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干部队伍执行力的思考
2017-01-02郭玮刘东
郭 玮 刘 东
执行力是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狠抓落实、坚决完成任务的能力,是将思想转化为行动、把计划变为成果的能力。它表现的是工作作风,折射的是精神状态,体现的是工作标准,关系到政令军令的畅通。习主席强调指出,实干兴邦,实干兴军。不务实、不落实,再好的蓝图也是镜中花、水中月。推动习主席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入心入脑,确保国防和军队改革任务、目标落地生根,就需要狠抓落实。抓落实就要有执行力,没有执行力,任何决策命令、指示要求、规划方案、对策措施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一、干部队伍执行力弱化的主要表现
干部队伍执行力弱化表现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形式多种多样。从调研来看,个别单位干部队伍执行力弱化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自行其是。对上级指示精神找出各种借口进行搪塞和敷衍,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道。有的干部擅离职守、懒政怠政、漏事误事,有的违规长期请假、擅自批假、逾假不归,有的工作日饮酒、公务活动中违规饮酒、酒后驾驶、无证驾驶、疲劳驾驶等。“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表现,反映了一种工作态度,实质是对职责的亵渎和推诿。二是利益优先。对上级要求常常根据个人好恶选择性地执行,对自身有利的就执行,没有利的就不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工作展开。有的干部执行命令指示态度消极、打折扣、搞变通;对重大事项和事故案件瞒报迟报、漏报误报;有的喜欢做表面工作、干出彩的工作,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缺乏兴趣;有的干部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工作上抢着干,对其他工作袖手旁观、不闻不问,这都是典型的“利益优先”的行为。三是形式主义。在执行过程中搞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些单位以抄笔记、开大会作为贯彻上级指示精神的手段,会议开得轰轰烈烈,笔记抄了一本又一本,就是“光打雷不下雨”。有的单位在开展教育活动中不积极不主动,抓教育图形式、走过场,导致有些官兵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四是领导不力。现代管理科学认为,执行是领导的首要职责。坚强有力的领导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有的单位主官对上级政策学习不及时、领会不准确,导致本单位落实上级政策指示滞后;有的对上级指令性要求重视不够,落实上级规定不积极;有的虽重视程度高、态度积极,但由于自身原因,方法不当、措施不力,不能充分发挥队伍的整体执行力。
二、干部队伍执行力弱化的原因分析
执行力弱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信念弱化、党性原则弱化、精神状态弱化、能力素质弱化,作风风气不够端正、氛围导向不够端正、结构机制不够顺畅。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消极、被动。只为“不行”找理由,不为“能成”想办法,抓工作能拖则拖、能不干就不干,导致“问题都知道,就是没人抓、没人管”,有消极等靠之意,无主动作为之举。目标“高大上”,借口“一箩筐”,抓工作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平时不积极、急时搞突击,图轻松舒服,少开拓进取。二是选择、虚假。只选容易的,只挑有利的,抓工作挑肥拣瘦、能躲则躲;部署“雷声大”,落实“雨点小”,抓工作虎头蛇尾、小进即满。三是机械、主观。按惯例、凭经验,照搬照套。以上级规定为教条,照本宣科,不顾实情,机械照搬,简单拿来,上下一般粗。甘当传话筒,工作有布置没落实、有规划没行动、有开头没结尾、有安排没检查、有启动没跟踪。唯经验,不寻求突破。用老办法工作,习惯念老经、走老路,工作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创新意识不强;唯喜好、论心情,不讲科学,随心所欲。“家长”作风,自以为是,遇事不商量,个人说了算,行事武断。四是狭隘、唯上。图名利、重私情,不讲大局,唯利是行。唯团体利益,从团体利益出发,凡事把单位和部门利益放在第一位,有利益抢着干,无视整体发展大局。唯个人利益,以个人利益为取舍,于己有利的“抢滩登陆”,于己无利的高高挂起。唯上级利益,不讲群众观念,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唯上欺下,领导喜欢什么就干什么,不顾群众利益。
三、增强干部队伍执行力的几点对策
执行力是一种观念——观念决定思想,思想指导行动,只有时刻想着落实,才能真正落实;执行力是一种责任——只有把上级下达的任务当作自己分内的事,才能高标准完成;执行力是一种意志——只有把应做的最简单的事不厌其烦千百遍地做对,才能有作为;执行力是一种文化——只有不折不扣地把落实上级的指示变成习惯,才能形成内在的驱动力。
