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2016-12-31吕哲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15期
关键词:数据库信息化信息技术

吕哲

(北京建筑大学保卫处,北京 102616)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吕哲

(北京建筑大学保卫处,北京 102616)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高等院校逐渐面向信息化建设,并致力于为学校提质转型、提质增效提供一个新的支点,既是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

高校;信息化;资源整合;IT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融合创新,为我国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动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高等院校逐渐面向信息化建设,并致力于为学校提质转型、提质增效提供一个新的支点,既是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

1 如何正确理解信息化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今天,高校作为先进技术应用的践行者和引领者,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着迫切的需求。近年来,政府对高等院校IT建设专项资金投入量较大,各高校都已逐步构建完成了以计算机终端为核心,网络互连为纽带的数字化办公环境,在多媒体教学、图像采集、财务管理、图书检索、消防设施实时控制等方面实现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那么这些高鲜靓丽或者说高大上的硬件设施和单一的软件应用,看似信息化程度很高,但严格的说还只是处于信息化的雏形,或者说是仍停留在数字化建设阶段。为了更好地印证这一观点,应首先一起系统的认识和梳理一下相关术语和概念。

1.1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缩写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相关技术。

1.2 数字化

所谓数字化,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编码、数字压缩、数字调制与解调等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其实质就是将模拟量,如电压电流大小、开关的开合、尺寸、时间等模拟信号进行量化,编码成由0、1序列所组成的二进制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失真,不会有噪声的积累,抗干扰能力强,容易加密、压缩处理及可进行逻辑加工处理,技术上比较复杂,占用频带较宽。

1.3 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其实质就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2 高校IT建设现状及应用误区

高校作为科学教育机构,IT硬件建设无论是在规模还是资金投入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数以千计的计算机及其控制设备编织成的校园网络勾画出了高校向信息化建设迈进的美好蓝图。然而,硬件设施只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要想从生冷的硬件过渡到能够智能获取鲜活的指令讯息则是一个质的飞跃,其演变过程是艰难的、复杂的,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要具备专门的科技人才及高校教育、管理的业内专家,更需要勇于创新、敢于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定式思维的禁锢、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发展理念的管理者。

2.1 IT硬件资源配置不合理

近年来,政府对高校的科技投入较多,尤其是在IT硬件方面的投入更是全力支持,可以说是装备精良。但普遍存在着资源冗余、偏面追求“高、新、快”,配置重复、应用欠佳的现象,造成较大的浪费。

2.2 接口标准不统一

高校的硬件设施由于专项资金非一步到位,大多都是逐年分阶段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长远布局,甚至存在不同期的项目承建厂家不同,接口标准不同,数据端口不对外开放,数字设备与模拟设备混用,在硬件支持上严重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3 项目设立缺乏前瞻性

高校IT硬件建设,大多以部门为单位策划、立项,以部门局部应用为目的筹划实施,缺乏全局意识,且往往对硬件技术指标过度追求,而忽略软件的应用和数据的挖掘。

2.4 缺乏软件应用建设投入

长期以来,高校只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并以此视为自身实力的象征,忽视软件应用及其开发是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缺乏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外,高校管理层的管理理念滞后也是导致“重硬轻软”原因之一。

2.5 数据资源缺乏共享机制

高校数据库建设投入力度普遍偏低,现行存在的数据库多为上级对口单位构建,其数据库结构、数据定义等数据库要素均为上级对口单位按其自身需求定义,常用于数据统计、数据检索、报表分析等简单的数据库应用,数据库显然不支持共享,或者说受限于用户需求,也没有共享的必要性。同样,高校自身应用频率较高的诸如财务管理、教务管理、图书管理等单项数据库由于大多为外购,针对性不强,更是缺乏共享数据的基础。

2.6 缺乏信息化建设人才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且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动态过程,从顶层设计到底层APP开发,直至运营维护、人员培训、软件升级始终都离不开专业人员的辛勤耕耘。信息化建设应首先立足于自身建设、组织和培养开发团队,信息化是买不来的,舶来品也好,买来的也罢,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生俱来的“水土不服”,只解一时之渴,而非长久之计,只有“量体裁衣”,适合自己、小步慢走、循序渐进,才能逐步取得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既节省了大量资金,又锻炼了队伍,且为后续软件开发升级积攒了能量。否则,信息化建设绝对是一潭死水或是无水之潭,不具生命力。

3 高校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是推动高校发展、变革、创新的助推器,是支撑高校在教学、管理、安防等诸方面高效、高质、多层次、多梯度运作的保障平台。高校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已是崭新而又艰巨的研究课题,受限于高校各自的规模、定位、资金、人才、技术实力的不同,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定制的模板。硬件是躯体,软件是灵魂,信息化建设是一种在IT硬件基础上进行智力投资、开发的产物,其本质就是将人类的智能驻留在IT硬件中,从而产生强大的信息力,用以改变和丰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工作样式,搭建以信息驱动为核心的、跨越传统时空观的、多维一体的工作环境,即信息获取—分析判断—在线执行。由于信息化建设有别于前期IT硬件建设,最大的投入是智力支付费用,其资金投入结果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或者说是在有形和无形之间游离,投资风险很大,搞不好成百、上千万的资金投入很可能酿成竹篮打水一场空的被动局面,那么如何才能搞好高校信息化建设呢?

