兵需要;教育的设计关,看一看教育的方法手段符不符合大家口味;教育的内容关,看一看教育的事例是否典型、语言是否生动;教育的反馈关,看一看群众的反响是否良好,切实让官兵的好建议、金点子入课堂、进教育。三是解决问题要深刻。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的灵魂工程,来不得半点虚假。要坚持“有什么问题就搞什么教育,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开展什么教育”,不能无病呻吟,有事无事打三竿,更不能讳疾忌医,对官兵思想上的疑虑不闻不问,切实让官兵听得既解渴又解乏;要注重区分层次,对干部、士官、义务兵应各有侧重,不能大水漫灌、平均用力,搞“一锅煮”“一刀切”,切实让每名官兵参加思想政治教育都有一种获得感。

三、“融”进去才能“拢”起来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句名言:“教育的本质是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然而,当前个别单位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三个不紧”,即与形势任务结合不紧、与官兵思想实际贴得不紧、与强军实践联系不紧,各吹各调、各说各话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官兵戏称:“拿了一沓子,念了一下子,抄了一本子,就那一阵子”。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三个紧贴”,把官兵的思想“拢”起来,关键是要做到“三融”:一是思维理念上要融通。坚持紧跟官兵成分的新变化、时代主题的新拓展、科技手段的新发展,及时调整视角、更新理念,确立网络化、碎片化、即时化、精准化等教育理念,走活线上与线下、网上与网下、平时与动时结合等方法路子,打破定量定时、单向传输等固有思维和模式,形成多方位、立体式、全天候的教育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官兵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融入到官兵日常行为的一举一动,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不下线的朋友、不关门的课堂。二是情感交流上要融入。以势服人则浅,以情感人则深。动不动真情、用不用真心,是教育能否跟上官兵思想变化的关键。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说服别人先说服自己,让别人做到自己率先垂范;要像良医治病那样“病在患身,如在己身”,主动与官兵打成一片,与受教者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用心听取官兵的心声期盼,打通教育与官兵期盼的“最后一公里”,把教育的种子播撒在官兵渴望成长的心田里。三是运行模式上要融合。破除“教育就是上大课、抄笔记,一人讲、群众听”的惯性思维,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任务完成的始终,使教育与部队工作无缝链接。要坚持伴着中心任务走,广泛开展训练前小动员、训练中小比武、训练后小讲评,持续激发官兵训练热情;要坚持紧随形势任务搞,结合国内国际热点敏感话题,组织官兵谈认识、话危害、寻对策,在灵魂深处筑起思想“防火墙”;要坚持融入强军文化育,发挥文化的特殊育人功效,通过一张图片、一句格言、一个故事、一个文艺节目等形象化、艺术化载体,让官兵在内心深处产生思想裂变,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改造。

猜你喜欢

官兵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