执行力源自强烈信念,必须进一步强化执行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干部要提高执行力,必须不断强化执行意识。要把想干事作为一种价值观来强化,作为一种日常行为习惯来遵循。对于党委、首长部署的工作任务,要义无反顾地一件件抓落实。要坚决杜绝坐而论道、只说不干的漂浮作风。对待工作,不找任何借口,而是想尽办法去完成,处处体现一种在工作中去主动执行、100%完成任务的精神。一是必须树立执行力就是领导能力的意识。执行力是领导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于干部特别是主官而言,关键是提高执行力,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全面理解和执行好上级领导的指令性要求和决策部署,提高执行的自觉性,增强执行的坚定性,提高执行效果。二是必须树立执行才能成功的意识。上级的指示精神只有通过下级的透彻领会、深刻把握和高度认同,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执行力量,执行起来才会更加全面、更加彻底,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取得成功。三是必须树立执行力出绩效的意识。绩效等于决策力加执行力。现实工作中,有些单位的工作成效之所以有差距,正是由于工作中执行力强弱不同所致。由于存在着落实的误区和执行的“黑洞”,工作思路和重大决策必然难以得到有效贯彻。四是必须树立执行不打折扣的意识。必须树立“接受任务不找借口、执行任务不讲困难、完成任务追求圆满”的观念,对党委、首长做出的决定、部署的工作,要主动接受,自觉行动,确保落实到位。
执行力源自使命担当,必须进一步振奋精神状态。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保持旺盛的热情。要深刻领会、高效贯彻党委、首长的各项决策,力戒空谈,崇尚实干,扑下身子抓落实。要有干事创业的志气。牢固树立“为官一任、振兴一方”的雄心壮志,紧盯一流,追求更好,干出一流工作,带出一流部队,培养一流人才。要有攻坚克难的锐气。紧紧围绕上级决策部署,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紧抓快干、干成干好,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尝试。要有雷厉风行的士气。旗帜鲜明地反对拖拖拉拉、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说了就干,定了就办,确保党委首长部署的工作任务件件有举措,确保高标准高效率地落实。要有坚持原则的正气。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定力,敢于发出声音;在歪风邪气面前,坚决抵制、大胆批评,不怕得罪人。要有廉洁自律的底气。带头以“法”律己、以“纪”律己、以“德”律己,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执行力源自素质能力,必须进一步锤炼过硬本领。作为一名干部,除了想干事、真干事,还必须敢干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要把目光聚焦到实现强军目标上来,着眼推动部队转型发展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破除因循守旧、怕担风险的意识。牢固树立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观念,敢谋别人未谋之事,敢干别人未干之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状态,而且是决定一个单位能否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可以提升执行力,创造性地落实上级精神,是执行力的最高境界。干部必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在创新中实现科学执行、有效执行,提高执行效能。干部执行力的水平,实际上就是破解难题、化解矛盾的水平。面对困难和矛盾,一要具有积极的心态。要树立克难制胜的信心和勇气,把困难和压力视作对自己执行力水平的挑战和考验,坚信只要迎难而上,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二要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品格。要愈挫愈勇,愈碰愈硬,认准的事,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仍千方百计完成,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三要掌握破解难题的方法和技巧。要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克服畏难情绪,始终保持攻坚破难、冲关夺隘的斗志,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毅力,志在必胜、敢为人先的气魄,在破解难题中提升执行力,以良好的执行力推进事业的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执行力源自正确导向,必须进一步浓厚干事氛围。激活一池春水,让一切有利于强军兴军的活力竞相迸发。要端正用人导向。让能干的人有舞台,在官兵心中点亮好学上进、精武强能的希望;让实干的人受重用,为部队建设扬起干事创业、创新发展的风帆。要树立工作导向。多一点脚踏实地,多一点真抓实干,把心放到工作上、把工作放到心上。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单位建设发展瓶颈问题抓落实,紧盯官兵工作生活现实问题抓落实,紧盯制度机制保障问题抓落实。要突出责任导向。各级有各级的责任、个人有个人的责任,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担其责。坚持责权一致,授其责就要赋其权。要严格“问责”,事前问责有提醒,事中问责有监督,事后问责有措施。要强化奖惩导向。纠正法规制度执行过程中松、宽、软现象,奖就奖到心动、罚就罚到心痛,维护法规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不断营造干工作、抓落实“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