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

2017-01-02彭述明杨通在何玉晖

军工文化 2017年11期
关键词:驱动力科研院所科技

文/彭述明 杨通在 何玉晖

一个思想自由、敢于冒险、宽容失败、崇尚创新、鼓励冒尖、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可以为人才潜心研究、发明创造、技术突破创造宽松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但我国科技创新整体能力并不强,其中原因很多,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是关键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科技创新则是全面创新的引领。

我国科技创新尚未形成全方位创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两弹一星”事业的突破,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近五年来,天宫、航母、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超级计算机、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取得突破,让世界刮目相看。去年中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7位,较上年提升1位。但总的说来,我国科技创新还停留在点上突破,还未形成全方位创新局面。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1%,连续3年超过2%,已经超过欧盟15国2.05%的平均水平,但与OECD国家2.40%的平均水平还有距离,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6%,创新型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70%以上,我国与创新型强国美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高端人才明显不足。国内外无数成功的经验证明,高端人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几乎主导了所有新兴产业的发展。截至2015年底,美国科学家有252人次获得科学技术方面诺贝尔奖,占全世界获奖者的43.2%。日本,有19人次科学技术类诺贝尔奖。当前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已跃居世界第一,科技人员发表论文数量世界第一,但高质量论文、论文引用率还不够。虽然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明青蒿素,实现了中国本土科学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零的突破。但总体上说,我国科学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足,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依然存在,这与我们缺乏一大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有关。

二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创新源头的主力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我国虽然涌现出一批优秀创新型企业,但依靠科技创新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仍然不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作为科技创新源头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市场适应性又不强,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2016年,我国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33.9万件,同比增长21.5%,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虽然近年来知识产权数量快速增长,但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应用技术的问题十分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些表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仍在路上。

三是科技评价不够合理。目前我国科技评价存在简单量化的倾向,片面强调论文数量而忽视论文质量和价值,表现为科研论文数量迅速增长,但科技成果平均产出率较低。正是因为有着种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始终难以得到迅速的提升。

四是缺乏鼓励创新氛围。在产业发展上,长期依赖引进,不重视消化吸收再创新,已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在科学研究中我们总是习惯于跟踪国外已经做过的科技项目,还没有从跟跑、并跑走向领跑,这实际上是对自己科学研究能力的不自信。存在行政干预、学术垄断现象,缺乏一个平等、开放、自由的学术讨论和批判的环境,全社会尚未形成追求真理、挑战权威、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这些表明我国目前还缺乏鼓励创新的空气和土壤。

激发创新行为产生的驱动力

从内部驱动力来看,组织内部驱动力从单位内部促进、推动单位自主创新,这种主动性不仅使单位在创新时间上领先,而且还能在创新技术上领先,从而形成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

领导推动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领导是科技创新的决策者、引导者、组织者、实施者。领导通过制定科技创新战略、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和提供资源保障,使员工能够理解、支持并持续实施科技创新活动,决定着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发生发展,决定着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努力程度与意志强弱,从而推动个人价值和组织价值实现。

价值实现是科技创新的直接驱动力。围绕需求牵引,在组织领导推动下,组织制定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培育科技创新基础能力,个人在组织价值取向轨道上运行。比如黄大年教授就是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融入到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中的当代典范,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多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填补了我国巡天探地潜海的多项技术空白。

创新要素是科技创新的基础驱动力。自主创新活动需具备创新所必要的要素,包括人才、资本、平台、管理和信息等。人才对技术创新的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创新活动的成功与否都与参加项目的核心人员或项目负责人直接相关;资本为自主创新提供经费,保证创新项目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平台为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奠定了物质基础;管理为创新体系的形成、发展提供条件和助力,进而加速创新的发展;信息是科技创新正确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方向和路线。

激励机制是科技创新的利益驱动力。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创新潜能,有利于员工高效率地完成自主创新活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充分体现创新价值的分配导向,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并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手段,让科技人员通过科技创新创造价值、创造财富,这是一个组织具有创新活力的源泉。

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精神驱动力。创新文化是指导职工行为的价值观和标准,能够不断引导创新,适应变革和鼓励改进。创新具有巨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又具有巨大的风险性。一个思想自由、敢于冒险、宽容失败、崇尚创新、鼓励冒尖、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可以为人才潜心研究、发明创造、技术突破创造宽松环境,使其创新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从外部驱动力来看,组织内部驱动力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相关,组织外部驱动力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组织内部驱动力,没有外部驱动力,内部驱动力难以诱发、启动,有时外部驱动力对内部驱动力甚至起制约、支配作用。

