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组建调整单位官兵心理问题的“回溯分析”

2017-01-01吴先喜

政工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官兵基层心理

吴先喜

心不安,则战不稳。受“两个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等因素影响,基层官兵心理问题呈逐年增多态势。在首长机关组建运行、部队整编工作压茬推进的背景下,我们采取资料查阅、案例分析和统计检验等方式,对所属部队历年来开展心理行为评估、个性人格测验、应激问题筛查获取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感到基层官兵心理状况总体是健康的,积极因素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官兵大都具有健全的人格、完善的个性、乐观的态度和理性的行为,94%的心理问题是一时“认知偏差”“情绪起伏”和“压力叠加”造成的,但不少官兵也表现出“亚健康”心理状态,个别甚至具有“病态”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心理“雾霾”增多。部分官兵情绪多变、善变,且官兵之间、兵兵之间的消极认知和负面情绪相互“传染”、交叉“感染”,形成存在于同类型官兵或同一单位的持续性不良心境。①焦虑。因担心、害怕达不到预期目标而导致持续性紧张不安,93%的官兵表示曾因晋升、婚恋、家庭等问题引发失眠、不安和易怒。②压抑。过于克制自己的情绪或行为,不愿意、不善于交流沟通,好静不好动、好独不好众。36%的官兵表示时常感到苦闷烦躁,28%的官兵不愿意向他人倾诉心事。③浮躁。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符,遇事情绪化,满意就得意,不满意就牢骚满腹,集中表现在前途发展理想化、横向攀比凸显化、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吃苦意识不强等四个方面。④冷漠。对集体缺乏认同、对战友不亲不近,遇事不信组织信个人、不凭工作凭关系,24%的干部认为多数人不可信难交心,18%的战士表示与身边战友没有共同语言。

二是心理波动频繁。当前,官兵背景成分多元、经历阅历丰富、价值追求多样,内心世界愈加复杂,且表象反应平淡不易发觉。①隐蔽性。思想观念存在偏差,对心理问题刻意掩饰,把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疾病,把工作压力等同于心理压力,夸大了负性情绪体验和消极心理感知。16%的营连主官感到难以有效掌控所属官兵真实想法。②多变性。心智发育不成熟,缺乏主见,往往休一次假、逛一次街、上一次网、接一个电话,心理就会产生波动,心态就有可能失衡。20%的官兵表示不清楚身边战友心理动态。③脆弱性。突出特点是受不了打击,敏感、懦弱,遇压易碎。在愿望落空、进步受挫、工作不顺时,自述精神紧张、心情郁闷,表现出自责、自卑、多疑等心理现象。31%的官兵表示受到批评时感到孤立无助,14%的官兵遇到困难时“不知所措”或“郁闷纠结”。

三是心理负荷偏大。基层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节奏快,官兵承受着安全稳定、完成任务和检查考核等多重压力,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①压迫感。24%的基层干部和11%的机关干部对胜任岗位职责感到压力较大,自述基层有“三累、两怕”,即应付检查累、加班加点累、带兵管兵累和怕安全出事、怕检查丢分,时常感到心情烦闷。②失落感。个别机关干部因自身经历原因产生“无奈心理”,部分基层干部因任职偏长、年龄偏大产生“浮躁心态”,不安心不尽心现象比较突出。③无助感。主要是家属对官兵的支持理解有所弱化,有的甚至劝说官兵退出现役,家庭后拉力牵扯了精力、扰乱了心智。

四是心理能力偏低。整体看,基层官兵在意志品质、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与调试等心理能力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①认知偏差。这类官兵自尊心强、自卑感重,个性偏执、易走极端。9%的官兵表示在愿望落空时会埋怨领导“处事不公”、嫉妒他人“运气好”,7%的官兵表示自己容易对一些事情产生成见和偏见,爱发牢骚。②调试偏激。这类官兵内向、敏感、多疑,沟通交流、释放感情能力弱。在“如何应对压力”问题上,51%的官兵选择了憋在心里、设法忘记或自己开导,18%的官兵采取了“玩手机转移注意力”“抽烟放松自己”等消极方式。③沟通偏向。既缺乏自我情绪控制与调整能力,也不能有效识别他人情绪并予以合理反馈,缺乏与人相处、与人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容易引发人际关系冲突。

