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分析

2016-12-31文/唐

财会学习 2016年20期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单位

文/唐 晓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分析

文/唐晓

内部控制的好坏反映了一个单位管理水平的高低,是现代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强有力的内部控制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活动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但是由于单位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故而便导致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相对滞后,且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着重研究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保部控制各个要素的组成部分所存在的不足,同时为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良好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不足;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开展中需注意的要素

(一)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为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便是由单位整体组织构架、不相容职位分离、领导授权审批责任制、各级决策机制四个方面构成。其中,组织构架、岗位设置以及决策机制是这些环境要素的重中之重。从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意识的角度进行分析,内部环境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完善;当前,诸多行政事业单位尚未量身制定出符合单位实际的内控制度,致使财务工作人员的职责不明,权力责任不匹配,在工作中无据可依、无章可循。第二,内部控制意识较为薄弱;我国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层是各个地区指派的干部,过于关注自身的政绩和工作质量却容易忽略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同时也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此外,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也缺乏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对岗位的责任意识也较为薄弱,因此很以最大化的发挥出内部控制的作用。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概念主要是指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及时意识或者辨认出单位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与内部控制相关联的风险。风险评估是行政事业单位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有效手段。行政事业单位很少进行投资建设,运营过程中受市场经济影响较小,这一特征造就了行政事业单位落后的财务管理方式以及极少的风险控制:第一,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薄弱;诸多行政事业单位普遍认为其从事的是社会管理和公益服务而不是盈利。故而很容易忽视在履行其职能时所要面临的社会和政治风险。因为缺乏对此类风险的研究分析,进而导致其风险管理意识普遍较弱。第二,缺乏风险评估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并不能对单位外部各个类型的风险有一个的好的认识,同时也是一昧的将单位工作重心放在扩大内部规模或者投资上,却没有注意相关的风险,从而没有对财务风险全方位的防范和控制,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三)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的概念主要是指单位对内部日常工作情况的监督,并能够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不足。以便于能及时弥补其不足。2012年11月,财政部正式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执行。现实中,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部门普遍存在“双重领导”的状态,内部审计严重缺乏独立性。此外,在进行审计过程时,还需考虑到本部门或者领导的利益,无法全面开展审计工作,导致所取得的审计结果不具备权威性。另一方面,由于某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特殊,所以信息不能完全公开,社会公众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也难以有效发挥,监督制度往往还流于形式,导致社会机构难以对其行使监督权。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的概念主要是指单位相关负责人能够接受到和内部控制相关联的信息,并能够加深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交流力度。往往在信息与沟通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信息滞后。由于信息滞后,导致各个部门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没有能够及时的解决问题,为单位带来巨大的损失。第二,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推行的便是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同时单位内部相关会计工作也是由会计核算单位来负责。由但是由于两个单位主要职能不一,故而二者之间的沟通效果不是很好。横向沟通渠道也不通畅,各部门之间很难做到信息共享、相互监督。

二、基于内部控制要素的优化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构建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当合理科学的设立岗位,并明确岗位职责与权力,将单位内部各项工作流程逐步规范化和程序化。首先,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职务。有效分离会计、出纳等不相容职务,消除一人双岗或多岗的普遍现象,让滥用职权、贪赃舞弊等行为没有可乘之机;其次,将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明确指出,并使其了解自身的权限,同时将不相兼容的岗位区分,以便二者之间能够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此外,还需使得单位内部财务收支朝着程序化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以便于能够从源头上对经费支出进行有效把关让单位的全体员工认识到内部控制与日常工作是息息相关的。此外,也应当强化相关职员的内部控制的认识,尤其是单位内部财务工作人员。其必须深刻领悟到有效的内部控制在单位财务管理方面的重要意义,为开展内控工作奠定良好的内部环境基础。

