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转型建设的系统性解析

2017-01-01孙万国王梓寒李方舟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陆军要素

孙万国, 王梓寒, 李方舟

(1. 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指挥与管理系, 北京 100072; 2. 装甲兵工程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 北京 100072;3. 66393部队, 河北 保定 071051)

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转型建设的系统性解析

孙万国1, 王梓寒2, 李方舟3

(1. 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指挥与管理系, 北京100072;2. 装甲兵工程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 北京100072;3.66393部队, 河北 保定071051)

着眼新形势下陆军的发展建设,从系统“目标、结构和要素”3个方面,阐述了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转型建设的任务要求、目标定位、结构重塑、要素优化和运行过程等相关问题,为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转型建设提供参考。

装备维修保障; 保障体系; 转型建设

当前,随着陆军战略要求的变化和使命任务的拓展,陆军装备维修保障面临体系结构重塑、功能优化和效能提升等转型挑战,迫切需要明确转型任务要求和目标定位,优化系统构成要素和功能结构,并依据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变革的内在规律指导转型建设实践,进而推进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转型建设。

1 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转型建设的任务要求

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转型建设是在当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未来陆军作战需求,着眼转变装备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的增长模式,在装备维修保障领域发生的一系列根本性、整体性的变革。从系统的角度来看,陆军装备维修保障转型建设的任务要求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可分为外部动力机制、内部能力生成、整体推进方式3个层面。

1.1在外部动力机制层面上要求作战牵引、一体联动

习主席指出:“陆军要按照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要求,加快实现区域防卫型向全域作战型转变”。因此,推进陆军装备维修保障转型建设应坚持“作战牵引保障、战保一体联动”的根本要求,着眼陆军“五大作战任务”、“九种作战样式”和“五种作战能力”提出的装备维修保障需求,构建与陆军作战体系相适应、与作战能力相衔接的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满足新形势下陆军装备维修保障的需要。

1.2在内部能力生成层面上要求信息主导、体系重塑

为加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生成,在陆军装备维修保障转型建设中应重塑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结构,实现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功能优化,提升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效能。由于在整个转型进程中,信息力贯穿装备维修保障全过程,对保障力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应以信息为主导推动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转型建设。主要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1)基于信息的纽带作用打破层级壁垒,联通信息链路,从而缩短保障跨度,降低保障的冗余和损耗;2)基于准确的信息掌控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维修保障资源要素,按照装备维修保障需要有机融合,发挥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的整体优势;3)基于实时的信息分析对维修保障行动全过程进行实时预测、控制和评估,进而实现精确保障。

1.3在整体推进方式层面上要求统筹统建、精准破局

在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的外部动力需求明确、内生能力要求清晰的情况下,科学优化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结构,有序推进装备维修保障机制转型,加快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是推进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转型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装备维修保障建设要紧跟陆军建设转型的步伐,着眼陆军使命任务的调整变化,加强顶层设计,搞好统筹谋划,按照维修保障体系内部构成要素的重要程度、主次矛盾关系,选好转型建设的发力点,优化布局转型建设的进程,实现精准破局,确保转型建设协调、持续的发展。

2 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转型建设的目标定位

新型陆军“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要求决定了其“合成、多能、灵活”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装备维修保障转型建设的方向。陆军装备维修保障转型建设目标应定位在如下3个方面。

2.1高效指挥、敏捷反应

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首要环节是指挥体系效能对抗。未来作战行动中,装备保障指挥与作战指挥的协同性更高、时效性更强,依靠系统自身“组织”与“自组织”共同作用的特征将更加明显。因此,应着力构建权责清晰、上下衔接、协调高效的指挥关系和基于大数据的辅助决策系统,实现指挥链路向“保障态势实时感知、保障需求自动测算、保障方案智能生成、保障行动精准调控、保障效能精细评估”的网络化模式转变,使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能够快速响应、主动协同和有序联动,满足体系对抗的装备保障需求。

