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大国关系
2016-12-30
每年的1月下旬,美国总统都要在国会议员的簇拥下发表年度国情咨文演讲。奥巴马在属于他的八次演说中,每次都要提及中国,两三处甚至更多,但基调只有一个:美国必须应对好来自中国的竞争。奥巴马传递给美国民众的一个附加信息是,21世纪的贸易规则应由美国而非中国制订。
中国话题成为奥巴马用来强化美国的忧患意识、刺激各界保持自我变革心的工具。2012年美国大选,在奥巴马、罗姆尼的第三场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中,“中国崛起与明日世界”作为五辩题之一出现,开了中国议题成为美国大选单项议题的先河。
美国智库掀起了罕见的对华政策辩论,一些强硬派要求以“遏制”取代“接触”,代表作是2015年3月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出台的、由前驻印度大使布莱克韦尔(Robert Blackwill)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员泰利斯(Ashley J.Tellis)共同执笔的报告《修订美国对华大战略》。
奥巴马和他的阁僚们陷入一种矛盾和纠结的心态。他们清楚,无论是从利益交融还是美国自身实力地位变化的角度看,以及复苏美国经济的优先需要,都决定了美国不可能对华奉行敌对政策。
奥巴马本人每次面见中国领导人,往往开场就要重复发送一个核心信号:美国欢迎一个繁荣、和平、稳定的中国崛起并在世界上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这样一句漂亮话并不能从根本上取信于中方。互信的缺失,始终是中美之间的最大鸿沟。
2013年8月6日下午6时许,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专机降落在加利福尼亚州安大略国际机场,这是他就任中国最高领导职务后首次踏上美国的土地,正式开启了中美关系新阶段。
在总时长超过八小时的会晤中,习近平向奥巴马发出“三问”:“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深入审视两国关系。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美关系?中美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合作来实现共赢?中美应该怎样携手合作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不仅是我们两国人民关注的事,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事。”
习近平的答案是,中美双方应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从人类发展进步着眼,创新思维,积极行动,共同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奥巴马接过了提议。他表示:美国希望与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现在是个独一无二的机会,可以把美中关系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继续和平发展非常符合美国利益,如果中国成功,将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并使中国成为美国的平等伙伴,双方可以共同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美中合作而不对抗,就更有可能实现各自安全和繁荣的目标。
然而,“庄园会晤”后,面对中美关系当中此起彼伏的大小摩擦,以及美国国内质疑对华接触政策的压力,奥巴马政府对新型大国关系倡议显示出犹豫、摇摆甚至倒退。美方明显淡化、回避有关提法,避免给外界特别是其亚太盟友留下美中“平起平坐”的印象,更拒绝任何可能给外界带来两国在西太平洋划分“势力范围”的联想。
从“庄园会晤”起,习近平与奥巴马之间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共进行了八次,包括2014年11月“瀛台夜话”、2015年9月“白宫秋叙”、2016年9月“西湖漫步”,围绕共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与美方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希望排除干扰培育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尽管美方对中方提出的理念在理解和认识上存在较多的疑虑,态度有所反复,特别是难以接受“相互尊重”的表述,但双方不对抗、不冲突、合作共赢的意愿是明确的。
与“新型大国关系”探讨相呼应,一个陈年词汇“修昔底德陷阱”在中美对话中被频繁提起。这个源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巨著《伯罗奔尼萨战争史》、在冷战期间被“活学活用”于美苏对抗状态的词,如今被用来警示中美两国不要重蹈新兴大国必然挑战守成大国地位从而引发战争的历史覆辙。
对于学界的担忧,2015年9月22日,对美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在西雅图发表的演讲中给出了他的回答:“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两天后,奥巴马在华盛顿向习近平回应,我不认同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必将发生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大国尤其是美中之间更要尽量避免冲突;我相信美中两国有能力管控好分歧,美中之间的竞争应该是建设性和具有积极意义的。