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对埃及断油,谁更受伤
2016-12-30孙冉
孙冉
10月12日,埃及政府突然接到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口头通知,称沙特暂停执行与埃及之间的石油协议。与此同时,沙特驻埃及大使也突然返国。10月初的时候,沙特已停止对埃及的石油货物供应。埃及石油部长莫拉表示,埃及方面并不清楚沙特的石油供应何时能够恢复,而且沙特也没有对暂停供油给出任何解释。昔日好兄弟似乎突然间反目失和,一时间舆论哗然。断油风波不仅将使原本就困难重重的埃及经济雪上加霜,更折射出中东变幻莫测、扑朔迷离的政治生态。
埃及积极寻找替代来源
今年4月,沙特国王萨勒曼访问埃及时与塞西总统签署了一项总价高达230亿美元的石油供应协议。沙特承诺五年内每月向埃及供应70万吨石油,埃及有15年还款期和三年宽限期,利息为2%。这笔可观的补给对于经济日衰的埃及犹如雪中送炭。近三年来,沙特等海湾国家向埃及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的援助,石油供应也源源不断。据国际能源署统计,埃及每月消耗约650万吨石油,其中进口石油约175万吨,沙特石油占40%左右。然而,正当埃及沉浸在“油来伸手”的喜悦中时,沙特却突然单方面撕毁协议、停止供油。多家媒体分析称,引发这一戏剧性转变的导火索是近期联合国就叙利亚和也门问题进行投票时,埃及未支持沙特的立场而倒向俄罗斯。
近几年,埃及的日子一直苦不堪言。埃及的经济体系极其脆弱,加上“阿拉伯之春”的冲击,曾经的“阿拉伯旗手”被冠上了“乞丐国”的丑名。随着埃及最赖以生存的旅游业收入骤减,外汇储备缩水近六成。近期埃及央行突然宣布实施浮动汇率,埃镑贬值超50%,经济徘徊在崩溃边缘,全国甚至出现粮荒糖荒现象。现如今沙特“拂袖而去”,正击埃及软肋。埃及失去一大部分石油供给,要想重新修补经济创伤难上加难。《中东经济文摘》预测,沙特断油可能导致埃及今冬燃料极度短缺。若沙特长期不恢复供油,埃及恐怕不得不另寻替代石油来源,以填补空缺。近期,埃及已从中央银行紧急抽调7.5亿美元,用于石油进口招标,并周旋于地区内外,寻找可能的供油途径。
首先,俄罗斯可能是埃及不得不抓牢的重要卖家。随着美国逐渐撤出中东,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参与和影响力日益攀升,特别是其国际产油大国的地位颇为抢眼,可想而知埃及近期在联合国的投票行为与此不无关联。
其次,尽管埃及与伊朗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矛盾不断,但是从伊朗进口石油并非完全不可能。今年7月,莫拉曾表示“不排除从伊朗进口原油”,伊朗也认为向埃及出口石油是完全有可能的。特别是沙特断油后,双方有加速走近之势。11月6日,莫拉罕见出访伊朗,讨论从伊朗获得石油供应的可能性。而早在今年6月,埃及政府已正式批准伊朗通过苏伊士运河和苏美德管线向欧洲输送石油,间接打破了沙特对伊朗出口石油的封锁。
此外,为争取更多石油补给渠道,埃及与伊拉克近期也达成能源供应协议,计划将从伊拉克进口的石油量由每天20万桶提高到100万桶;埃及石油公司与科威特能源公司日前也签署一项部分转让协议,将科威特在伊拉克塞巴油田的20%参与权益转让给埃及;埃及还与阿塞拜疆的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最高200万桶原油供应的谅解备忘录,同时积极协调与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的关系,以备日后在石油领域有所合作。
沙埃重修旧好尚待时日
沙特与埃及曾是阿拉伯世界中最具实力的“兄弟国”。由于共同的逊尼派伊斯兰文化传统以及共同的语言和民族利益,二者在历史上的合作多于分歧。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沙特曾派出5万军队驻扎约旦,配合埃及纳赛尔政府攻击以色列,同时出资援助埃及恢复经济、重建军队,奠定了双方深厚的友谊。虽然两国曾因也门内战等问题短暂疏离过,1979年埃及与以色列单独媾和也一度致使两国闹僵,但在穆巴拉克执政后,双方关系逐渐回归正轨。上世纪90年代,埃及参与国际联军收复科威特行动,力保沙特安全。9.11事件后,沙埃站在同一战线,均主张以温和伊斯兰思想取代极端主义,反对美国民主化思想“绑架”中东。