2.2全域多能、快速机动

新型陆军的战略发展定位要求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要具备与信息化全域作战能力和多维快速机动能力相适应的综合保障能力。因此,应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能级匹配和编组灵活的保障力量体系:在战略级上,突出全型号覆盖、全域机动保障,建立基于型号、军民融合的规模化、专业化的装备保障力量;在部队级上,突出专业融合、精干合成,建立基于能力、模块编组和动态重组的队属保障力量。同时,通过灵活运用预置和投送等方式,使之初步具备陆、海、空多通道投送能力,实现装备保障力量面向全域的快速立体布势和按需迅速调整。

2.3体系释能、精确保障

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效能发挥是基于信息系统实现由蓄势储备到精确释放的过程。因此,在建设管理环节上,应构建平战一体、兵种一体、军地一体和战略战役战术一体的维修保障有机整体,在有效完成“标定维修保障功能”的基础上,具备受冲击、受打击后可自补偿、自替换的“代偿”能力,或自恢复、自成长的“再生”能力。在运行实施环节上,应建立全维覆盖、端到端和全资可视的维修保障体系,实现保障力量精准运用、保障对象精准定位、保障方式精准选择、保障行动精准调控,适时适量的精确保障。

3 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转型结构调整

系统结构是决定系统行为方式与功能演进的基础[1]。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转型建设应按照作战任务要求和既定转型目标持续推进,对其组织运行结构、技术支撑结构和力量实体结构实施有效调整,以结构性转型加速新质保障能力的涌现。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转型应从以下3方面进行结构调整。

3.1深化装备维修制度和作业体系论证

维修制度和作业体系是整个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运行所依存的基本架构。在新型陆军装备管理体制下,应有前瞻性、针对性地对装备维修制度和作业体系进行论证,促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转型。首先,完善现代装备维修制度。主要有3个方面:1)基于装备可靠性周期、装备技术状态监控,调整优化装备维修时机、范围和作业方式,推行基于装备可靠性寿命周期的定时、定程预防性维修和基于状态视情维修相结合的维修制度;2)基于装备定型状态和新技术发展应用,建立装备改进性维修制度;3)基于装备保障卡开展业务运行和经费监管,建立军选民用装备社会化保障制度。其次,构建新型陆军装备维修作业体系。主要是根据装备平时作业、作战运用的规律,调整各级修理任务和修理范围,建立维修任务分配表,完善基地级、部队级二级维修作业体系,逐步形成部队伴随保障、战略战役支援保障和战场储供修基地保障有机结合的全域保障能力。

3.2加快指挥和业务体系的网络化重构

构建“网络化”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是当前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转型建设的主导方向,迫切需要依网重构保障指挥和业务体系,其垂直界面体现为技术条件的网络化,水平界面体现为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因此,在纵向上,要构建贯通全时域、覆盖全要素、包含全过程的网络信息系统,通过技术手段的升级实现保障需求智能感应、计划方案辅助生成、作业流程节点可控、调控信息快速准确、效能评估自动可靠,为保障指挥体系和业务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在横向上,要立足新体制深化调整组织结构,利用网络信息系统多维分布、随域接入的功能特性,实现保障信息跨层级同步、全时域共享、按需主动推送,使组织结构由“纵向逐级”向“扁平一体”转型,利用网络信息系统全域覆盖、一体运行的功能特性,打破建制层级和业务条块,实现以需求为中心的一体联动,使组织边界由分级、分段转为体系融合。

3.3优化装备维修保障力量的规模结构

优化保障力量规模结构是指通过陆军装备维修保障力量优化促进维修制度、指挥体系和业务运行方式转型,推动保障资源要素的有机整合和高效利用,因此,应按照统分结合、平战结合和军民融合的思路,对装备维修保障力量的规模结构加以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1)建立基于伴随、灵活高效的队属装备保障力量,通过整合分散管理的兵种装备维修力量,将按“兵种专业”设置班组转型为按“共性保障对象”设置模块;2)建立基于基地、业务一体的战役装备保障力量,通过整合现有战区陆军直属装备修理力量,组建划片定点、辐射各军兵种的战役级装备维修保障基地,实现按方向、按区域的“统保联保”;3)建立基于型号、军民融合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战略装备保障力量,通过整合陆军企业化装备修理工厂和装备承研承制单位的技术力量,吸纳地方相关骨干企业,组建若干超大规模的装备综合维修基地,实现全型号覆盖、全域机动的支援保障。

