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上市公司内控制度的建设
2016-12-31韩国成
文/韩国成
拟上市公司内控制度的建设
文/韩国成
民营企业已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力军,民营企业的上市是实现其战略转型、走向成熟化的转折点。然而,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给予其上市致命一击,大多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偏重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了内部控制的建设,为企业上市埋下了“定时炸弹”。本文分析了民营企业拟上市前内控制度的现状,基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内控指引),查找了民营企业的差距以及不足之处,最后,按照内控指引的目标,对民营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提出几点见解。
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走上市之路,而上市的前提条件就是摒弃传统的经营理念,建立健全企业的内控制度,切忌像红光、苏琼花等反面教材一样,盲目追求上市,否则不仅给整个市场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将产生恶劣的冲击。
一、民营企业拟上市前内控制度建设的现状
民营企业深受传统经营理念的荼毒,战略思想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因此,其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一)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
民营企业的前身大多是家族企业,股权高度集中,其经营发展关键取决于企业家的经营理念,至今,仍有不少企业家固执己见,认为提升业务量才是企业发展的最高宗旨,内部控制只会加大企业的成本支出,片面地认为内控建设会成为企业繁荣昌盛的“绊脚石”,因此,完善企业内控制度的积极性不高,仅为应付相关规定要求。
(二)内控建设形式化,内控制度与运营管理脱节
美国安然事件导致高票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法案》,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审计失败的事件,使得内控指引诞生,规定主板上市公司于2012年初开始实施。基于该制度背景,民营企业开始规范自身的内控管理,对于内控有效性的评价却仅是随波逐流,盲目跟风,对于内控的重要作用和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一窍不通,形式化比较严重。
(三)内控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对于企业内控建设有效性的评价须由单独的内部审计部门和具有独立性的财务人员完成,大多数民营企业股权过于集中,并且为了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并没有设立独立的内审部门,更没有独立的评价人员。即使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也只是为主要领导人服务的傀儡,也就谈不上独立性了。因此,民营企业的财务造假现象屡禁不止。
二、内控指引下拟上市公司的内控“定位”
(一)内部控制目标“定位”
民营企业在拟上市过程中,为满足上市要求,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建树,但距离资本市场的上市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最重要的取决于上市前后民营企业对于内控目标的把握。《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明确规定,内控目标就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要求。该目标对于上市前后的企业,其优先级有一定的差距,企业在上市前后对于内控制度的建设也会产生变动。
民营企业的管理层在上市前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即追求经营效率与效果的目标。对于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并不重视,只需内部人员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财务成果与现金流量等。而企业在上市之后,为了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企业必须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放在内控目标的首位。因此,完善内部牵制制度等措施将影响到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进度。
(二)基于内部控制要素的“定位”1.控制环境存在差距
控制环境设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基调,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诚实守信与合乎道德的企业文化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的组织架构存在缺陷,科学的战略缺失,部门设置不合理,重叠与空白太多,企业的前瞻性不足,职责划分不明确,效率低下等。民营企业在选聘员工时任人唯亲,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不存在轮岗机制,对亲人的过分信任,对其他人的不重视,难以形成诚实守信的控制环境。民营企业由重要领导人白手起家,缺乏企业文化理念,个人主义色彩沉重,导致企业凝聚力不足。
2.控制活动存在差距
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大多专业水平不高,并且企业本身对财务管理也不太重视。尤其在资金管理方面,仍按照以往的经验执行,与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部分相悖,导致资金的周转状况百出。在采购环节,民营企业疏于编制采购预算,导致采购的随意性,加大了原材料积压的概率。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联系不密切,职责划分不明确,容易造成重复劳动,降低效率。对于销售环节,民营企业追求人情世故,对于客户的经营状况、发展实力调查不力,造成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恶果。
3.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存在差距
民营企业的股权集中制,决定了企业在做出战略决策时主要取决于重要领导人的态度,下级甚至基层部门仅执行命令,无话语权,相关的信息传递也多采用口头沟通,容易造成信息传递失误,且相关责任追溯也难以实施。
4.对控制的监督存在差距
民营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大多来自于国家政策法规的压力,因此,其更不愿意将经营资金“浪费”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上。公司整体的内部控制往往存在缺陷,短期内可能无法发现问题,长此以往,公司一旦产生问题就是致命的,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所以,民营企业无效的内部控制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是高水平的。
三、实现拟上市公司内控制度升华的“灵丹妙药”
要想实现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从无效到有效的转型,依赖于内部控制要素自身的科学合理以及最佳组合的形成。内部控制的建设必然影响到企业经营模式的调
下接(第2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