需求牵引是科技创新的外部拉动力。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科研机构、高校、私营企业和非营利科研机构这四类,按照各自在系统中的特色和使命,组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国家创新体系。当前正在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就是要让科研院所更加聚焦需求。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院所,驱动力来源于国家目标和社会责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科研院所,驱动力来源于原始创新;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研院所,驱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

赢得优势是科技创新的外部推动力。从组织层面上说,科研院所不仅要主动适应科技发展趋势,而且要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快地实现和创造科技成果,从而实现组织价值追求。潘建伟院士团队就是因为在量子信息领域这场激烈竞争中,取得了多自由度量子隐性传态重大研究成果,从而获得了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之首。当前国际竞争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态势,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时出现,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有可能获得竞争比较优势。

政策扶持是科技创新的外部引导力。政府主要作用在创新链前后端延伸上,抓宏观、抓战略、抓前瞻、抓基础、抓环境、抓监督,政府通过政策导向,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可以从三个方面驱动科研单位进行科技创新:一是激发、强化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愿望并为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引导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活动的努力方向,使之与国家的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政策相一致;三是着力于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科技创新环境。当前我国正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目的就是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组织内外部各动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产生了一种功能放大现象,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会使动力要素间产生反馈效应,从而不断推动组织积极、主动、持久的创新。

从源头上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

人才是创新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增强科技创新的基础驱动力就必须重视人才培养。要根据基础和前沿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变片面将论文数量、项目经费、专利数量等与科研人员评价和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深入实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赋予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大科技人员股权激励力度 ,让创新人才过上体面的生活。

增强科技创新的直接驱动力,就必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布局。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长期稳定支持重点学科方向的自由探索,加强交叉前沿领域的前瞻部署,强化源头创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中优势力量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强能源、材料、信息等领域战略高技术攻关。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推进有特色高水平科研院所建设,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国家实验室。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科学装置,凝聚走在世界科学前沿的高水平人才。推行科研平台研制、建设、使用相分离的管理模式,建立国家科研基地和科研设施,并向企业和社会开放共享。

要赢得竞争优势,除了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之外,还必须提高科技创新的外部推动力,形成产学研用创新联盟是其有效途径。进一步明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职能定位,打通和衔接好科学、技术和工程等环节,形成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完整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充分发挥地方在区域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区域间科技合作,推动创新要素向区域特色产业聚集,鼓励创新资源密集的区域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增强科技创新的外部引导力,就必须改进科技管理制度,构建现代科研管理体系。优化整合现有科技计划,按照“五类科技计划”重构国家科技计划布局,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支。构建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平台,健全科技项目公开竞争和信息公开制度,确保科技项目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建立科研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改变评价过多过繁的现象,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并加强对项目的后评价。强化对科研项目的分类考核,对基础和前沿研究实行同行评价,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和更广泛国际视野,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对公益性研究强化国家目标和社会责任评价,由第三方评价为主。产业化开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着重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贡献。建立科技项目诚信档案,健全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惩处力度。

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创新文化来滋养,创新文化又为科技创新提供精神驱动力。一要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既不追求于做表面文章,也不满足于摆花架子,倡导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激起创新的兴趣,激活创新的活力。二要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鼓励科学家的自由选题和探索,鼓励科技人员进行不同学派和不同学术观点的切磋、争鸣与批判。三要建立鼓励在科技探索上冒险和容忍失败的文化。既激励创新人才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盲从任何成论,摆脱循规蹈矩;又充分理解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的失误,使其有一种创新的安全感。四要推进深度开放创新,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统筹考虑国家科技发展需求和战略目标,提出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吸引海外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在更高的起点、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上推进“走出去”和“请进来”。此外,还应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教育,强化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引导科研人员加强自我约束,扩大公众对科研活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切实净化学术风气。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整体水平处于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突变期。但我国科技创新任重而道远,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己任,抢占领世界科技的至高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驱动力科研院所科技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基于关键驱动力要素的情景构建应用
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研究
温暖厚实,驱动力强劲 秦朝 QM2018/QC2350前后级功放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