但在“阿拉伯之春”的历史大变局中,埃及劫数难逃,陷入了混乱,领袖更迭、经济衰落周而复始。而沙特则依靠雄厚的财富积累幸免于难,逐渐取代了埃及“阿拉伯盟主”的地位,从“不愿参与地区纷争”变为“处处插手地区事务”。2013年埃及军方推翻穆尔西政府后,沙特联合海湾国家向埃及援助数百亿美元,数年来持续帮助埃及恢复经济、度过政治重建的艰难时期。面对沙特的慷慨,埃及的回报便是在地区问题上时刻保持对沙特的支持。但是,在和和睦睦的表象之下,埃沙矛盾实际上暗流涌动。
2015年2月,一段记录塞西当选总统前的录音被公开。录音中,塞西称埃及军队所需的100亿美元可向沙特索要,因为沙特一贯是埃及的“自动取款机”。这一事件导致沙特政府对塞西的印象大打折扣,心存芥蒂;2015年3月,埃及宣布成立一支“阿拉伯联合部队”,以团结阿拉伯国家应对地区威胁,但该计划最终被沙特阻挠而不了了之;沙特要求埃及加入其领导的对也门胡塞武装空袭行动,埃及虽表面上参加,但实际行动却极为敷衍,甚至有多家阿拉伯媒体披露埃及可能在封锁也门海岸过程中故意放行胡塞武装。更关键的是,在叙利亚问题上,沙特一贯坚持推翻叙利亚总统巴沙尔,但埃及鉴于叙内战威胁其东北部安全而主张“保留叙国家机器”,反对沙特派兵干涉叙内战。与此同时,塞西不断拉近与俄罗斯的关系,与普京频繁互动,令沙特大失所望。
短期而言,沙埃言和绝非易事,因为这意味着埃及得背离自身利益,在地区问题上重新抉择。此外,埃及舆论界至今仍对沙特断油一事口诛笔伐,甚至谴责沙特“操控埃及的外交政策”。埃及法庭也对今年4月塞西与萨勒曼签署的转让两座岛屿协议做出无效判决,以示抗议。但是,从理性和客观的角度来看,沙特与埃及之间的历史友谊难以磨灭,战略合作基础依然存在,重修旧好或许尚待时日。
沙特为何总难如愿
近年来,中东地缘格局加速重组。伴随着伊朗地区野心和影响力的迅猛上升,沙特的不安也与日俱增。当前,沙特地区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遏制伊朗及其什叶派阵营的扩张。萨勒曼国王登基后,沙特四面出击,搅动地区局势,并加紧建立逊尼派联盟,甚至不惜与支持穆兄会的土耳其、卡塔尔修好。但一番良苦用心后,沙特的盘算几乎付诸东流,且落得众叛亲离。
今年初,沙特与伊朗断交风波闹得沸沸扬扬。沙特有联合阿拉伯国家彻底断绝与伊朗关系之意,但除巴林与苏丹外,与沙特关系最亲密的海合会伙伴阿联酋仅将与伊朗关系降为代办级,科威特虽召回驻伊大使,但未驱逐对方大使,而卡塔尔只停留在口头谴责。事实上,卡塔尔、科威特等国仍与伊朗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阿曼则丝毫未受沙伊断交的影响,始终与伊朗交好。沙特自认为自己的多年援助能换来埃及的真心力挺,可埃及也只做表面文章,暗地却与伊朗越走越近。今年9月23日,埃及与伊朗两国外长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就叙利亚问题交换了意见。黎巴嫩《消息报》称“沙特将会为这次的断油决定付出高昂的政治代价”。
此外,沙特激进的地区政策还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感。美国民众指责沙特支持“极端恐怖势力”;英法媒体对沙特空袭也门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颇有微词;德国媒体批评沙特外交“鲁莽和冲动”。
在脆弱的政治生态下,中东国家普遍面临着经济衰落、政治更迭、安全威胁的处境,国家间重叠交错的复杂关系已经渐渐模糊了“盟友”与“敌人”的界限。这意味着沙特始终无法领导一个绝对的逊尼派联盟、成就其“阿拉伯盟主”地位。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