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国企改革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6-12-31姜慧艳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15期
关键词:产权多元化改革

姜慧艳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刍议国企改革问题及对策建议

姜慧艳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我国国企改革从1978年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增长。但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严重阻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成为经济改革的一个“瓶颈”。文章通过对我国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国企改革;经济体制;对策建议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两极分化加剧,使国企长期聚集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缺陷等问题浮出水面,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竞争更加激烈,在此背景下,必须推进国企改革,改革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国企本身的命运和走向,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如何在全球性的竞争环境下,深化国企改革,提高竞争力,是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2 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权改革缓慢

产权改革的目的是让国企的股权分散,实现多元化。当股权分散到一定程度时,每一个股东因控制成本过高而无法或不愿直接支配公司的资产营运,才能促进二权分立,政企分开,最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国企资本结构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但股权分散化的趋势不明显,国企“一股独大”的情况十分普遍,改革不到位,政企无法分开,很难形成相互制衡的产权主体和有效的约束机制,难以建成现代企业制度。

造成产权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国企经营效益差。企业经营状况和改革密不可分。当经营陷于困境,亏损严重,生产不能正常运转,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造很难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难以进行。当然,企业可以围绕提高经营效益做一些改革,但是,大量陷于困境的国企所面临诸如企业负债率高、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技术落后、缺乏技改资金等困难,好多都不是企业自身能够独自解决的,需要政府的援助、政策的支持。

2.2 政企不分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企分开。但是,直到现在,政企不分现象依然比较严重。政府干预企业生产经营现象时有发生,国企吃大锅饭的状况仍有待消除。由于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体制尚未很好建立,国企的资产、营运和干部任免等都是由政府部门分头管理。国家往往运用权力在市场准入、融资、外贸经营权、兼并破产等方面照顾国企,不少地方政府还搞市场封锁,保护本地国企。

造成政企不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实现政企分开,关键在政府部门,光靠国企很难奏效。政府机构改革己经实施,在精兵简政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但职能转变缓慢,且基本保留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格局,在制定政策措施时还是带有传统体制的色彩,这是造成政企不分的关键原因。要想实现政企分开,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切实地推行政企分开,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提高竞争实力。

2.3 内部治理不健全

目前,国企治理结构不健全,运行效率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1)缺乏有效的经营者选择机制。经营者选择机制是通过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来实现的。有效的治理结构中,二者应该对称,但在国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行使股东权力,掌握控制权,但没有剩余索取权,不承担风险,此时,控制权就变成了廉价投票权。(2)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代理层级多,成本高,效率低下。国企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不仅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阶层、监事会和一般职工等代理级次,而且存在人代会、中央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等层次,拉长了委托者与代理者的距离,扩大信息的不对称,增加契约的不完全性,导致权利和义务被稀释。(3)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内部经理人可能利用对外投资、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控制权,将其私利嵌入企业的决策和运作过程中,最终损害所有者的利益。(4)董事会运作机制不规范。公司法明文规定,公司董事会产生于股东大会的选举,而目前在国企里许多公司董事会的任命和解聘直接源于上级行政命令。董事会构成不合理,成员多来自大股东,内部董事,难以客观地监督和评价经营者的绩效。

2.4 国有资产重组困难

资产重组是国企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重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目前,重组进展缓慢,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有:(1)资产专用性高。专用性愈强,其实际应用范围越小,交易成本越大。(2)资产存量值不均衡。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各项资产消耗不均衡,如实物资产未得良好折旧补偿,而无形资产却在升值,这种不均衡性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3)代理人的能力和素质不高。重组的成功很大程度依赖于代理人的资产运作意识、观念和技能。当代理人依然是原来的厂长、经理时,其多年的固定思维模式跟不上改革的进程,资产运用方式还是沿袭以前的模式,重组无效。(4)重组过程中全局观念较差。由于条块式的管理,以及地区主义的影响,那些受托管理国有资产的部门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将管理的国有资产重组到其他部门机构。

3 深化国企改革的对策

3.1 促进产权改革

产权改革的关键是改制模式的选择。根据产权受让对象分为内部型和外部型股权多元化。内部型股权多元化改革通常比较适用于中小型国企。就管理层和大部分员工而言,由于长期从事企业内部工作,深知企业的价值所在以及亏损的制度性原因,有利于改革的推进。外部型股权多元化改革资金上更有优势,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的变现、推动国有股减持和流通问题。并购国有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协议收购公司非流通股、流通股、定向增发、换股并购、并购母公司等方式进行。并购国有非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股权转让协议、债转股、招标、拍卖、换股并购等方式进行。

3.2 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国企产权结构一元化,导致其摆脱行政干预困难,更谈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和实现国企投资主体多元化是深化国企改革的基本方向。投资主体多元化可以解决负债率过高,提高国有资本增值能力;加快国企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具体实务中,可以有取舍的进行国有资产重组,优化国有资产,增强投资者信心。同时,以国家正在实施的国有股减持为契机,推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3.3 完善治理结构

目前国企的所有权高度集中,完善治理结构关键在股权结构的优化,结合我国目前正实施的国有股流通、减持等政策,通过引入非国有的、真正承担风险的股东,改变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同时让这些股东参与企业经营者的选择,使投票权真正发挥作用。核心是抑制大股东的“掠夺”,建立和提供中小股东保护机制,赋予其更多的权利,选举董事时采用累计投票制度。此外,加强经理市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对完善治理结构起到间接的促进作用。

3.4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重组

管理重组的重点是重组后国企的目标、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与体系。选拔适合于市场运作要求的管理人才,建立起竞争、激励、淘汰的用人机制:再造管理与工作流程。具体而言,首先需要改变人们的传统的计划观念、无风险态度等习惯特征。其次,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重塑共同愿景。最后,建立起企业全新的管理规则,实施组织机构创新,工作流程再造等提高国企的经营管理水平。

4 结论

国企改革的关键在于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现代公司制度,保障国家所有者的权益。经过多年的改革,从政府层面看依然存在政企不分的状况,而企业层次上,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利的方式也未得到根本改变。国企改革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革,推进改革,实际是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全面重组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应实事求是,认真借鉴国外改革实践的经验,加快促进我国国企的改革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明越.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2]苏英梅.当前我国国企的困境与深化改革的对策[D].厦门:厦门大学,2005.

[3]耿艳丽.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路径探索[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06.

[4]周学东.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最优路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5]黄建亮.论中国国企改革的方向和发展道路[D].南宁:广西大学,2002.

[6]邱伟华.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4.

[7]李化嘉.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5.047

F270.7

A

1673-0194(2016)15-0084-03

2016-05-17

猜你喜欢

产权多元化改革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产权与永久居住权的较量
改革之路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改革备忘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对“小产权”房的认识与思考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