4 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转型要素优化

在陆军装备维修保障转型建设中,应按照转型任务目标要求,着眼新型组织结构框架和运行模式,优化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等保障要素[2],使装备保障各要素相互配合、协调推进,确保装备维修保障转型建设的顺利实施。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转型要素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

4.1注重战保要素融合化

在陆军装备维修保障转型建设中,应坚持“以作战需求牵引、以作战标准框定、以作战效果检验”的思路,从信息和物力2个层面优化作战和保障要素,使二者紧密耦合、一体运行和整体释能。具体表现为:1)在信息层面上,要按照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整体要求,完成作战和保障要素信息的互通共享,在装备保障各层级、各节点和各环节上实现保障要素与作战要素的高度融合,在地域、时域和任务上实现保障行动与作战行动的高度一致,在目标指向、评价指标上实现保障效能与作战效能的高度吻合;2)在物力层面上,要着眼陆军“五大战略任务”和“九种作战样式”提出的作战保障需求,实现作战和保障要素在功能上的协调匹配,使保障要素的功能形态、数量规模、编配部署和机动投送等属性与作战行动高度契合。

4.2注重保障要素数据化

保障要素大数据建设是开展装备维修保障需求分析、规律研究、趋势预测和能力评估的基础支撑[3]。具体表现为:1)要构建覆盖保障人员、保障对象、保障资源、固定场区和移动节点的多维“数据源点”体系,通过在各级装备保障单元、各类装备平台和弹药物资器材上加装相应的传感设备,在保障场所、作业点位配套授权信息采集终端,解决装备保障大数据感知问题;2)要构建集“连接、存储、管理、检索”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据港口”体系,通过与各数据源点的直接连通,运用标准适配、海量存储和动态运算等手段,解决数据集中统管、应用统一发布和信息实时共享问题;3)要构建多级在线、自主定制和业务融合的“数据云端服务”体系,按照“取数据”到“取知识”再到“取专业”的发展阶段定位,持续改进并发布业务应用程序,提供数据测算、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服务,解决装备保障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动态配置和精准高效问题。

4.3注重保障要素集约化

随着陆军新体制的建立,陆军装备初步实现了集中统管,但也面临规模庞大、品类繁多和多代并存等难题。为提高综合保障效益,避免保障资源越配越多、摊子越摊越大,要注重保障要素集约化建设。因此,在摸清陆军维修保障要素现有底数的基础上,要做好以下工作:1)要从源头出发加强需求一体论证建设,打破各兵种、部门的界限,依照由战略目标逐级分解、细化需求的逻辑主线,指导需求提报汇总[4],确保目标清晰、重点突出;2)要采取科学方法制定规划、计划,通过路线图、项目管理等方法手段加强统筹衔接,避免发生纵向脱节、横向重复和整体遗漏或相互矛盾等问题,确保保障要素科学安排、配置合理;3)要坚持分类指导、统合保障要素建设,打破专业壁垒,按照共性需求集成、个性需求综合的思路,构建保障机构、区分保障职能、配置保障资源和研发保障平台,确保集约化与专业化保障有机结合。

5 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运行过程分析

通过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的结构调整和要素优化,将加速保障体系内在关系转变,推动行动方式转型,使保障运行过程以统一任务目标为牵引,以保障效能为主导,以网络信息体系为支撑,实现自主协同,并具有典型的信息化特征。