(二)强化风险意识,并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强化单位领导层面的风险防范意识,这主要是由于单位主要领导者作为内部财会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其必须保证单位内部财务部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有效性,同时还需保障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实施,并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完善。认识到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单位各项工作活动正常开展的保证。此外,还需对内部财务部门的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并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力度,这样便有助于单位内部相关负责人正式拥有责任人的意识。定期对内部其他职员开展培训工作,使之时刻具备风险警惕意识,适当的引入竞争机制。此外,还需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并设立与之配套的风险评估体系,通过系统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评估报告,更为直接有效的识别和规避风险。

(三)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充分发挥预算的刚性约束作用

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费用控制指标体系。在经过专业的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预算,第一,深入的扩宽单位预算范围,要逐步将各个部门的预算收纳到整体的预算当中,并使其不断规范化和程序化。这样便有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第二,建立健全部门预算编制体系,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将财务部门各项收支的渠道逐步明确,同时各项预算执行逐步细节化,并保证单位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建立奖惩机制,对不合理的支出零容忍。最后便有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良好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

(四)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设立内控考核机制

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一审、二帮、三促进”的作用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同时把财务部门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状况列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部分,把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一个专题审计项目进行,也可以将内部会计控制的各个环节作为审计对象进行单独审计,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环节和薄弱环节作为审查的关键。通过有针对性的、经常性的、连续性的跟踪审计监督,定期审查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时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完善性。此外,引入外部审计中介机构,抓住外部审计独立性的优势,辅助单位各部门对内部控制情况的进行管理和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应当设立内控考核机制,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内部人员开展考核工作,可以在年终考核时,在现有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合理加上内部控制的相关指标。同时也需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

(五)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制定信息交流与沟通制度,以保障信息的有效性和部门间及时的交流,从而促进内部控制稳定运行。此外,还应当制定内部报告制度,主要是以书面形式来向上级汇报成果或者单位资金状况以及财务状况等,为开展编制预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实施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以及领导和全体职员的共同合作。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要素进行分析整理,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实际,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在提高单位整体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1]罗贵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10).

[2]黄伟伶.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路径[J].时代经贸(下旬刊),2014,(10).

(作者单位: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

上接(第224页)

点单独提出进行优化分析,巩固最大利益来源形式。

(三)严格控制成本,优化生产方案

要想一直保证制造型企业的总投入小于企业的总生产,也就是持续保持盈利状态,在严格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对产品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才能控制成本,产品质量是任何一家制造型企业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才能把企业的信誉树立好,从而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制造型企业合理配置生产原材料,更具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拟定生产计划,规范作业,结合市场环境、人员负荷、设备状况等因素,在原来的基础上优化生产方案,降低成本。

(四)利用价值链理论严格控制资产

企业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制造业需要的是灵活的流动资金的支持,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制造型企业来讲,资产问题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一项重大因素,流动资金不够,或者资产管理缺乏经验,流动资金管理贯穿企业商品生产和商品销售的全过程,它为企业的高效运营提供保障。所以说,学会如何体建立完善的体系结构后,我们需要抓住资产控制的关键部分,保障企业资的安全,提高其潜在的价值,或者充分利用固定资金给企业创造利益。

(五)加强价值链信息在制造型企业内部传递的安全性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了全球管制的热点,甚至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战略问题。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也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安全可靠的信息提供保障,这有助于企业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只有把信息系统的建设放到会议上来,放到职员和管理层都关注的话题上来,加强企业员工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落实信息安全理念,加强标准化等,这些方法给内部控制提供了活力,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更加安全,更容易整合到一起,加强联系,业务环节环环相扣,从而创造出最大化经济效益,使得我国的制造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四、总结

在制造型企业引入价值链管理体系,把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用价值链条作为纽带联系起来,提高了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融合性以及整体性。制造型企业在运营中,如果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其他环节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企业连锁反应。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制造型企业要想立于不败,就应该联合各个环节,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企业在现阶段运营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改进有问题环节,以及内部的控制机制,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对价值链也要进行不断的优化,这一在现阶段运行中存在的诸多弊端,而且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自我完善,在保障制造型企业平稳发展的同时,提高企业效益。

[1]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赵保卿.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富奥翰昂汽车热系统(长春)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行政事业单位单位
行政学人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看错单位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协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