五是心理病态有所显现。个别官兵存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心理病态特征,且有发展、转化、泛化的可能。①人格失常。个别官兵家庭环境不健全,缺少必要的情感获得与心理支持,导致性格孤僻、个性怪异,具有自卑、虚荣、封闭、报复等心理特点。2015—2016年某部新兵调查,有留守儿童经历约占18%,来自单亲家庭约占4%。②疑病症状。有的对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对检查结果持怀疑态度,要求反复治疗。对调查单位门诊记录统计发现,5%的就诊官兵存在类似情况。③应激障碍。有的官兵因家庭重大变故、个人重大挫折导致“创伤性应急障碍”,心理极度痛苦、抑郁或失落,产生自残等行为。④性心理压抑。主要表现在性意识不正常、性本能过分压抑、性教育严重滞后、性观念日趋开放、性障碍有所显现等五个方面。2017年某部心理普查,35%的义务兵有女朋友,22%有过性行为。

当前基层部队心理服务工作依然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人员配备不科学、运行机制不健全、服务保障不配套等问题,亟需各级拿出参照、提供遵循。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出台规范的措施办法。建议上级机关在《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基础上,研究制定《基层心理服务工作具体实施意见(办法)》,进一步明确政治部门抓心理服务工作的职能定位,赋予心理服务工作软硬件建设规划和牵头主抓职责,拿出总体规划和意见办法,基层据此确定细化方案,指导督促严格落实。旅团一级要把心理服务工作作为衡量部队全面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突出出来,纳入单位全面建设和各项工作职责,明确心理服务工作的基本流程、组织实施、相关保障等,定期检查指导业务部门落实情况。

二是完善配套的支撑体系。结合基层部队实际和工作开展情况,建议旅团一级细化心理服务工作指导环节,明确具体执行标准、工作方法和服务范围,将年度心理服务工作构想写入党委工作报告、融入基层“两个计划”,将心理教育纳入党委议教,将心理案例纳入安全形势分析。规范基层心理咨询室建设,对空间大小、室内搭配、环境布置、氛围营造、设备采购等作出具体规定,有条件的可配备情绪宣泄室、音乐放松室和娱乐活动室。统一编印《军人心理基础知识手册》等教学材料,统一配发专业测试软件,逐级开通网络心理互动平台,共享军地心理服务热线,不断完善心理服务工作的配套保障体系。

三是打造立体的骨干网络。建议持续推进基层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骨干“三位一体”的骨干队伍建设。可在政治机关设立专职心理干事,负责心理服务的组织协调、调研分析、计划制定、跟踪督导。军一级可借助人才多、资源广等优势,采取邀请心理专家辅导授课,与地方院校、社会机构共建共育等方式,集中时间组织专业培训。旅团可结合主题教育、专题教育等活动,将心理骨干培训纳入党委(支部)书记轮训、两支队伍培训、新排长集训,采取专题授课、案例分析、实践提高等方法,培养一批真懂心理、真搞服务的骨干队伍。

四是开展丰富的心理服务。参考地方高校、中小学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记录心理动向并筛查问题倾向的做法,建议推广制式《官兵心理健康档案》,内容涵盖官兵性格、爱好和过去的心理测评数据结果,以及血型、家族病史、情绪变化情况、人际关系状况等内容,结合心理普查和心理测评,跟踪掌握官兵心理轨迹。探索建立临近单位定期巡诊机制,由上级领导机关明确临近单位间的心理服务依托关系,采取以本单位为主、依托单位为辅的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个体疏导、问题诊疗等工作,克服部队心理咨询“熟人瓶颈”。军(师)、旅(团)两级可协同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编写开发一批心理行为训练教案和团体辅导项目,搭建互助、互促、互建平台,提升心理服务整体质量。

五是推进心理工作的实证研究。建议大单位、军一级统筹规划,将心理工作纳入年度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范畴,围绕青年官兵心理特点、军事斗争心理准备、基层心理疾病防治等课题,持续开展基础性、应用性、系统性理论研讨活动,组织编写一套心理服务工作手册、心理调查问卷、心理教育教案、心理测评系统,并在一定范围内组织试测,分层次建立心理常模,明确可操作可执行方法步骤,力求让基层有据可查、拿来可用,提高部队心理问题自主防治能力。基层可组织官兵心理普查,累积相关实验数据,形成一批学术理论成果,培育一批心理服务人才,持续提升基层心理服务工作质量效益。

猜你喜欢

官兵基层心理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基层在线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走基层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