5.1平时运行分析

在平时运行过程中,主要通过对保障信息的实时采集、即时入网、深度处理和智能使用,形成依靠数据组织工作、基于网络信息体系开展保障活动的工作运行机制。主要包括4个环节:1)保障状态实时感知。通过构建的“数据源点”体系,准确掌握武器装备、物资器材和保障力量的数量、状态、分布及动态变化信息,及时掌控维修保障计划上报、审批、下达及执行情况。2)保障需求智能感应。依据“数据港口”积累的大数据,运用数据挖掘和分析归纳等手段,综合判定故障生成规律、识别潜在故障,并掌握保障需求。3)保障决策高效组织。利用网络信息系统优化决策程序,再造业务流程,剔除繁杂冗余的环节,减少反复交叉的程序,形成网络化、扁平化和一体化的运行模式。4)保障作业自主协同。装备使用、修理和供应保障等相关节点可共同感知保障需求,并按权限提出业务处理建议。利用网络信息系统,依据保障原则和业务标准自动进行任务分配,主动优选业务路线并推送到相关节点。相关节点按各自职责,自主协同保障活动,实现装备维修通过网络引导,基于状态视情维修,物资器材可跨建制联储、网上筹措、物流配送和直达供应。

5.2战时运用分析

在战时运用过程中,主要按照作战任务要求,依托平时装备维修保障运行的网络信息系统,向一体化作战指挥平台按需提取、自动加注保障数据,对装备维修保障行动形成3个方面的有效支撑:1)综合态势支撑。动态生成装备数质量及分布、保障资源配置及消耗、保障力量部署及行动、保障任务计划及进展、保障能力变化及评估等综合态势图,为作战指挥员提供决策支撑。2)方案计划支撑。基于战时装备保障原则和力量运用要求,辅助拟制装备调配、维修保障、弹药保障和器材保障等方案计划建议,为装备指挥员提供决策支撑。3)行动协同支撑。按照装备维修保障综合态势和发展趋势,根据装备战损情况和资源消耗情况,智能规划前出、后送路线,优选推送抢救抢修和补给方案,自主组织技术侦察、战损评估和战场补给,有效协同其他作战力量行动,为实现精准、快速的战场保障提供行动支撑。

6 结论

深入推进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转型建设面临的任务复杂而艰巨,只有着眼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使命任务,科学地认识和把握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的变革规律,理顺其目标、结构和要素的逻辑关系,才能实现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的能级融合、整体联动,提升陆军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满足新型陆军作战的装备维修保障需求。

[1] 德内拉·梅多斯著,系统之美(决策者的系统思考)[M].邱昭良,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8.

[2] 乌杰,系统哲学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15.

[3] 陈详斌,代会东,宫丽,等.我军装备保障体制改革机理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6,18(8):34-36.

[4] 张永东,舒正平,李忠光,等.新形势下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解析[J].装备学院学报, 2016,27(5):21-23.

[5] 于洪敏,黄韬,吕维振.论新体制下陆军装备保障资源统筹管理[J].装备学院学报, 2016,27(5):13.

(责任编辑: 王生凤)

SystematicAnalysisonTransformationConstructionofArmyEquipmentMaintenanceSupportSystem

SUN Wan-guo1, WANG Zi-han2, LI Fang-zhou3

(1. Department of Equipment Command and Administration,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Beijing100072, China;2. Brigade of Postgraduate Management,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Beijing100072, China;3. Troop No.66393of PLA, Baoding071051,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army forc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based on those three constituent parts “objectives, structure, elements” of system, this thesis mainly explained issues relating task requirement, target positioning, structural remodeling, element optimization and operational process in the system trans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equipment maintenance support, aiming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rans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army forces equipment maintenance support systems.

equipment maintenance support; support systems; transformation construction

1672-1497(2017)04-0001-04

2017-03-16

军队科研计划项目

孙万国(1974-),男,副教授,博士。

E92

:ADOI:10.3969/j.issn.1672-1497.2017.04.001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陆军要素
陆军海战第一连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
波兰陆军NH-90通军直升机
陆军防空兵实弹射击
以色列陆军开始组建无人机机队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筑完善老年人保障体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