3.1 筹建整体规划和软件开发团队

3.1.1 信息化建设是买不来的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软件生命周期也随着技术的快速更新而逐年递减,面向高校市场化应用软件少之又少,且功能单一,多有“水土不服”之嫌,尤其是在高校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创新之际,这些软件的顶层设计根本就踏不准高校改革的节奏,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相背离,实践证明,除上级对口单位指派应用软件外,其他购置的APP大多都因其局限性而“好景不长”,前期所投资金可能瞬间化为乌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无形资产”。总而言之,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门类数据库应用都应有一个内在的链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东拼西凑是搞不成信息化的。

3.1.2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信息技术为管理过程化、工作精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力的生成是建立在一定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客观产物,是通过软件的逻辑加工赋予其生命的,是一个智力加工过程。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跃升,加之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不间断地改变其内在的逻辑模型,同时,关联数据库也须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实时更新,以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3.1.3 推出符合切身实际需求的顶层设计

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数据库应用,而数据库应用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科学、有竞争力的项目目标,搭建好顶层结构,规划时要注重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有效地实现各系统、各部门数据库的关联,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去除冗余,这样会对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1.4 负责系统运维和软件升级

信息系统的成功与否,除了前台APP可用性之外,后台数据库的支持与维护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定期定时对数据库更新维护,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同时做好数据库的备份工作,承担对教职员工的培训工作,并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地对系统进行升级,对二级单位专业数据库开发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

3.2 IT硬件设施进行统一整合

3.2.1 规范接口标准

高校的IT硬件建设大多是非一次性投入,而是多年来分期分批建设,其所用设备和技术来自不同的厂家,接口标准不统一,应做好对硬件资源的有效整合,包括新建和在建项目,规范统一接口标准。

3.2.2 开放数字端口

厂家为了占领市场和其自身利益,对数据端口都进行了保护,这为信息化建设埋下了隐患,应及时与厂家沟通,尽快开放数字端口。

3.2.3 模拟设备数字化

高校IT硬件建设的现状,基本上是模拟设备和数字设备共存,模拟设备尽管价格较低,但通过模—数转换后信号衰减较大,在4 k甚至更高分辨率的今天,模拟设备显然有些落伍,甚至达不到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纲要的技术要求。

3.2.4 增加网络传输带宽

高校普遍存在网速慢的现象,网速不仅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也是信息化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应根据自身需求及时扩充带宽。

3.2.5 扩大无线WiFi覆盖范围

移动端APP应用是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管理平台,且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化,移动端APP应用频率势必显著增高,并具有不可替代性。无论是图文传送、还是现场实时录像传送,都需要有足够的无线路由带宽的支持,应实现Wifi信号在校园、楼宇全覆盖。

3.3 实现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整合

3.3.1 人力资源的整合

这里所述的人力资源的整合并不是狭义上的人事变动,而是指在信息化条件下对执行链中每一个执行环节的整合。信息化的意义旨在高效,若没有执行力的保障指数,信息化就形同虚设,“信息化高校”这一光环不要也罢。高校在教学管理、行政管理、还是大安全战略,彼此间都存有大量的交叉工作,甚至还存在多部门共管的现象,各有各的婆婆,到底听谁的?一旦出现问题板子打在谁的屁股上?高校管理机制应以适应和推动信息力发展的需要为目标,自上而下的重置传统的组织架构,明确部门的职责范围及部门间接口衔接事项,这些问题若不能很好地予以解决,将严重制约和阻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3.2 量化工作指标,明确岗位职责

过程化管理,精细化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应践行于行动上。换句话说,若没有过程化管理,精细化工作这一管理理念作为前提,高校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只能是望梅止渴或者是望洋兴叹。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软件,其分析的对象就是抽象的逻辑模型,模型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是对客观实体的抽象描述,区分不同实体的鲜明标志就是属性,而属性的量化指标则是评判实体“对错”的唯一指标。举个例子,教职工张三发烧38.7度,要求请病假。这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机实物处理示例,其中教职工是实体,张三是区分不同实体的属性值,38.7度则是发烧程度的量化指标值,软件的处理结果是准许修病假。倘若发绕36.7度或没有量化指标,人工会怎么处理?是出于面子准假还是薄情不予准假?可见量化工作指标,明确工作职责的重要性,同时也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软性保障。

3.3.3 不顶替,不替代

信息化不是万能的,只是提高人们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和倍增器。它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第一时间采集信息,传送信息、记录信息、处理信息,它只是充当不带有色眼镜的客观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不能替代或代替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更不能制约和阻碍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的积极性。

3.3.4 冲破阻力,勇于创新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难题其实并不是资金问题,而是理念问题。打破传统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会遇到各种工各样的阻力和意想不到的困难,如何梳理部门间的职权范围,如何权衡部门间各自的利益和困难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阻力,也是必须优先解决的实际问题,各级领导都应树立“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出份力”的精神,只有本着上下级一心,部门间同心,全员均创新的思路和理念,信息化建设才会稳步前行,创建特色的信息化高校必将最终实现。

3.3.5 学校搭台,二级单位唱戏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之一就是“软”的方面的建设,包括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借助于信息技术将“创新”的精髓融入到软件建设之中,软件的建设与硬件的建设有着本质的不同,既没有现成的通用范本,也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索求短时间内能够完成。软件的应用实体是二级职能部门和各个院系,各自的专业性和职能范围都有所不同,“校妈”不可能也没必要组织和和编制出一款上下通吃的APP,鞋舒服不舒服,只有使用者最清楚,因此,“校妈”只需勾画出信息化蓝图,搭建好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平台,各职能部门可依据自身条件、专业所长及各自需求量身打造符合实际应用需求的APP,必将能在“校妈”构建的平台上翩翩起舞,唱出一台“创新特色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大戏。

现今,互联网+的推广与应用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并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信息化建设也已在政府、企业、高校间影响深远,势在必行,成为各个场合下求索、探讨、应用的主要话题,可谓是“风生水起,一片混乱”。我们必须做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稳步前行,一步一个脚印地建设有特色的信息化高校。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5.026

G647

A

1673-0194(2016)15-0045-04

2016-06-15

猜你喜欢

数据库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